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得分有法 取之有道 |
范文 | 袁海江 高中学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精力练题,可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好,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在审题和解题两个环节上。在高三物理复习的最后阶段,要行之有效地提高得分能力,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针对上述两环节,笔者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以供探讨。 1 审题方法 物理审题不过关是制约很多同学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审题以阅读题目为基础,不能就字读字,应边读边想,对一些关键性词句应引起特别注意。可以采用点读式、圈读式等读题技巧。审题不过关说到底就是方法、习惯不过关,要过好物理审题这一关,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审明题中题眼,仔细斟酌
所谓题眼,指的是题目中所提出的一些限定性语句,或是对题目所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变化过程的界定等,对我们常见的题眼(如匀速、静止、光滑、恰好、理想、直线运动等) 要熟悉和理解,在平时学习中要多注意老师对“题眼”的解释,多体会、多积累、勤摘记,做个有心人。 (2)注意审清题中隐含条件,认真分析 任何物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物理条件和范围内根据物理现象的变化具体拟定的,题目中一部分条件是直接给出的,也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如果不找出和利用这些隐含条件,就会导致解题错误甚至无法求解。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的含义,如“一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零,掌握一些物理现象出现的条件,如“一个物体作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力平衡;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零等等。 (3)注意审清物理过程的临界状态,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 有很多物理问题都涉及临界状态,由于临界状态是问题“引发和突变”的关键所在,在物理问题中又具有隐蔽性,稍不留心就会导致错解。因此,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审清题意,弄清物理过程,特别要注意临界状态的分析,找出转折点,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确定临界点。抓住了这一关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例1(04全国理综)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1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分析 桌布拉动时,小圆盘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作用而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脱离桌布后受到桌面向左的滑动摩擦力而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小圆盘不从桌面掉下的临界条件是:当速度为零时,其位移小于或等于半个桌边长度。 物体刚好运动到某一点时速度为零,且位移满足某一条件的临界问题在物理问题中经常碰到,遇到此类问题时,要认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抓住条件进行解答。 (4) 注意画好草图,使抽象题意形象化 借助草图进行审题是一种常用的策略,是解物理题的重要方法。一个清晰明了的过程图,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整个物理过程,能够丰富我们对物理图景的想象力,展示物理模型,把握物理状态,理清物理过程等。解题时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帮助我们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如果我们在平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做一道题,第一步就开始画图,就能逐渐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解题步骤,从而增强过程分析能力。高中阶段常画的图主要有两种,一是受力分析图,二是运动草图。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是以体育运动项目为题材,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为原型,如2005年全国卷I第23题将人的原地立定起跳与跳蚤跳高相类比,求人所能上跳的高度;2006年全国卷I第20题在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的过程中,要对“地面对运动员的冲量和做功”作出判断;2007年全国卷I第23题则以两运动员在接力赛中的交接棒问题为题材,考查匀加速运动的追及问题。近年的高考非常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挖掘素材,尤其是从体育运动项目中寻找模型,挖掘题眼,设置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便是画运动草图,这对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非常有效的。 2 解题思路 (1)选取研究对象 不论是力学问题、热学问题、电学问题或其它问题,都是由一定的物质通过某种物理情境或物理过程表现出来的。明确研究对象是解决所有物理问题的前提。只有确定了研究对象, 我们才有研究的载体,才有研究的方向,否则就会不分主次,最终无功而返。研究对象可能是某一个物体,也可能是某一个物体系。有的问题始终都是同一研究对象,而有的问题在不同阶段应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 (2)建立物理模型 实际中的物理现象一般都很复杂,为了解决它,常常需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例如质点、理想气体、光滑平面、不可伸长的细绳、不计质量的轻弹簧等等都是理想模型。对一个具体物理问题,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后,首先就要考虑建立怎样的物理模型。如题型中的追及模型、偏转模型、人船模型;解题策略中对称、割补模型等。 (3)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 状态与某个时刻相对应,过程则与某一时段相对应,任何一个物理过程,都有始末两个状态,分析物理问题,很重要的就是分析相应的物理过程及其中的某几个状态,并用状态参量来描述。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简单的可能只讨论某一确定状态下的各参量间关系,例如讨论稳恒电流电路中某一特定状态下的电流、电压、电阻间的关系等。较复杂的问题则要发生某些物理变化,经历几个过程。对每个具体过程,都至少要分析始、末状态,还要注意相邻物理过程等等,如果这些都分析清楚了,一般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4)解题规律的选择 在对物理状态、过程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物理规律。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它可能遵守几个不同的物理规律,例如一个关于运动和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受力分析,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运动学公式去求解,也可以从功与能量的关系去解决。因此,同一个问题就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虽然都可以解决问题,但难易程度却不尽相同,从中选择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要过好审题和解题两个环节,必须做到知识掌握要全面,要深入、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全面复习,对所有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的网络,覆盖每一个知识点,不能有任何知识的疏漏,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充满信心地走进考场。 (栏目编辑罗琬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