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徐州地区大棚牛蒡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范文 孟雷+胡传银+徐刚+孙艳军+张爱民
导读:牛蒡多为露地栽培,冬春季节低温时易受冻害,大棚栽培10月中下旬种植,可解决牛蒡越冬难题。徐州地区选择地上部柳川理想、新林1号、东北理想等耐寒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辅以大棚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了牛蒡产量,改善了品质,效果显著。
徐州市为全国牛蒡主产区,生产上多以地膜覆盖越冬栽培为主,一般在10月上旬播种,翌年6月收获。近年来,徐州地区冬季
-10℃以下低温出现的次数和持续的天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牛蒡安全越冬造成较大的威胁,常出现牛蒡幼苗冻死的现象。提前播种(9月下旬)虽能提高越冬的安全性,但翌年春季极易造成未熟抽薹,严重影响牛蒡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我们通过大棚覆盖进行牛蒡越冬栽培,并适当晚播(10月中下旬)种植,可有效解决牛蒡越冬难题,提高牛蒡产量,改善品质,效果显著,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选择耐寒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牛蒡品种。现在生产上主要应用的品种有柳川理想、新林1号、东北理想等。
1.1 柳川理想
中晚熟品种,地上部长势旺,肉质根圆柱形,条形光直,长100 cm以上。具有增产潜力大、耐寒性强、晚秋季适播期长、春发快、皮色好、香味浓、采收期长等优点,是徐州地区越冬牛蒡生产上的主栽品种。
1.2 新林1号
为近年来育成的中早熟牛蒡新品种。该品种叶片长心形,叶脉9条。播种后出苗快,长势旺,耐旱,抗倒伏。肉质根金黄色,直径1.2~4.0 cm,长度70~120 cm,水分充足,含糖量高,不易空心,产量高,抗逆性强,生育期短,提早成熟10天,与同类品种相比,春栽产量提高11%,秋栽产量提高25%。
1.3 东北理想
春秋兼用型,地上部长势旺,其肉质根外观呈淡黄色,肌白,条型大、长、光滑,产量高,易加工,商品性好,是加工出口的理想品种。
2 播种
2.1 播期
牛蒡大棚栽培比常规露地栽培晚播7~10天,徐州地区一般于10月中下旬播种。
2.2 整地
选择土层松软、深厚、透气性好、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牛蒡产量高,需肥量大,整地时施足基肥。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深翻晒土,深翻前每1 hm2施入优质土杂肥60 000 kg、尿素187.5~225 kg、过磷酸钙150~180 kg、硫酸钾150~180 kg,或优质腐熟土杂肥75 000 kg、饼肥1 125 kg、尿素300 kg。
2.3 开沟、浇水
按80~100 cm放线,用牛蒡打沟机打沟,沟深40~50 cm,打沟后会自然形成1条宽30~40 cm、高10 cm左右的垄,使沟内土壤疏松细碎并保持上下土层不乱。打沟后向垄内浇水,使土垄自然下沉,使牛蒡沟水分充足,为牛蒡丰产打下基础。
2.4 扶垄、撒毒土
3天后在原来打沟的地方撒一层毒土,毒土以晾干的下层土和45%辛硫磷按100∶(0.42~0.44)配制而成,再用牛蒡打沟机在原来打沟处打沟,打沟深度1.1 m左右,自然形成1条宽30~40 cm、高25 cm左右的垄,先用脚沿垄的两侧把垄踩实,再把垄上面踩实,或用铁锨沿垄的两侧拍实,以防下雨时塌沟,造成牛蒡产生畸形。
2.5 种子处理
播种前3天,将牛蒡种子在太阳下晒2~3 h,用55℃温水浸种10 min,再用30℃水浸泡24 h,捞出后用干净湿纱布包好,于25℃的条件下催芽。每天用25℃温水喷淋1~2次, 8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2.6 播种
