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岭南州府园林概念的缘起与启示
范文 林广臻 陆琦 刘管平



摘要:岭南地区现存许多以自然山水为尺度进行营造的风景园林,这些园林的营造在历史上与当时州府城市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所以很早就进入了古人的研究视域,编制了许多山水志。由于此类园林和古代州府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刘管平先生又将其归纳为岭南州府园林,此后,肖毅强、陆琦、谢纯等学者也在这个领域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作为岭南古代与州府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造园实践,岭南州府园林反映了古代园林营造在古代公共园林建设与管理,城市水利的生态防洪调蓄和风景园林建设相结合,农业生产与风景园林建设相结合等方面的古人智慧,对今天的风景园林建设而言亦是一种启示。
关键词:岭南园林;州府城市;州府园林;公共性;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1-0040-05
收稿日期:2017-09-27
修回日期:2017-10-12
岭南地区现存的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西湖、端州(肇庆)星湖、邕州(南宁)南湖、桂州(桂林)西湖和榕杉湖等都是基于城市山水格局营造的大型山水园林。此类风景园林的营造历史悠久,至远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317-420年),与古代岭南城市发展同步进行。
我国古代大型山水园林的研究开展比较早,周维权先生、汪菊渊先生、张家骥先生、陈植先生等,在其专著中均有涉及。然而对于这一研究对象的明确定义,学术界目前还仍未有十分权威的定论,主要的提法有山水园林、邑郊园林和公共园林等。山水园林的提法比较早,体现的是对此类园林在尺度上的认识,又尤以魏晋“山水园”广为人知:邑郊园林的提法则是明确指出了此类园林与古代城市的关系,此类提法在研究上比较单薄,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检索,尚无一篇:公共园林的提法在近年来讨论甚多,虽然公共园林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是毫无疑问,此类风景园林最大的特点即是它的公共性。
尽管对于此类风景园林今人还尚未有普遍公认的定义,但是它们很早就纳入了古代学者考据研究的视域中。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中收录了大量记叙大型山水园林的山水志,其中包括岭南地区的山水志(表1)。
这些山水志的编撰体例和所在州府地方志的体例有相似之处,并且内容上也有所借鉴,这实际上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研究视角,即研究此类风景园林的发展和特点,要和所在州府城市的发展紧密集合起来。
1岭南州府园林概念的缘起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刘管平教授在对惠州西湖进行一番调研后,在1981年3月的《南方建筑》上刊发了《惠州西湖的历史形成及园林特色》一文(图1),提出了惠州西湖的7个特点:1)旷貌幽深的自然素质:2)深刻反映了当地史实的特定含义:3)充满民间浓厚的生活气息:4)因外而内的筑园处理:5)丰富多样的园林建筑项目:6)不拘一格的园林布局:7)简朴清雅的建筑风格。此文刊发后,刘管平逐渐萌生了“岭南州府园林”这个学术概念。
1992年,肖毅强在刘管平指导下完成了《岭南园林发展研究》的硕士论文,文中提出了岭南州府园林的第一个学术定义:“傍州府之地,依凭岭南独具之瑰丽山水,经历代州府仕人修凿经营,文人骚客营构题咏,贬官谪客留迹遗贤,同时为民众提供水利生产、交通生活之利,略带“公园”性质,官民共享的风光胜地,不妨称之为岭南州府园林。以便把这类半由天然,半因人巧的园林分别于一般的自然山水名胜。”
