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对物理课题研究中“提出问题”环节的思考
范文

    沈朝晖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新课程下,物理课题研究现状的调查,阐述了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的策略、基本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提出问题;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2(S)-0029-3

     指导高中学生参与物理课题研究正逐渐成为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课题研究包含多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讨论交流、反思评估等。其中,提出问题是首要环节,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可能。研究的课题从哪里来,如何让学生自主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影响高中物理课题研究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物理课题研究中“提出问题”环节做一分析与思考,以期望对同行起到抛砖引玉、开阔思路之目的。

    1 当前物理学科开展课题研究的现状

    1.1 课堂内的探究式学习比比皆是,课堂外的课题研究寥寥无几。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如何将探究学习的环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是目前讨论的热点。物理课堂中探究式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丰富的课例展示、精彩的片段设计比比皆是。但是,课外让学生自主进行的、个性化的课题研究则比较少。

    课堂内的探究式学习属于课题研究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由于受时间、空间、内容等限制,课内的探究学习只能让学生被动体验探究环节的一部分,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七个环节的整个完整过程。当然,相对于“填鸭式教学而言”,这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课外开展完整的课题研究,却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可忽略的一项内容。

    1.2 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较为单一,基本局限于教材后面提供的课题示例。

    课堂外的探究活动开展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适的研究课题。由于学生提不出自己的问题,便无题可以主动去探。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题研究的任务,大多数学生就现成地利用教材后面的课题示例。由于人教版教材曾将“菜刀中的力学知识”作为课题示例放在教材末尾,结果一度造成了“各地的高一学生集体研究菜刀”的“恐怖”局面。

    1.3 教师提供课题,学生选择研究。

    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有些教师不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而是自己先想出一大堆课题,然后向学生公布,让学生在其中选一些去做。这样做其实就是由教师代替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的关键环节,就算教师所选的课题很好,学生也失去了发现问题的机会,使课题研究变成了“命题作文”,导致课题研究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造成以上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 在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策略

    如何进入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环节?笔者认为问题不应该由教师来设计。理想的情形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自然地发现问题、获得问题,从而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起点,去探究问题。但考虑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甩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结果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课题而影响其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还是应该通过一定的策略,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提出问题并开展课题研究的意识与习惯。

    第一步,选择现成的问题。利用教材后的示例课题,或提供前几届学生做过的课题,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并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生刚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

    第二步,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共同提出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学生的提问中与学生一起捕捉与提炼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中获得自己的问题。

    第三步,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同伴互助提出问题。作为同伴,他们朝夕相处;他们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讨论;他们面临着共同的疑惑需要去解决。所以,同学之间通过交流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事例,共同确定研究课题,这一步更具效果与可能性。

    第四步,通过学生个体有深度的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这是较高要求,高中阶段所进行的课题研究,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3 课题研究中“提出问题”的基本原则

    3.1 相关性

    开展物理课题研究所提出的问题与物理课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应用物理知识去主动实践、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要与当前的教学内容完全衔接,所涉及的知识也不一定是课本上的知识,并且也不完全局限于物理知识,可以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关联。

    3.2 可能性

    所研究的问题应该难易适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课题本身确实有问题可探,学生有探究的可能,有成功的可能。比如:提出“对超导材料的实验研究”这样的课题,显然对于高中学生就不具有可能性。问题的大小也要适度,所研究的问题,不宜过于笼统。涉及面过大,估计需要耗时几年才能完成的课题,显然也不合适。过大的课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段提出几个阶段性的问题,逐一或分组进行。

    3.3 有效性

    所研究的问题,要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尽可能体验到物理的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能学习建模、理想化、假说等物理方法。使学生通过研究能最大程度地有所获,或能引发学生产生一些新的思考,打开通向新领域之门。

    3.4 自主性

    所研究的问题,不能通过教师强加给学生,应该由学生主动提出、自主确定。因为只有自主确定的课题,学生才有研究的兴趣,才有探究的欲望与动力,才有参与的热情。

    3.5 安全性

    所研究的问题,必须保证不涉及危险。比如爆炸之类的实践研究,那是不能允许的。另外,象用电安全、使用水银等物品安全、外出调查的交通安全等,也是在提出课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因素。

    4 课题研究中“提出问题”的思路拓展

    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笔者结合本校的实践与自己的思考,建议同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挖掘问题的来源,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

    4.1 教材实验的拓展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包括学生实验、随堂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课后小实验等。教师可以在按规定完成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案,改变实验的器材、数据处理的方法,用相似的物理原理和方法去处理一些相似但又不同的问题,作为课外开展课题研究的内容。

    比如:从教材中与电阻测量相关的实验出发,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如何测定水的电阻率”;从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的实验出发,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课题——“用数码相机测定本地重力加速度的研究”;以该演示实验为基础,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我能获得泊松亮斑吗?”的研究课题。

    4.2 课堂问题的再研究

    有些问题,教材没有作深入的阐述,只是笼统地用“实验表明”或“研究表明”来叙述,但如果在学生的探索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如教材中提到,欧姆定律不适用于气体导电,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课题:“以日光灯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如教材中提到,非纯电阻电路中能量的关系,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课题:“电动机转动中各物理量间的关系研究”;从教材中折射率的知识出发,提出“水的折射率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的实验课题。

    4.3 课后习题的延伸

    现行物理教材的课后习题,其中有一部分具有实际的物理背景,或包含了实际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后习题延伸并提出问题进行研究,这是一个较为丰富的课题来源。如:现在使用的2007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59页课后练习3,介绍了往自行车轮胎的气门芯里灌满盐水,两端用粗铜丝塞住管口,形成封闭的盐水柱,通过拉伸改变长度和截面积,从而研究溶液的电阻是否遵从电阻定律。教材中是一个计算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受此题启发,提出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4.4 生活问题的解惑

    学生对于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往往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去寻找问题,探究产生现象的原因。也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些装置中去寻找问题,探究装置的物理原理。如探究门镜(“猫眼”)的结构;傻瓜相机不用调焦如何实现拍摄?溜溜球是怎么“溜”的?一些自动控制电器的结构与原理的探究;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IC卡的奥秘等。

    4.5 与科技发展前沿知识相关的问题探究

    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的了解,产生与之相关的、与物理学科有一定联系的理论或应用问题。如:“神州七号中涉及哪些物理知识”,就是一个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课题。

    4.6 前几届学生做过课题的深化

    教师眼中的老课题对每届学生来说都是新的,教师可以将以前学生做过的课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师哥、师姐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角度去提出更新、更广、更深的问题。

    5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注意事项

    5.1 不以是否与高考相关来取舍研究问题

    研究的问题,不要强求与高考相关,不要强求对提高考试成绩有所帮助,主要应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物理的素养,相信课题研究的过程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水平。

    5.2 不以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来取舍研究问题

    高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在问题的提出和选择上,不一定要追求问题的学术价值,只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都有研究的意义。因为高中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参与过程中获得方法与体验,而不在于结果的价值。

    5.3 不以能否成功来取舍研究的问题

    尽管前面提到,所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探索,有成功的可能的。但不能强求成功,并非一定要有结论。

    (栏目编辑 邓 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