播前在垄中央开2~3 cm播种沟,如墒情不足可顺沟带水播种,水下渗后将种子均匀条播入沟内,播后覆土2 cm稍压拍平垄面;若采用穴播,可在垄面中间播种,穴距7~10 cm,穴深2~3 cm,每穴2粒,带水播种,上覆土,稍压拍平。牛蒡播后5~7天即可出苗,7~10天间苗,出苗后15天左右定苗,每穴留壮苗1株,牛蒡3片真叶前禁止浇水,确保每1 hm2留苗15万株。
3 田间管理
3.1 扣棚、覆膜
牛蒡种好以后扣大棚骨架,大棚宽6 m,不盖薄膜,10月底至11月初当气温降到3℃左右时,用0.015 mm厚的地膜在牛蒡垄上搭成小弓棚;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用0.07 mm厚的无滴膜盖好大棚,四周压实以防被风吹垮。
3.2 浇水、施肥
越冬牛蒡出苗后15天左右,结合定苗,清理杂草,并根据土壤商情浇小水;翌年4月在大行内每 1 hm2施N、P、K三元复合肥225 kg,并浇跑马水1次;在肉质根膨大期结合中耕除草每1 hm2可追施纯N 112.5~150 kg,P2O5 45~75 kg,K2O 60~75 kg。后期可结合防病治虫,叶面喷施快大、磷酸二氢钾液,有利于加速光合产物的合成和向肉质根内输送养分,促使肉质根迅速膨大。
牛蒡耐旱怕涝渍,田间积水易造成大量根茎腐烂。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要及时清理沟系,做到三沟配套,保证雨停田干无积水。
3.3 温度调控
根据外界气温变化情况及时覆盖地膜和大棚薄膜,冬前生长期,使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5~28℃,夜间15~18℃。进入越冬期,大棚两头不通风,当棚内气温超过28℃时,于大棚两边80~100 cm处通小风;翌年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加大通风量,4月底5月初,可昼夜通风,5月中下旬即可揭掉大棚薄膜,为防止大雨,也可保留顶膜。
3.4 病虫害防治
牛蒡病虫害主要有黑斑病、白粉病、线虫、地下害虫及红蜘蛛、蚜虫、白粉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等,防治上可选用77%氢氧化铜、20%粉锈宁(三唑酮)、75%百菌清等喷雾防治病害;用50%辛硫磷毒土、90%敌百虫毒饵、3%米尔土壤处理剂等防治地下害虫;其他虫害可用5%抑太保(氟啶脲)、10%吡虫啉喷雾防治。病虫害防治应大力推广Bt乳剂、除虫菊素、苦参碱等生物农药,使用化学农药应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
4 采收、加工
牛蒡属多年生植物,但以鲜嫩肉质根为食用部分。收获偏早,根茎产量低;收获晚,根茎易纤维化,降低品质。秋播牛蒡播后240~260天,即肉质根长75~85 cm、粗1.5~2.5 cm时采收。采收时先将地上茎叶割除,在小高垄一侧挖沟深30 cm左右,使牛蒡肉质根上部露出。然后握住根茎向上用力拔出。采收后叶基部留1.5 cm切齐,按加工要求分级,每捆2.5~3.0 kg出售或加工、冷藏。
导读:牛蒡多为露地栽培,冬春季节低温时易受冻害,大棚栽培10月中下旬种植,可解决牛蒡越冬难题。徐州地区选择地上部柳川理想、新林1号、东北理想等耐寒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辅以大棚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了牛蒡产量,改善了品质,效果显著。
徐州市为全国牛蒡主产区,生产上多以地膜覆盖越冬栽培为主,一般在10月上旬播种,翌年6月收获。近年来,徐州地区冬季
-10℃以下低温出现的次数和持续的天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牛蒡安全越冬造成较大的威胁,常出现牛蒡幼苗冻死的现象。提前播种(9月下旬)虽能提高越冬的安全性,但翌年春季极易造成未熟抽薹,严重影响牛蒡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我们通过大棚覆盖进行牛蒡越冬栽培,并适当晚播(10月中下旬)种植,可有效解决牛蒡越冬难题,提高牛蒡产量,改善品质,效果显著,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选择耐寒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牛蒡品种。现在生产上主要应用的品种有柳川理想、新林1号、东北理想等。