1999年陳泽泓所著《岭南建筑志》中亦有提及,“在岭南开发较早的一些州、府,利用城市近郊的自然风景开辟园林风景,如端州星湖、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罗湖等。这些公共园林是文人官吏在风景区修建亭阁楼榭,自然山水一经点缀而形成园林整体之美。这些地方有山林泉流、育鱼丰田、蓄田植藕、利于排涝灌溉,又以禅寺祠堂、诗社书院、精舍幽园、贤坟祖墓、亭台楼阁、桥廊轩榭装点湖山,成为民众乐于游憩之处。”
2000年召开的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上,刘管平和孟丹把岭南州府园林的概念扩展至江南一带,认为杭州西湖等江南地区一类因兴修水利而形成的公共园林,可以在州府园林概念的统合之下。2009年风景园林60年岭南园林论坛上,刘管平做了关于《岭南园林的特征》的报告,继续提出应该将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西湖、肇庆星湖等州府园林作为岭南园林发展史的一个构成部分。
2012年,孟兆祯院士指导梁仕然博士论文《广东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理法研究》中,对惠州西湖的空间布局和景观组织进行了梳理。2014年,谢纯副教授指导卢青青硕士论文《潮州西湖造园历史与特色研究》,把潮州西湖置于潮州城发展的大历史格局中进行研究,将潮州西湖由唐自民国的发展历史逐一整理,系统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潮州西湖的造园特色(图2)。
陆琦教授在《广东园林》上先后发表了《惠州西湖》(陆琦,2011)、《雷州西湖》(陆琦,2011)、《潮州西湖》(陆琦,2012)三篇介绍性的文章。在2012年出版的《岭南造园与审美(第二版)》中,陆琦认为,惠州西湖和潮州西湖的营造反映了岭南园林中“钟情于自然山水,享乐于自然环境”的造园理念,并指出了二者同州府城市的关系,“在过去岭南城市的布局和建设中,潮州西湖和惠州西湖同样体现了山水环境的格局”。
2古代与州府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造园实践
唐宋时期兴起的风水形胜学说,引起了古代文人官员的广泛关注。城市近郊的山水形胜关系关乎城市命脉,通过一系列系统地营造和管治,来协调“山一水一林一城一田”之间的空间关系,依照古代城市风水形胜的要求,不断改造使其接近理想状态,寄托了传统环境观念里的山水模式,是古代理想的“城市一环境”营造范式。惠州西湖素有“半城湖色半城山”的说法,自宋代就基本形成了湖山相映,洲岛镶嵌,旷填幽深的景观格局。由于惠州西湖北接东江,西与群山相连,东部、南部与惠城相接壤,整个湖区实际上是介于“山一水一城”之间,所以宋代惠州城又有“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之说。
英文“Landscape”一词,从构词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地上(land)的风景(scape),这是一个极具内涵和外延的名词。当代风景园林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理论建设,大量吸收了建筑、城规、园林、环境、生态、林学、地学、社会、艺术、生命等多学科领域中,关于空间建构的手段和方法,已经将研究视域放在地表上一系列自然和人工所共同形成的空间上。因此,“岭南州府园林”中的“园林”并不是指向“Garden”,而是指向古代岭南州府城市周边所形成的一个被特别定义的“风景园林(Landscape)”区域。
凭借我国古代岭南州府城市近郊的自然山水,依托城市水利建设,利用自然山体筑堤蓄水成湖,洲岛相连以历史演进的营建方式,修桥建亭,营造多样的亭台楼阁等风景建筑,修筑寺观、祠堂、书院等功能建筑:从而赋予这个区域多样化的使用功能,形成在古代,具有一定城市配套功能的风景园林空间,统称为岭南州府园林(Lingnan Classical MunicipalLandscape)。统称州府园林,即反映了地方州府(城市)的存在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而通过州府(城市)当局对其空间进行营造和管治,使其呈现了一系列古典意义的“公共性”和“生态性”特征。
2.1由古代州府城市建设产生的古典公共园林
