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创造性使用物理教材的策略 |
范文 | 孙其成 教材是经过教学实践“千锤百炼”、反复打磨出来的精品课程资源,是广大教育专家殚精竭虑的结晶,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和标尺.但由于物理教材语言的精炼、简洁,使得有些内容学生无法理解,甚至教材还存在某些“瑕疵”.那么,教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某个知识点教学如何做到出新、出彩、出巧,做到运筹帷幄、运用自如,这是值得我们一线物理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 1 深刻理解教材,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是课程的“身体”,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师根据教材开发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资源才是课程的“血肉”.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严格执行与复制,只能构建没有“灵魂”、缺少“血肉”的知识课堂.教学是对教材富有个性化的解读,还负有教材的延伸和发展的责任.教师创造性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只有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标要求,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发展过程,使知识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相适应时,才能构建体现新课程的创造与开发的“生命课堂”. 如加速度概念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是学生刚接触到位移矢量后的又一个矢量物理量.加速度的定义式学生还能接受,但方向性难以理解.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指出了加速度是矢量,但都没有加速度概念矢量性的建立过程,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上.加速度为什么有方向呢?什么是加速度的方向? 笔者在得出加速度的定义式后,给出这样一个问题“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有没有方向?”学生异口同声说:“是矢量,有方向.” 此时学生对加速度的方向性没有疑义,似乎对加速度已掌握了. 这时如果教师接着追问:“你怎么知道是矢量的?”教室内鸦雀无声. 教师接着给出一个情境,问:“一个人从静止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加速起跑,速度就向东,向西加速起跑,速度就向西.这说明什么?” 接着教师再问:“什么是加速度的方向呢?”要求学生用橡皮做竖直上抛实验. 再问:“向上运动时速度减小,向下运动时速度增大,说明了什么?”按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教学,使学生认识加速度方向与速度、速度变化的方向关系时,就顺理成章了. 一本好的教材是需要在实验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现行使用的教材如人教版等,都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要求,以《普通高中物理教材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体现了时代特征和新的教学理念,但在它众多优点的背后,也存在许多“瑕疵”.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的优缺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自主地领会、探讨课程与教学,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加以利用的一种教学行为.这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包括教材知识的解读、科学方法的解读、教材理念的解读),注重对教材“二次开发”、“深度加工”. ![]() 2 认真研究例题、习题,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教材是最好的材料,课本的例题、习题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解题策略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典型作用和潜在的价值,所以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但有些例题仅有完整的解题格式,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解题的依据、所用的方法及怎样形成解题过程的,有些甚至可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探索,寻求新的解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材习题有时看似比较简单或没有什么深入探索的内容,但实际是可以合理拓展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进行拓展延伸,挖掘习题的潜在内容,丰富习题的内涵,更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广阔性. ![]() 如人教版选修3-1第15页有这样一题:用一条绝缘轻绳悬挂一个带电小球,小球的质量为1.0×10-2kg,所带的电荷量为+2×10-8C,现加一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平衡时绝缘绳与铅垂线成30°夹角,如图1所示.求这个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 在学生解决好这道题后,教师可再设计出如下研究性题组: (1)在平衡位置时,突然剪断绝缘轻绳,小球如何运动?若轻绳长0.5 m. (2)将小球缓慢拉回到竖直方向时,拉力要做多少功? (3)将小球向右拉离平衡位置,从与铅垂线成60°角时由静止释放,小球将如何运动?当小球运动到平衡位置时,突然剪断绝缘轻绳,小球如何运动? (4)现将轻绳向右拉到水平位置后放开小球,试求小球运动到竖直位置时速度、加速度、细线的拉力及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及速度为零时的位置. (5)将小球拉到与铅垂线夹角为多大时,由静止放开,恰好使小球到达竖直位置时速度为零. (6)小球要绕O点作完整的圆周运动,在最低点的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7)现将细线向左拉到水平位置后放开小球,试求小球运动到竖直位置时速度及轻绳的拉力. 通过对此物理模型层层深入,进行全方位定性、定量的分层设问并加以分析,涉及带电体的平衡、加速、偏转、圆周运动等问题,同时复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以点带面,使学生对此模型的外在轮廓和其中的细微结构都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促使学生心智、潜能得到开发,使已学到的知识得以整合和升华. 教材中的习题虽然是专家精心挑选或设计的,但难免有少数题目还存在问题,其实这也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教材习题自身的缺陷,师生一起探寻根源,弥补修正,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 又如人教版选修3-1第72页有这样一题:用如图2所示的电路,测定一节蓄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蓄电池的内阻非常小,为防止滑动变阻器电阻过小时由于电流过大而损坏器材,电路中用一个保护电阻R0.除蓄电池、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外,可供使用的实验器材还有: A.电流表(量程0.6 A、3 A) B.电压表(量程3 V、15 V) C.定值电阻(阻值1 Ω、额定功率5 W) D.定值电阻(阻值10 Ω、额定功率10 W) (1)电流表和电压表各选哪个量程?为什么? (2)选用哪个定值电阻做R0?为什么? ![]() 编者的意图可能是让学生掌握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熟悉如何选择物理实验器材.但深入研究后发现,编者只重视了“物”,而忽视了“理”.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定值电阻若选取电阻1 Ω时能起保护作用吗?若选取电阻10 时电表读数能精确吗?还有题目中明确说明“蓄电池的内阻非常小”,若用题目中所给的电路图,电压表测得的路端电压的变化明显吗?能否将原电路进行改进,做到既兼顾安全性又顾及精确性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设计出如图3所示的电路.使这样一个“错题”也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对基本知识深入研究,还要对课本的例题和习题的功能和作用要深入挖掘,使其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本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直接发源地.只有在教材上“深挖洞”,才能在解决、思考物理问题上“广积粮”. 3 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发挥其教育功能,提炼物理思想方法 新教材注重了各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教材中的“科学足迹”、“科学漫步”、 “课题研究材料”和“课外阅读材料”及每章正文前面设置的阅读材料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些阅读材料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融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教育性、应用性于一体,为中学物理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活力.但在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为了追赶课程进度,忽视了阅读材料的潜在功能.所以,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探讨新教材,全面发挥阅读材料的内在潜能.它主要有如下两大功能: (1)思想教育功能.一些物理学史的介绍及科学家的贡献与生平事迹,使学生认识到凡有成就的物理学家无不对自己的工作呕心沥血,对事业执着地追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高尚的思想品德具有很大帮助.“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宇宙航行”等最新科技成就展示和近代物理知识的发展与展望,“磁悬浮列车”等物理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这些“阅读材料”,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自学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科学教育功能.如“怎样理解瞬时速度”、“位移公式的另一种推导”等教材内容的延伸,“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等研究物理思想方法的介绍,“黑洞”、“失重与宇宙开发”等科技知识与自然现象的结合,这些阅读材料,能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提高学生获取、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及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有很好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素材,注重对教材的多样化解读,将书本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充分有效地将知识激活,使教材更加丰富、完善和不断增值,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只要我们物理教师用好、用活教材,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精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