1.1 柳川理想
中晚熟品种,地上部长势旺,肉质根圆柱形,条形光直,长100 cm以上。具有增产潜力大、耐寒性强、晚秋季适播期长、春发快、皮色好、香味浓、采收期长等优点,是徐州地区越冬牛蒡生产上的主栽品种。
1.2 新林1号
为近年来育成的中早熟牛蒡新品种。该品种叶片长心形,叶脉9条。播种后出苗快,长势旺,耐旱,抗倒伏。肉质根金黄色,直径1.2~4.0 cm,长度70~120 cm,水分充足,含糖量高,不易空心,产量高,抗逆性强,生育期短,提早成熟10天,与同类品种相比,春栽产量提高11%,秋栽产量提高25%。
1.3 东北理想
春秋兼用型,地上部长势旺,其肉质根外观呈淡黄色,肌白,条型大、长、光滑,产量高,易加工,商品性好,是加工出口的理想品种。
2 播种
2.1 播期
牛蒡大棚栽培比常规露地栽培晚播7~10天,徐州地区一般于10月中下旬播种。
2.2 整地
选择土层松软、深厚、透气性好、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牛蒡产量高,需肥量大,整地时施足基肥。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深翻晒土,深翻前每1 hm2施入优质土杂肥60 000 kg、尿素187.5~225 kg、过磷酸钙150~180 kg、硫酸钾150~180 kg,或优质腐熟土杂肥75 000 kg、饼肥1 125 kg、尿素300 kg。
2.3 开沟、浇水
按80~100 cm放线,用牛蒡打沟机打沟,沟深40~50 cm,打沟后会自然形成1条宽30~40 cm、高10 cm左右的垄,使沟内土壤疏松细碎并保持上下土层不乱。打沟后向垄内浇水,使土垄自然下沉,使牛蒡沟水分充足,为牛蒡丰产打下基础。
2.4 扶垄、撒毒土
3天后在原来打沟的地方撒一层毒土,毒土以晾干的下层土和45%辛硫磷按100∶(0.42~0.44)配制而成,再用牛蒡打沟机在原来打沟处打沟,打沟深度1.1 m左右,自然形成1条宽30~40 cm、高25 cm左右的垄,先用脚沿垄的两侧把垄踩实,再把垄上面踩实,或用铁锨沿垄的两侧拍实,以防下雨时塌沟,造成牛蒡产生畸形。
2.5 种子处理
播种前3天,将牛蒡种子在太阳下晒2~3 h,用55℃温水浸种10 min,再用30℃水浸泡24 h,捞出后用干净湿纱布包好,于25℃的条件下催芽。每天用25℃温水喷淋1~2次, 8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2.6 播种
播前在垄中央开2~3 cm播种沟,如墒情不足可顺沟带水播种,水下渗后将种子均匀条播入沟内,播后覆土2 cm稍压拍平垄面;若采用穴播,可在垄面中间播种,穴距7~10 cm,穴深2~3 cm,每穴2粒,带水播种,上覆土,稍压拍平。牛蒡播后5~7天即可出苗,7~10天间苗,出苗后15天左右定苗,每穴留壮苗1株,牛蒡3片真叶前禁止浇水,确保每1 hm2留苗15万株。
3 田间管理
3.1 扣棚、覆膜
牛蒡种好以后扣大棚骨架,大棚宽6 m,不盖薄膜,10月底至11月初当气温降到3℃左右时,用0.015 mm厚的地膜在牛蒡垄上搭成小弓棚;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用0.07 mm厚的无滴膜盖好大棚,四周压实以防被风吹垮。
3.2 浇水、施肥
越冬牛蒡出苗后15天左右,结合定苗,清理杂草,并根据土壤商情浇小水;翌年4月在大行内每 1 hm2施N、P、K三元复合肥225 kg,并浇跑马水1次;在肉质根膨大期结合中耕除草每1 hm2可追施纯N 112.5~150 kg,P2O5 45~75 kg,K2O 60~75 kg。后期可结合防病治虫,叶面喷施快大、磷酸二氢钾液,有利于加速光合产物的合成和向肉质根内输送养分,促使肉质根迅速膨大。
牛蒡耐旱怕涝渍,田间积水易造成大量根茎腐烂。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要及时清理沟系,做到三沟配套,保证雨停田干无积水。
3.3 温度调控
