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v—t图象法巧解板块模型高考题 |
范文 | 许龙+辛淑媛 摘 要:板块模型问题全面考察了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尤其对相对位移的考察和摩擦力做功的计算极为突出.近年高考命题中多次出现板块模型题,为高考命题热点之一,v-t图象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捷径方法,可大大简化计算过程. 关键词:v-t图象;板块模型;高考;相对位移 作者简介:许龙(1989-),男,安徽太和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教二级,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辛淑媛(1989-),女,安徽太和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教二级,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 “滑块-木板”问题物理模型虽然简单,但运动情境非常丰富.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考察了力与运动的综合问题,能全面考察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所以此类模型经常得到命题者的青睐.由于运动的多过程,如果学生用常规方法解题经常会顾此失彼,解题条理不清晰,结果一塌糊涂.而如果用v-t图象来求解,能够简单、清晰直观地得到二者的运动关系,并得出正确答案.同时图象是表示物理规律的重要形式,利用图象还能加深学生对各物理量之间联系的认识. 下面通过2015年的新课标卷的板块模型,简述如何利用v-t图象进行简化计算. [2015年全国Ⅰ卷·25]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塊,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m,如图1-甲所示.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s时间内小物块的v-t图线如图1-乙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m/s2.求: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木板的最小长度; (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 由以上两道高考题的分析,我们体会了v-t图象法在解决板块模型的重要性,图象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物理规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v-t图象法不仅是在研究板块问题有所应用,在分析传送带问题时也有重要应用,如在匀速或匀加速运行的传送带上轻放上一煤块,求解煤块在传送带上画出的黑色痕迹长度,或者研究二者相对运动产生的热量,如果用v-t图象法解题会非常方便. 应当注意的是,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以板块为基础的问题非常多,如2014年安徽卷的第24题,2013年新课标卷第35题,2010年海南卷第15题等,这些题目用v-t图象法会非常快捷的得到结果.所以建议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对v-t图象的应用中应有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在利用v-t图象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峰.巧用v-t图象简化物理问题.物理教学探讨[J].2010(11):27-30. [2]周亚文.图象法在2010年高考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物理教师[J].2011(3),58-60. [3]黄尚波.用图象法巧解滑块-木板模型问题.物理之友[J].2016(3),45-4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