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成都文殊院
范文 陆琦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15号,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文殊院寺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其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之神,吸引着众多香客前来烧香祈祷。
文殊院悠久历史,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相传隋朝时由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为“信相寺”。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致寺毁。宣宗即位(公元847年)后修复。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南宋时有增建。明代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唯存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已荒芜的古寺,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结茅为宇,秉持禅修。因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百姓倍觉神奇不可思议,认其是“文殊菩萨”现世而声名远扬。传闻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于对慈笃禅师的仰慕,感得官府、士大夫的鼎立支持,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遂更名为“文殊院”,从此该名沿用至今。听闻慈笃禅师德行高洁,康熙皇帝十分仰慕,曾三次书诏,邀请其进京,但都被委婉谢绝。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康熙皇帝御赐“空林”绢本横幅及“敕赐空林”御印一方,派专使赐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近代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期间,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此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并增种上千株银杏、香樟、梅花、玉兰等花木,又增设了茶座和极有特色的素餐馆“香斋堂”,使之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佛事及游览场所。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占地20万平方米,共有房屋约200间,建筑面积1.16hm2,有僧人60余人。现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鼓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围合封闭的院落空间。
走近寺前,古朴厚重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的山门,使文殊院显得肃穆庄严。正对山门的是镌刻“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的照壁,据记载为清康熙年间慈笃禅师所书。第一进殿为天王殿(山门),由慈笃禅师建造,本圆和尚改建,供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进门两侧有哼哈二将,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弥勒佛龛两侧楹联:“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殿柱上有清代方丈弗文际微所题的楹联:“陆海涌精蓝永祝国祚万亿,蓉城辉法界长宣佛化三千”。第二进殿为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在佛教中,这三大士分别代表慈悲、智慧和行愿,殿内左、右还供奉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殿后是护法神韦驮将军像。大殿门联出自晚清成都名流方鹤斋题:“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第三进殿为大雄宝殿,高10.56 m,单檐歇山顶。慈笃禅师建造,丈伯和尚重建。殿中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道光九年铸造。第四进殿说法堂,又名“药师殿”,重檐歇山式建筑,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堂前庭院有八角柱形的“南无尊胜罗尼经幢”。第五进殿宸经楼,慈笃禅师创建,道光四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分两层,高15.84 m,是寺院收藏经书及重要文物的地方。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二百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
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在寺内中轴线最后修建文殊阁,高三层,占地1000 m2,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此外,寺内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
上世纪80年代宽霖老和尚发愿建造了千佛和平塔,共十一层,雕刻有千尊佛像,蔚为壮观。塔的东、西、北三面建有碑廊,内为清代以来皇室、官宦、名人赠文殊院的题咏以及本院历代高僧的墨迹碑刻等。放生池、东西花园也让寺院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仅是修行者的圣地,也成为寺院周围老百姓的休闲场所。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现有铁铸、铜铸、石刻、玉雕、脱纱、彩塑等工艺精湛的佛像200余尊。天王殿前两相对峙是三层檐的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钟楼楹联是:“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鼓楼楹联是:“妙音能除三世苦,威震远彻九霄云”。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
宸经楼除了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外,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最为出名的是“空林二圣”和“空林八观”。
“空林二圣”即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佛舍利是佛教中最为珍贵的圣物,文殊院宸经楼内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为上世纪20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伽耶时,重庆西阳籍僧人佛金法师在菩提伽耶经管香火,佛金法师将其供养的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供奉至今。此佛舍利曾藏于寺内密龛中,近年来才建舍利塔供大众瞻礼。宸经楼还供奉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奘法师出家后受戒之地,同时玄奘法师还在此生活过五年,由此殊胜因缘,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
“空林八观”有:1)天题瞻榜——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清圣祖玄烨所写“空林”二字横幅,中钤“康熙御笔之宝”朱文玺印一方,左书“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仲冬”,右书“钦赐四川文殊院僧超存”。2)缅玉敷龛一一寺内大雄宝殿的佛龛中,供有缅甸玉佛一对:左侧的玉佛是1923年4月,院僧性麟和尚远从缅甸请回;右侧的玉佛,是1938年院僧登云和尚从缅甸大金塔请回。3)群窟涌光——收藏石刻释迦文佛群像一龛。1922年秋,文殊院第十五代住持僧禅安和尚从本市西郊报国寺废址中发掘,此群像为公元523年康胜所造,正面中央雕刻释迦立像,背面刻经变故事《维摩示疾图》,全龛共计人像60个,艺术价值极高,是四川石刻艺术的重要成就。4)双杉表瑞一一大雄宝殿后檐阶外,有两株古杉树,各高15 m,是寺中最老的古木。相传这两株古杉是当年慈笃禅师结茅之地,原树1963年枯死,现重植。5)田衣绚彩一一又称田妃袈裟,是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所宠爱的田妃所绣,共248尊佛像。传说田妃为仪陇人,所以曾经收藏于仪陇西寺,1922年后转藏于文殊院宸经楼。6)舌华涵宝——舌华寺内藏有血书佛经四部,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绍基和尚血书《华严经》,先崇和尚血书《法华经》,开明和尚血书《楞严经》,道光二十七年完成的《法华经》,四部佛经都是由和尚们发愿,刺破自己的舌头取血,长期抄写而成。7)发绣披珍——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发愿拔取秀发,并以金刀割分后,在白缎上绣成水月观音像,绣像长104.4 cm,宽41.2 cm。8)率睹晖金——清光绪八年(1882年),陕甘总督杨遇春曾孙杨光圻发愿为父亲祈寿而作的“金刚经塔”。这部以书写《金刚经》经文而构成的精美宝塔图,长110 cm,宽35.5 cm米,作者以全文组成七级浮屠的形状,且将唯一一个“塔”字冠于塔顶。经文一律以大4 mm的细书缮成,楷法细密匀直,设计、制作独具匠心。
文殊院以它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和优美的园林吸引了大批慕名来客。文殊院是最有禅味的一个寺院,虽然文殊院的外面通过旧城整治,各种店铺林立,热闹喧嚣,但一进文殊院,商业气息就被冲淡。文殊院东侧建有茶摊茶馆,敬香游览之余,可到此处歇脚品茶闲聊。北部中轴文殊阁前对着极乐福地园林景区,两端重檐小阁拥着栏板围墙的小丘山岗。文殊院西侧园林景色十分幽美,林木森森,绿草茵茵,亭台楼阁、水池假山错落有致。放生池与其他寺庙不太一样,与园林结合做成不规则状,岸边有突出的小平台,便于人们放生。凉亭横跨水中,池中游耍着小鱼,池水倒映着池边的植物与建筑,碧绿的水与周围茂密的植被共同组成了一幅立体的清凉世界图,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