根据外界气温变化情况及时覆盖地膜和大棚薄膜,冬前生长期,使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5~28℃,夜间15~18℃。进入越冬期,大棚两头不通风,当棚内气温超过28℃时,于大棚两边80~100 cm处通小风;翌年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加大通风量,4月底5月初,可昼夜通风,5月中下旬即可揭掉大棚薄膜,为防止大雨,也可保留顶膜。
3.4 病虫害防治
牛蒡病虫害主要有黑斑病、白粉病、线虫、地下害虫及红蜘蛛、蚜虫、白粉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等,防治上可选用77%氢氧化铜、20%粉锈宁(三唑酮)、75%百菌清等喷雾防治病害;用50%辛硫磷毒土、90%敌百虫毒饵、3%米尔土壤处理剂等防治地下害虫;其他虫害可用5%抑太保(氟啶脲)、10%吡虫啉喷雾防治。病虫害防治应大力推广Bt乳剂、除虫菊素、苦参碱等生物农药,使用化学农药应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
4 采收、加工
牛蒡属多年生植物,但以鲜嫩肉质根为食用部分。收获偏早,根茎产量低;收获晚,根茎易纤维化,降低品质。秋播牛蒡播后240~260天,即肉质根长75~85 cm、粗1.5~2.5 cm时采收。采收时先将地上茎叶割除,在小高垄一侧挖沟深30 cm左右,使牛蒡肉质根上部露出。然后握住根茎向上用力拔出。采收后叶基部留1.5 cm切齐,按加工要求分级,每捆2.5~3.0 kg出售或加工、冷藏。
导读:牛蒡多为露地栽培,冬春季节低温时易受冻害,大棚栽培10月中下旬种植,可解决牛蒡越冬难题。徐州地区选择地上部柳川理想、新林1号、东北理想等耐寒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辅以大棚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了牛蒡产量,改善了品质,效果显著。
徐州市为全国牛蒡主产区,生产上多以地膜覆盖越冬栽培为主,一般在10月上旬播种,翌年6月收获。近年来,徐州地区冬季
-10℃以下低温出现的次数和持续的天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牛蒡安全越冬造成较大的威胁,常出现牛蒡幼苗冻死的现象。提前播种(9月下旬)虽能提高越冬的安全性,但翌年春季极易造成未熟抽薹,严重影响牛蒡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我们通过大棚覆盖进行牛蒡越冬栽培,并适当晚播(10月中下旬)种植,可有效解决牛蒡越冬难题,提高牛蒡产量,改善品质,效果显著,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选择耐寒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牛蒡品种。现在生产上主要应用的品种有柳川理想、新林1号、东北理想等。
1.1 柳川理想
中晚熟品种,地上部长势旺,肉质根圆柱形,条形光直,长100 cm以上。具有增产潜力大、耐寒性强、晚秋季适播期长、春发快、皮色好、香味浓、采收期长等优点,是徐州地区越冬牛蒡生产上的主栽品种。
1.2 新林1号
为近年来育成的中早熟牛蒡新品种。该品种叶片长心形,叶脉9条。播种后出苗快,长势旺,耐旱,抗倒伏。肉质根金黄色,直径1.2~4.0 cm,长度70~120 cm,水分充足,含糖量高,不易空心,产量高,抗逆性强,生育期短,提早成熟10天,与同类品种相比,春栽产量提高11%,秋栽产量提高25%。
1.3 东北理想
春秋兼用型,地上部长势旺,其肉质根外观呈淡黄色,肌白,条型大、长、光滑,产量高,易加工,商品性好,是加工出口的理想品种。
2 播种
2.1 播期
牛蒡大棚栽培比常规露地栽培晚播7~10天,徐州地区一般于10月中下旬播种。
2.2 整地
选择土层松软、深厚、透气性好、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牛蒡产量高,需肥量大,整地时施足基肥。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深翻晒土,深翻前每1 hm2施入优质土杂肥60 000 kg、尿素187.5~225 kg、过磷酸钙150~180 kg、硫酸钾150~180 kg,或优质腐熟土杂肥75 000 kg、饼肥1 125 kg、尿素300 kg。
