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利用橡皮筋探究变力做功的实验改进 |
范文 | 陈杏子 徐金玲 潘仕恒 摘 要: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教材给出了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两个实验案例。前一案例的测量(力、位移、速度)稳定,测量方便,容易达到实验目的;而后一案例的变力较难控制,实验不易成功。如果设计恰当,只需使用常见的办公用橡皮圈,就能收获很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橡皮筋;变力做功;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61-3 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安排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 为使实验具有普适性,教材分别设计了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两个参考案例。恒力做功的实验装置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装置相同,需测量的物理量确定,实验较容易实施,故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变力做功的实验中,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看似简单的实验,笔者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屡屡失败最终艰难成功。下面与读者分享这一历程。 1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如图1,用橡皮筋拉静止的小车,小车运动获得速度。小车的速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而橡皮筋拉力(弹力)是变力,无法直接测量并计算拉力做的功。为此,对弹力做功做特别处理,在实验操作中分别用1根、2根、3根......相同的橡皮筋并联拉小车,保证小车每次从同样的位置被弹出,即每根橡皮筋每次的伸长量相同,弹力相同,相应做的功也相同。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1W、2W、3W......。测出对应小车被弹出后的速度,做出W-v、W-v2等图像,找出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 本实验设计巧妙地避开了变力做功的计算,使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减少测量的物理量,实验装置简单,所用器材普通,每个学生均可参与实验。 2 实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 然而,上述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很多问题,主要有:①小车运动、打点过程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平衡摩擦力的实际操作比较困难。②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时需要进行大量的长度测量和计算,难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③当小车被3根以上橡皮筋拉动时,小车在较大的弹力作用下迅速被弹出,而橡皮筋的长度不大,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行程较短(约10 cm),纸带能打出的点数少,未能完全反映小车由加速到匀速的运动过程,无法正确测出橡皮筋做功后小车获得的末速度。④由于橡皮筋的弹力变化不规则,小车的运动容易偏离直线,当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时,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①用水平气垫导轨来代替长木板,从而保证小车沿直线运动,并且极大地减少摩擦力对本实验的影响,省去了平衡摩擦力这一环节;②用光电门采集数据以计算速度,减少人工测量的次数和数据处理量;③用EXCEL进行相关速度的计算以及绘制相关图表,即把速度的计算等公式和其他已知量编在相应的单元格中,实验中只需记录填入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运算与描图自动完成。④增加滑块从加速到匀速的运动行程,确保测量的末速度是滑块稳定匀速行驶时的速度。⑤寻找弹力变化更规则的橡皮筋,减小伸长量对弹力的影响带来的系统误差。 3 实验探索过程 尝试一:用橡皮圈直接拉滑块做功 主要器材和装置如图2,橡皮筋用办公用的橡皮圈(通常用来轧钞票或票据,直径约为40 mm,横截面1.4 mm)。开始时先用1个橡皮圈来拉滑块,然后每次增加一根(并联)橡皮圈,并保证每次都拉伸到相同的位置释放,采集的数据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当增加到4个橡皮圈拉小车时,小车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基本没有变化,这与“做功越多小车获得的速度越大”不相符。是否是偶然误差呢,笔者重复了几次实验,结果都相差不大,即都是第4个时数据出现异常。并联的橡皮圈增多后,两端因交叠在一起,导致橡皮圈的长度不相同从而引起系统误差。为此,做如下改进。 尝试二:用细线连接橡皮圈后拉滑块 实验装置如图3,在橡皮圈前后均拴上细线,避免两端的交叠,使在每次实验中每个橡皮圈的伸长量相等。加上细线,可使滑块的受力汇于一线,也使滑块的运动行程变大,纸带打出的点数变多。实验数据如表2。 改进后的结果与前一次相差无几,仍然是第四组起出现问题。笔者仔细观察了实验用的橡皮筋,发现这些办公用的橡皮圈制作工艺粗糙,粗细不一,长度的一致性差,致使其劲度系数不同,弹性限度可能也不一样。当用多根橡皮圈并联拉伸滑块时,有些橡皮圈还是处于松弛状态,并没有产生弹力作用。可见,橡皮筋是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因素。 尝试三:换用质量好的橡皮筋 笔者尝试用质量更好的橡皮筋代替上述橡皮圈,于是找来女孩扎头发用的橡皮筋(发圈)来代替。这种发圈的内部由多根细的橡皮筋组成,把橡皮筋抽出来,实验时每次增加一条,相关数据如表3: 结果发现,实验结果有较大改善,当并联到五根橡皮筋时才出现数据异常。这次所用橡皮筋的长度比橡皮圈长,粗细均匀,柔软性好,劲度系数较小,即使伸长量较大,弹力也不是太大。这种橡皮筋的外层包裹有纱线,当伸长量较大时,这层纱线对弹力产生阻滞作用,故其对实验会有一定的影响。 尝试四:调整思路,实验结果柳暗花明 从前面几次实验可看出,换用质量更好的橡皮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那样会使实验过度依赖器材而不具普适性。为此,笔者结合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做如下改进:随机取四个橡皮圈串联成一个橡皮圈条代替以前的一条橡皮筋,在实验前先反复几次拉伸串联好的橡皮圈,然后再把橡皮圈分别套在导轨和滑块两端,实验装置如图4。实验数据如表4。 这会不会是偶然的结果呢?笔者重新进行了两次实验,结果几乎没有变化。可见,串联使用橡皮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橡皮筋的性能。笔者还尝试了3个和5个橡皮圈串联的实验,并与四个橡皮圈串联进行比较,做出的W-v图像如图7,图像反映的趋势几乎相同。 单个橡皮圈之间存在粗细、长短、材料等原因造成的差异,但随机的多个橡皮圈串联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偿抵消这些差异。另外,橡皮圈串联后的长度比单独一个橡皮圈的长度增加了数倍,一方面有效地改善了橡皮筋的劲度系数,特别是劲度系数变小后,可使实验中橡皮筋有较大的伸长量,从而减小伸长量的微小差异而对弹力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橡皮条变长后,滑块的运动行程加大,确保小车是在匀速阶段时测量的速度。 4 实验总结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包含了完整的现代物理实验过程。 前三个实验均没有得出预期的实验结果,主要原因发生在对橡皮筋的选择上。首先,橡皮筋的长度(原长)不能太短,10~15 cm为宜。如果太短,实验过程中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带来较大的误差。其次,要保证每条橡皮筋的物理性质几乎相同。当随机地取几个橡皮圈串联成橡皮圈条代替橡皮筋时,能较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这是实验得以顺利完成的主要因素。 如果条件许可,建议采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的实验装置。导轨要借助用水平仪调水平,光电门与滑块初位置的距离不能太近,要保证在橡皮筋恢复原长后,在匀速阶段测量滑块的速度。应用EXCEL处理数据是实验中另一不可或缺的手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这一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施美玲,候恕.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图景理论探讨[J]. 物理教学探讨,2015,33(7):28—33.(栏目编辑 王柏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