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导”与“学” |
范文 | 尹奕君 摘要: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两者不能偏颇。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如何成为课堂主体这个核心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导与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7(S)-0065-2 素质教育是当前课改的主导方向,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高质高能人才,是当代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物理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一样,应重视整体性原则,做到师生互动,这就是说既要以教师为主导,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两者不能偏颇。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起向导作用,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合作者;以教师为主导,是为了更好的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1 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1 教师要着力于引导 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进入角色,应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例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出示相关图片,提问物、像等大吗?物、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吗?在水深为2米的水面上看月亮的倒影,像距水面有多远?有的学生认为是2米,有的学生认为是3.8×108km。不同的答案,激发了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求知欲,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点亮了“灯”。 又如,讲电位概念时,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电压概念,因此很容易把二者混淆,在引入时先提问“高压危险不?”学生齐答“危险。”再问“那为什么电气工人能带电检修高压线路?”一部分学生说:“可能是电气工人带有绝缘防护装置。”这时,老师不要急于表态,可再继续提问“难道高压电线上的小鸟也带了绝缘装置吗?”这样学生会带着疑问进入认真听课状态。 1. 2 教师要着手于指导 教师要着手于指导即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变知识为能力。 例如,在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教学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注意课本中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是否有其它推导方法。让学生去探究,从而让他们自己发现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也能推导出位移公式:s=v0t+12at2,同时进一步推导出其平均速度公式=12(v0+vt),此法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3 教师要着重于疏导 在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偏差时,教师应给予指点,疏通障碍,使学生思维顿开,疑云顿消,完成学习目标。 如在“伏安法测电阻”教学时,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往往感到原理简单易懂,但联系实际问题判断电流表是外接还是内接时却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着重于疏导,引导学生从分析误差着手:外接法的相对误差为η1=RxRx+rV,内接法的相对误差为η2=rARx,只需比较η1和η2的大小即可决定电流表是外接还是内接。对于不知道Rx的大小范围时,则采用如下电路进行判定:将电压表一端接在a点,另一端分别去接触b点和c点,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前后变化量ΔV和ΔI,当ΔV较小时,说明电流表分压作用小,应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当ΔI较小时,说明电压表分压作用小,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2 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要实现“素质化”,实现“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的主体地位。 2.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是教与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学习目标便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例如,在讲“动量守恒定律”时,可根据本节特点和课标要求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展示给学生。(1)知识目标:能用一维、两维模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了解动量守恒定律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2)能力目标: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能够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动量守恒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具体应用中,能注意守恒方程的“四性”:系统性、相对性、同时性和矢量性。 2.2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把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 2.3 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暴露出学习中遇到的不能理解、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精点细拨,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从中获取“真知”。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来,教师也可设问挑疑,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 2.4 让学生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归纳总结,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更富有成效。另一方面,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出学习方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新的认知飞跃。 3 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3.1 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脱离了学生实际的“导”是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的“学”要求助于“导”,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3.2 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关键在于教师主导性的正确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发表新见解、新思路。教师应针对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拨,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好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如何成为课堂主体这个核心问题,使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美好的现实。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利用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素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9 [2]高中物理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兆金.动量守恒定律说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8,6 (栏目编辑张正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