岭南州府园林起源于古代岭南的城市建设,比如桂林的榕湖、杉湖就是由宋代的城濠演化过来。现存于桂林鹁鸪山南麓石崖的南宋《静江府修筑城池图》(图3)中,详细描绘了当时静江府城与周边山水环境的情况,并在修城记中列明了包括用于城濠疏浚的开支用度,如“李制使任内创筑新城……修浚新旧壕河壹千捌百捌拾玖丈”,其中城濠疏浚的开支中钱款的用度共有“军夫匠叁拾伍万肆千肆百叁拾陆工:石叁拾贰万捌千块:木叁拾壹万肆千捌百条:砖壹千壹佰伍万肆千片:石灰壹千肆百肆拾万斤:钱叁拾陆万贰千柒百贯有奇,内:贰拾伍万贯系准朝廷科降,壹拾壹万贰千柒百贯有奇,经漕府支”。这些开支,既有来自中央财政(朝廷)的转移支付,也有来自职能部门(漕府)的财政拨款,地方上亦有相应人力物力的投入,这也说明了州府园林的起源和古代州府城市公共投入之间的密切联系。
唐宋时期大量文人经过科举成为官员,无论是州府城市行政官员,谪贬的文人官员,都是带有“功名”的官宦。他们在州府园林的营造中带来了相应的行政资源,在财政上的投入成为州府园林营造的一个重要支撑,如林光世梭浚潮州西湖,“兴工于是年二月,浚河筑堤计伍伯叁拾余丈,费公帑缗钱贰仟叁伯肆拾伍贯”。
在管理上,地方州府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元丰六年(1083年)的潮州西湖山上即有勒石告示,“一不得狼藉损坏屋宇坛墙:一不得四畔掘打山石,及作坟穴焚化尸首;一不得放纵牛马践踏道路。”同时,强化监管,历代都有修缮的记录,“湖关于惠,岂徒山光水色供人选胜已哉!……自今以往,水灾时有,或潦啮而銎弛,尚赖后人葺而完之。”
无论是营造还是管理,州府当局都深度地介入了州府园林的建设,公共介入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空间区域是古代保障州府城市运行的重要生态调蓄区域。
2.2保障古代州府城市运行的生态调蓄功能
州府园林中的湖泊兼具城市旱涝水利调蓄,农业生产的水源地,保障城市饮用水等功能,发挥着保障古代城市运行的生态调蓄功能。如始建于宋代的雷州西湖,“在城西一里,即西湖,源发英灵诸冈,宋绍兴间,郡守何庾筑堤潴水,建东西二闸,引水灌田,闸上建惠济桥”,直到清代,雷州西湖還对雷州城的日常运行发挥着基础作用(图4)。
古代州府城市的农业生产活动需要这个调蓄功能来给予保障,如农业灌溉和依托水体进行的农(渔)业生产等。端州星湖在宋代就有“四时吞吐西江水”一说,周而复始地同西江水、端州城交换物质,吐旧纳新,保障城市的排水和四周农业灌溉。潮州西湖“通三利溪,灌西关外北厢陈桥、八家尾、仙子围、七圣庙、新埔、南厢、马围等七乡田一千九百五十余亩”,成为潮州府辖海阳县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尤其在干旱季节,西湖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古代州府中这种具有生产功能的风景园林,刘管平以惠州西湖为例,认为“完全就是(古代)政府有组织地为百姓造福的一个园林范例。”
在古代,惠州西湖是一个朴素的生态城市防洪系统,关于其阻泄江水的方式,据康熙27年的《惠州府志》记载,“自北泄者,经拱北堤,与东江之水会:自南泄者,经南堤,与西枝江之水会:而中则由盘水关穿城入百官池,经公卿桥湍泻钟楼堤,达于西江”。同时,古代惠州城内的积水、废水,通过其排水渠沟系统,以城内鹅湖为主干道,在钟楼关设闸,“涸则张其闸,涨则泄其潦”,再向惠州西湖排放。
比较明代惠州府、肇庆府、雷州府的城池与湖区的尺度关系(图5),可以看出湖区的面积往往是城池面积的数倍,通过这个湖区和城池进行生态物质交换,成为古代技术条件下朴素的生态调蓄手段。
依靠这个生态调蓄功能,州府园林广泛服务于古代州府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州府城市不可忽视的生态屏障。光绪六年(1880年),云南道监察御史邓承修上书光绪帝和慈溪太后,奏请朝廷对惠州西湖进行疏浚和管理,邓承修在奏章中陈述,“臣恐一、二+年后,全湖湮塞,尽变为田,不独郡城失险,即粤省亦坏其东藩”。于是,惠州府设溶湖局管理惠州西湖的溶湖事宜,丘逢甲有诗,“留得溶湖遗疏在,花洲合祀邓鸿胪”,讲的就是邓承修奏疏溶湖之事。
3结语
岭南州府园林的形成发展与所在州府城市息息相关,这就使得岭南州府园林呈现了岭南城市日常的生活状态,“惠州西湖另具一格,用“丰湖渔唱”“半径归樵”“鹤峰返照”“黄塘晚钟”“去体现浓厚的民间气息和深刻的社会含义”,这也反映了一种务实的岭南文化。
薛侃认为,“湖山之胜,众人得之娱其意,幽人得之知其德,达人得之惠其政”,湖山胜景众人共建共得,也揭示了这些依托州府城市建设而形成的湖山胜景,成为古代“政府官员对地方治理政治、文化、经济的综合性载体”,也作为我们统筹认识古代城市发展和风景园林营造相互联系的一个研究视角。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