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求同寻异”法在解决双变量问题中的有效应用
范文

    李伟康

    

    

    

    摘 要:当对两个类似对象或两个相似过程进行比较时,有一类问题比较麻烦。针对被比较的物理量,这类问题中一般有两个因素共同对其产生影响,往往它们产生的影响又是相悖的,从而使答题者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本文将针对这类试题提出一种独到的分析思路,以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求同寻异;双变量;比较;旋转秋千;摩擦生热;电荷运动;空气阻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5-0049-3

    例1 (2013年江苏卷)如图1所示,“旋转秋千”中的两个座椅A、B质量相等,通过相同长度的缆绳悬挂在旋转圆盘上。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当旋转圆盘绕竖直的中心轴匀速转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速度比B的大

    B.A与B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C.悬挂A、B的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

    D.悬挂A的缆绳所受的拉力比悬挂B的缆绳所受的拉力小

    ■

    图1 旋转秋千

    解析 显然座椅A、B的角速度大小相等,B距离转轴更远些,线速度和加速度也都更大些。又因为两者质量相等,所以B所需向心力更大些。

    设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

    mgtanθ=mω2r (1)

    由于rB>rA,

    所以θB>θA,

    而竖直方向上满足FTcosθ=mg,

    所以FTB>FTA,答案为选项D。

    然而,有些同学对此解析提出了自己的疑议,为什么座椅A、B在运动过程中不可能呈现如图2所示的空间关系呢?

    ■

    图2 分析图

    此时,rA>rB且θA>θB,是基本满足(1)式的。

    于是,笔者便借机让学生尝试用数学方法证明此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学生思考后确实给出了证明,较为繁琐,此处不再赘述。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说明此种情况不会发生呢?

    让我们首先来进行“求同”分析:即假想把座椅A、B系于同一位置,则显然有rA=rB,θA=θB。在此基础上把系座椅B的位置外移一些,进行“寻异”分析:由于rB变大,由(1)式自然得出θB随之变大,从而导致θB>θA,即图2所示情况不会发生,而应该是图3所示情况。

    ■

    图3 秋千旋转图示

    例2 (2010年江苏卷)如图4所示,平直木板AB倾斜放置,板上的P点距A端较近,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由A到B逐渐减小,先让物块从A由静止开始滑到B。然后,将A着地,抬高B,使木板的倾角与前一过程相同,再让物块从B由静止开始滑到A。上述两过程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有( )

    ■

    图4 物块下滑图

    A.物块经过P点的动能,前一过程较小

    B.物块从顶端滑到P点的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前一过程较少

    C.物块滑到底端的速度,前一过程较大

    D.物块从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前一过程较长

    解析 本题较难判断的是选项B,其他选项此处不再分析。摩擦生热的公式为Q=fs相。然而,由A到P和由B到P两过程相比,前一过程的摩擦力较大,位移却较小,似乎很难判断两过程中产生热量多少。

    下面进行“求同”分析:设木板中点为O,则A到O和由B到O两过程相比,位移大小相同,而前者的摩擦力较大,所以前一过程产生的热量多些。由此可以得知两过程产生热量相等的位置应位于O点上方,设为Q点。

    现在可以“寻异”了:

    (1)若P点刚好也位于Q点,则两过程产生的热量相等;

    (2)若P点位于Q点上方,则前一过程产生的热量少;

    (3)若P点位于Q点下方,则前一过程产生的热量多。

    由于题中只提到“P点距A端较近”,不知道P点与Q点的位置关系,故两过程产生热量多少关系不确定。

    例3 如图5甲所示, 在x轴上有两个固定的点电荷Q1、Q2,现有一个点电荷q(电性未知)以一定的初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只受电场力作用),其v-t图像如图5乙所示,q经过a、b两点时速度分别为va、vb。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图5 例3题意图示

    A.Q2带负电且电荷量小于Q1

    B.b点的场强比a点的场强大

    C.q在a点的电势能小于在b点的电势能

    D.q一定带正电

    解析 本题很容易判断出选项A、C是正确的,因b处加速度为零,故场强为零,选项B错误,但选项D较难分析。

    学生很容易进行如下分析:由a到b的过程中,q做减速运动,受到的合力沿x轴负方向,若q带正电,Q2对其的吸引力应大于Q1对其的排斥力。虽然Q2Q2,好像也可以实现。从而得知q的电性是不确定的这一错误结论。究其原因,是因为库仑力受到电荷量和距离双变量共同影响,而学生这种定性并没有厘清这种关系,再加上没有对后面过程进行分析,从而给出了片面的结论。

    本题我们依然先进行“求同”分析:显然,在b点Q1、Q2对q的作用力大小相等,在这个共同点基础上分析就方便多了。

    然后再进行“寻异”分析:逆向分析q由b向a的运动,q在做加速运动,表示合力沿x轴负方向。现在设想q由b运动到了b到Q2的中点,即Q2对其的作用力变为原来的四倍,而此时q到Q1的距离却还大于原来的一半,即Q1对q的作用力比原来的四倍小,合力与此时Q2对q的作用力方向相同,沿x轴负方向,q一定带正电。选项D也正确。

    例4 (2014年重庆卷)以不同初速度将两个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抛出并开始计时,一个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可忽略,另一个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速率成正比。下列用虚线和实线描述两物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6所示)可能正确的是( )

    ■

    A B

    ■

    C D

    图6 两物体运动的v-t图像

    解析 本题很容易排除A选项,但对B、C、D选项的判断不少学生显得不知所措。实际上,只要从“求同”出发,很容易发现在两个物体的速度均为零时,它们的加速度均为重力加速度,是相等的,而只有D选项中当速度为零时,图线的斜率相等,所以正确的是D选项。

    本题若追加问题:两物体哪个先落回到出发点?由于受到初速度大小和空气阻力变化双变量的共同影响,是很难判断运动时间长短的。然而,在“求同”的基础上也是很好分析的了。如图7所示,设受空气阻力的物体甲初速度为v甲,并令不受空气阻力的物体乙初速度为v0时,两物体运动时间相等,同时落回。则由“寻异”分析易知,当v乙>v0时,t乙>t甲,甲先落回;当v乙

    ■

    图7 v-t关系图

    (栏目编辑 陈 洁)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