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土地测绘和地籍控制测量中GPS技术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张启龙 尤培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国家对于土地资源的测绘与管理工作日渐重视,并通过土地测绘等相应的行动齐抓管理。在土地测绘中,各类新型技术不断被引进并使用,但GPS技术仍然是目前最完善使用范围最广的技术。 关键词:土地测绘;地籍控制测量;GPS技术 一、地籍控制测量过程中对GPS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比于传统的土地测绘技术与手段,GPS在土地测绘和地籍控制中能够很好地避免点对点通视,网状结构的测量方式使得在保障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定位于测量,是目前具体测绘与控制中非常常见的技术。因GPS技术不仅布点十分灵活,而且能实现全天候监测,也具有很快的测量与计算分析速度,结果精度易于保证,所以我国很多地区的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均可运用GPS技术。在实际的地籍测量工作中对GPS技术予以合理应用,能避免传统三角网测量布设过程中要求近似达到等边,以及为保证精度而增加起始边等众多繁琐,仅需所用仪器标定精度和控制精度达到匹配,并保证所选点位可以满足要求,就可以实现预期的精度要求。结合现有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和要点。 1.网点密度及精度。对地籍测量工作而言,其首要任务在于对整个测区实施控制测量,这是测绘图件及数据采集工作重要基础,对于网点密度及精度,是为了达到权属范围要求的特征点,也就是所谓的界址点服务。其中,网点密度能根据测区的范围,结合先后次序进行分类,得到加密网与基本网。因城镇的界址点密度相对较大,所以在满足点位精度要求的基础上,对控制点的密度,应增大至能方便对界址点进行测量,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图根导线做更高一级的加密,这样可以直接在图根点当中对界址点进行测定。GPS网与常规网相比,其各边的实际边长变化相对较大,同时长边与短边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灵活。基于此,各级控制网能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分期布设,此外也能一次性达到要求的密度。 2.GPS网受位置基准点实际偏差的影响。在运用GPS取代以往的测量技术进行控制网建立时,因GPS在定位以后可以得到三维坐标差,所以参考椭球面中的GPS网形由对应的位置基准控制。不同的经度方向上,这一位置基准存在的偏差会使网形发生整体旋转,而针对高差相对较小的网形,其对应的位置基准偏差通常不超过100m,造成的网形影响可以不予考虑,而高差相对较大的网形,需要有精确度符合要求的起算数据。因位置基准存在的偏差会使网形尺度产生较大变化,因此需要用传统的方法对实际高程进行准确测定。 3.基于GPS技术的地籍控制网设计及优化。地籍控制网如图1所示针对传统意义上将三角测量作为核心的控制网,集成本、精度与可靠性等为一体的设计与优化取得了很多成果。相较于经典观测,采用GPS技术的新观测模式往往有着更加复杂和高要求的随机模型及函数。虽然GPS布网十分灵活且多变,而且速度极快,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但其控制网,尤其是在设计与优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设计与优化,才能充分体现出这项技术具有的高效益及高精度特点,发挥出理想有效的测量作用。 对于平面控制点的网形测区,要有3个以上控制点设置在外围象限,如果控制点处在测区以外,则该控制点和测区外缘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20km以内;而线状测区中,应有3个以上控制点设置在测区中央与两端,各测点间的距离应按30km进行控制。对于高程控制点的网形测区,通常情况下要按(10×10)km/4个的要求设置水平点,将其作为控制点,同时均匀分布在测区的周围。为保证高程测量精度,需对高程控制点实施加密,一般水平点和测点间距要控制5km内;而线状测区中,应有4个以上控制点设置在测区中央与两端,如果测区很大,则各(10×10)km区域需要布置水平点,将其视作控制点。 二、地籍细部测量过程中对GPS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地籍调查工作中,地籍细部测量为重要环节,也是决定调查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其目的在于对每宗土地对应的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和所在位置、形状和数量进行准确测定。从地籍调查工作现行技术规程角度看,以地籍平面控制测量为基础的细部测量,无论是城镇街道外围还是内部的界址点之间距离最大偏差都不能超过10cm,而城市街道内部各处于隐藏状态的界址点和村镇内部各界址点之间的距离最大偏差则不能超过15cm。通过对GPSRTK的合理应用,能良好满足以上精度要求,宜在可进行GPS点合理布设的位置运用这一技术措施。而对卫星信号实际接收有明显影响的地带,则可借助现有的测量工具,如经纬仪、全站仪与测距仪,利用现有的图解交会法等完成对地籍的准确勘丈,以便缩短细部测量工作实际进度,加快整个测量工作的进度。GPS技术具有抗外界因素影响、定位准确、操作方便的优势,应用与推广难度都很小,仅需增加一定投资用于购置设备即可满足作业要求。 三、RTK技术及其应用建议 在项目的建设用地当中,勘测定界指的是对土地使用界线进行准确确定,圈定界桩所在位置,對界线范围中的所有类型的土地实际面积进行测量,同时通过计算来确定用地面积,进而为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地籍管理与土地资源审批等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形成完整的基础资料。项目的建设用地定界,主要按照以下流程完成:1.对用地文件及其相关图件进行综合审查;2.到项目建设现场进行实地踏勘;3.在图上完成红线设计;4.根据测量结果在实地进行放样;5.进行复核测量,确定测量结果的准确性;6.实地面积量测与计算;7.根据项目建设用地情况绘制界图;8.根据项目建设用地情况绘制管理图;9.对各类型相关资料进行整理;10.档案与资料归档,通过对项目踏勘的重复进行与图上设计,确定最终的放样数据。在实际的勘测定界工作中合理运用RTK,可以避免关系距离法与解析法等传统放样方法具有的复杂性,并对项目建设用地对应的勘测定界流程予以优化和简化处理,尤其是线性与大型工程,如公铁路工程建设、河道改造建设、输电线路建设和市政管道建设等。 所谓RTK技术,即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将GPS技术作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与发展得到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的实时处理工作可以达到更高精度,一般为厘米级,可满足对项目建设用地各个界址点进行勘测时,相邻图根点位实际中误差与界址线和周围地物及界线之间的距离最大中误差在10cm以内的要求。除此之外,通过对卫星信号以及基准点相应改正信息等的接收,经有效解码,给出精度不低于厘米级的目标定位数据。由此可见,从项目建设用地的勘测定界角度讲,RTK是一项拥有十分广阔前景的技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GPS技术在土地测绘及地籍控制测量领域的引入,加快了测绘及计算的进程,解决了传统测量具有的局限性,缩小测量成果误差,在城市项目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文建宏.GPS技术在土地测绘和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6(10):227. [2]王宏亮.土地测绘和地籍控制测量中GPS技术的应用实践探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9):9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