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物理内核探究教学模式构建艺术 |
范文 | 我国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传统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式受到了批判,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大力提倡.在当今有关教学方式的话语体系中,探究式教学取得了统治地位,授受式教学遭到极力贬斥.但是中学课堂的实际却是另一种景象:在常态课堂中,很多老师仍然采用单一授受的教学方式;在各种公开课上,几乎所有老师都力图采用探究式教学,不过听课的教师都感觉他们的课是作秀,太“夸张”,没有效果.这表明很多一线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对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还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 一线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的疑虑和问题主要有: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吗?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吗?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探究?在课堂探究中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帮助吗?如果能,那么如何提供帮助?在探究式课堂中能进行授受式教学吗?如果能,探究式教学与授受式教学如何有机结合?在探究式课堂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课堂探究一定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吗?当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时,如何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式教学一定需要学生动手活动吗?或者说一定需要形式热闹的活动吗?等等.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林辉庆老师所著的《中学物理内核探究教学模式构建艺术》提出的内核探究教学模式,较好地回答或解决了这些疑虑和问题. 内核探究教学模式以知识的建构性和认识的内核突破性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人建构起来关于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经验的解释系统;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东西,而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同时,知识具有社会性,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知识,是历史上不同观点交锋、碰撞、竞争,大量社会成员协作、协商从而达成一致的能最大范围地解释经验事实的认识成果.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决定了合作探究对于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那么,人们通过探究建构知识的过程是线性的、逐步的、必然的,还是非线性的、突发的、偶然的呢?理论研究和大量事实表明,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直觉、灵感和感悟是知识建构的关键阶段和主要形式.直觉、灵感和感悟总是在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处以突发的形式发生的,以此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是有机的、具有内核结构的系统,而不是一个机械组装式的系统.认识的内核突破规律和知识的核式结构,决定了教学中的探究应该在知识系统的内核处进行. 基于知识的建构性和认识的内核突破性,《中学物理内核探究教学模式构建艺术》提出了内核探究教学的基本思路:确定一个恰当大小的知识系统,分析系统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明确知识系统的内核.在知识的内核处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内核问题进行充分的探究.探究过程不纠缠于枝节问题,一些非关键性信息可以通过授受或阅读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快速获得,教师的指导和调节,使得班级的探究始终沿着突破内核问题的方向前进.通过集中精力不断深入的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内核问题,建立起知识系统的核心概念或规律.随之,以此核心概念或核心规律为基础,采用授受的方式或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地获取整个知识系统. 由这一基本思路,得到内核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或基本模式如下: 提出内核探究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之后,《中学物理内核探究教学模式构建艺术》详细论述了内核探究教学的整体设计;内核探究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内核探究教学中的教师调节.知识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内核是知识系统的内核,所以确定恰当的知识系统整体设计教学是内核探究教学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发是最重要的动力资源,所以组织好课堂讨论是内核探究成败的关键.正像一堆篝火,需要人们不断地把余烬拢到一处,不断地添加柴薪,才能不断地燃烧.课堂讨论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动、适时的调节,将很快成为一盘散沙,迷失方向,所以教师调节是内核探究教学成功的保证. 为了利于读者理解和借鉴,《中学物理内核探究教学模式构建艺术》列举了大量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实例.下面是该书中“磁通量与电磁感应现象的整合教学”实例. 教学实例 磁通量与电磁感应现象的整合教学 各种中学物理教材,都是先独立介绍磁通量概念,然后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用它来描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样分裂式的学习,学生就无法理解物理中为什么要引入磁通量的概念?磁通量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在单独学习了磁通量概念之后,再来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就流失了很多探究性,增加了很多机械性.而以磁通量和电磁感应现象为一个整体系统、以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是什么为内核问题的内核探究教学则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 (1)创设问题情景 用图2装置,演示图3所示的各种情况.在图2中,通电线圈能在两个磁极之间产生有较强的匀强磁场,磁极所对的空间以外部分的磁场较弱;调节变阻器的电阻能改变磁极之间磁场的强弱.导线圈P可变形,它的两端与灵敏电流计连接G. (2)提出内核问题 教师:线圈不变,磁场变化,能产生感应电流;磁场不变,线圈变形或运动,也能产生感应电流,那么,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3)探究突破内核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 学生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以概括为导体要切割磁感线. 教师质疑:图3(1)中导体并没有切割磁感线也会产生电流? 学生1:图3(1)中磁场变强了,相当于线圈中的磁感线向内集中,这时线圈也切割了磁感线,图3(2)中…… 教师肯定这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想法.并从“切割”的角度解释图(4)、(5)和(6)三种情况. 教师:是不是只要“切割”,就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呢?例如图3(3)所示的情况,线圈切割磁感线,但没有感应电流. 学生1:因为“切割进去”与“切割出来”的磁感线条数相同. 教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判断方法吗?一会儿后, 学生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相对于线圈的磁场发生了变化. 教师追问:“相对于线圈的磁场”是什么意思? 学生2:……(不能回答). 教师:你认为在图3(1)中,相对于线圈的磁场是怎么变的? 学生2:变大. 教师:图3(2)中,相对于线圈的磁场是怎么变的? 学生2:变小. 学生2还回答了其他各图中“相对于线圈的磁场”的变化情况. 教师:可以听出你这个“相对于线圈的磁场”不是线圈中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而是通过线圈的磁场的…… 很多学生回答:多少.(感悟内核) (4)发展形成体系 教师指出,在物理中,把通过一个面的磁场的多少叫做磁通量,它的直观意义就是穿过一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到磁通量的定义,介绍它的单位.引导学生认识用“切割”和磁通量变化这两种方法表示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条件相通的,但用磁通量概念能在所有情况下进行定量描述. 最后总结学习成果如下: 磁通量:通过一个面的磁场的多少. 定义式为Φ=BS. 单位:韦伯(Wb). 1 Wb=1 T·m2.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这样的内核探究式教学,对于磁通量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除了能获得通过传统的“分裂式”教学所能得到的理解外,还形成了基于两者联系的更加深刻的意义,更可贵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获得了更接近科学探究真实的体验.相较于原来的“分裂式”教学,内核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更高质的教学.在这样的内核探究式教学中,充分发挥了知识的系统功能,实现了探究式教学与授受式教学的有机结合,节省了教学时间.相较于原来的“分裂式”教学,内核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更高效的教学. 《中学学物理内核探究教学模式构建艺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实践支撑,其中的观点新颖、独到,具有原创性,值得广大中学物理一线教师和物理教学研究者一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