2.3 开沟、浇水
按80~100 cm放线,用牛蒡打沟机打沟,沟深40~50 cm,打沟后会自然形成1条宽30~40 cm、高10 cm左右的垄,使沟内土壤疏松细碎并保持上下土层不乱。打沟后向垄内浇水,使土垄自然下沉,使牛蒡沟水分充足,为牛蒡丰产打下基础。
2.4 扶垄、撒毒土
3天后在原来打沟的地方撒一层毒土,毒土以晾干的下层土和45%辛硫磷按100∶(0.42~0.44)配制而成,再用牛蒡打沟机在原来打沟处打沟,打沟深度1.1 m左右,自然形成1条宽30~40 cm、高25 cm左右的垄,先用脚沿垄的两侧把垄踩实,再把垄上面踩实,或用铁锨沿垄的两侧拍实,以防下雨时塌沟,造成牛蒡产生畸形。
2.5 种子处理
播种前3天,将牛蒡种子在太阳下晒2~3 h,用55℃温水浸种10 min,再用30℃水浸泡24 h,捞出后用干净湿纱布包好,于25℃的条件下催芽。每天用25℃温水喷淋1~2次, 8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2.6 播种
播前在垄中央开2~3 cm播种沟,如墒情不足可顺沟带水播种,水下渗后将种子均匀条播入沟内,播后覆土2 cm稍压拍平垄面;若采用穴播,可在垄面中间播种,穴距7~10 cm,穴深2~3 cm,每穴2粒,带水播种,上覆土,稍压拍平。牛蒡播后5~7天即可出苗,7~10天间苗,出苗后15天左右定苗,每穴留壮苗1株,牛蒡3片真叶前禁止浇水,确保每1 hm2留苗15万株。
3 田间管理
3.1 扣棚、覆膜
牛蒡种好以后扣大棚骨架,大棚宽6 m,不盖薄膜,10月底至11月初当气温降到3℃左右时,用0.015 mm厚的地膜在牛蒡垄上搭成小弓棚;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用0.07 mm厚的无滴膜盖好大棚,四周压实以防被风吹垮。
3.2 浇水、施肥
越冬牛蒡出苗后15天左右,结合定苗,清理杂草,并根据土壤商情浇小水;翌年4月在大行内每 1 hm2施N、P、K三元复合肥225 kg,并浇跑马水1次;在肉质根膨大期结合中耕除草每1 hm2可追施纯N 112.5~150 kg,P2O5 45~75 kg,K2O 60~75 kg。后期可结合防病治虫,叶面喷施快大、磷酸二氢钾液,有利于加速光合产物的合成和向肉质根内输送养分,促使肉质根迅速膨大。
牛蒡耐旱怕涝渍,田间积水易造成大量根茎腐烂。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要及时清理沟系,做到三沟配套,保证雨停田干无积水。
3.3 温度调控
根据外界气温变化情况及时覆盖地膜和大棚薄膜,冬前生长期,使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5~28℃,夜间15~18℃。进入越冬期,大棚两头不通风,当棚内气温超过28℃时,于大棚两边80~100 cm处通小风;翌年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加大通风量,4月底5月初,可昼夜通风,5月中下旬即可揭掉大棚薄膜,为防止大雨,也可保留顶膜。
3.4 病虫害防治
牛蒡病虫害主要有黑斑病、白粉病、线虫、地下害虫及红蜘蛛、蚜虫、白粉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等,防治上可选用77%氢氧化铜、20%粉锈宁(三唑酮)、75%百菌清等喷雾防治病害;用50%辛硫磷毒土、90%敌百虫毒饵、3%米尔土壤处理剂等防治地下害虫;其他虫害可用5%抑太保(氟啶脲)、10%吡虫啉喷雾防治。病虫害防治应大力推广Bt乳剂、除虫菊素、苦参碱等生物农药,使用化学农药应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
4 采收、加工
牛蒡属多年生植物,但以鲜嫩肉质根为食用部分。收获偏早,根茎产量低;收获晚,根茎易纤维化,降低品质。秋播牛蒡播后240~260天,即肉质根长75~85 cm、粗1.5~2.5 cm时采收。采收时先将地上茎叶割除,在小高垄一侧挖沟深30 cm左右,使牛蒡肉质根上部露出。然后握住根茎向上用力拔出。采收后叶基部留1.5 cm切齐,按加工要求分级,每捆2.5~3.0 kg出售或加工、冷藏。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