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淡水养殖中常见鱼类疾病的防治措施 |
范文 | 范志峰 淡水养殖即应用淡水资源进行人工干预的养殖活动,是当今市场上大多数鱼虾类水产品的主要来源。淡水养殖是一种产量稳定、风险小、生产品种灵活、投资少、技术相对成熟的养殖产业,其中鱼类养殖占淡水养殖的比例较大。随着消费者对于淡水鱼类的需求量上升,淡水养殖产业的效益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淡水养殖户选择扩大生产经营量,但在此同时,养殖户也必须处理好淡水鱼类疾病的控制和防治问题,避免因流行鱼类疾病而出现较大的损失。 1、淡水鱼类养殖中常见疾病的发生原因 (1)水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淡水水体温度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在固定范围内波动,水温的变化为水体中部分寄生虫、病菌的活跃提供了空间,当致病因子活跃度高时,鱼类患病的可能性高,当致病因子的活跃度低时,鱼类患病的可能性低。例如:初冬、春末之际,水温十分适合小瓜虫生长繁殖,因此,每年的这个时节是鱼类白点病的高发期。 (2)水体溶氧量的影响 溶氧量是指水体中溶解的氧气的含量,这一数值与水体中好氧菌、厌氧菌的繁殖有很大的关系,而水体中菌类的浓度则与鱼类的细菌病、真菌病的出现有密切联系。除此外,鱼类的生存本身就需要水体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溶氧量过低会导致鱼类大批窒息死亡。水体中溶氧量过高时也会导致鱼类不适,导致鱼类组织中出现气栓,影响鱼类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引发鱼类死亡。 (3)水体中污染物的影响 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江河湖泊等水域的被污染情况十分严重。这些从化工产业中排出的污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重金属离子,这些污染物的存在不仅会破坏淡水鱼类的正常生长环境,还会造成鱼类组织病变,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受水体污染影响的鱼类,即使未死亡,进入市场后也会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影响。 (4)非正常养殖操作的影响 在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很多操作都有可能造成鱼类的机体受伤。当鱼类机体出现伤口时,就给了水体中微生物、寄生虫入侵鱼类机体的机会,进而导致鱼类患病甚至死亡。 2、针对这些淡水养殖中鱼类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1)出血病及其防治措施 出血病,病原体为水生呼肠孤病毒,草鱼、青鱼都是这种病毒的主要威胁对象,但病症更常见于草鱼鱼群,且病死率高达80%,因此,出血病也被称为草鱼出血病。出血病的流行水温为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0~28℃,因此,多发于每年的6~9月。当水温变化较大时,草鱼的自体抵抗能力下降,更容易感染出血病。出血病的主要症状是:鱼身各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外在容易观察到的充血、出血部位主要是头顶部、腔上下颌和眼眶周围。初期,病鱼的病区呈现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发展到后期,病鱼明显出现眼球突出、鳃丝失血苍白等症状。针对出血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疫苗注射、水体消毒和药物内服。首先是疫苗注射,养殖户通过给草鱼注射冻干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出血病的发生,提高淡水养殖安全程度。其次是水体消毒,在鱼群未出现病鱼时,养殖户可以应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等消毒剂每隔15d对水体进行1次消毒,在鱼群出现病鱼后,水体消毒的频率需要提高至每天1次,连续消毒2~3d,以控制水体中病毒的浓度。然后是药物内服,在未出现病鱼时,养殖户可以通过大蒜素拌饵料的方式提高鱼群的抵抗能力,出现病鱼后,养殖户可以用给病鱼内服三黄粉的方式辅助治疗。 (2)烂鳃病及其防治措施 烂鳃病,病原体为嗜纤维黏细菌,草鱼、青鱼、鲢鱼、鳊鱼等淡水养殖鱼类都是这种细菌的攻击对象。烂鳃病的爆发与鱼鳃机械损伤感染和水温升高都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北方多流行于7~8月,南方多流行于4~10月。由于鱼类患烂鳃病时鳃部发黑,因此,也被养殖户们成为乌头瘟。烂鳃病的发病症状主要为:鱼体行动缓慢,反应迟钝,鱼鳃呈现发黑的趋势,病鱼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常离开鱼群独自漂浮在水面上;待发病严重时,病鱼的鳃丝末端出现腐烂症状,有时像被成块的污物黏着,发展到后期,病鱼鳃丝被侵蚀,鳃骨外露,看起来呈现空洞状,十分恐怖。烂鳃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水体消毒、药物投喂。首先是水体消毒,在放养鱼苗前,养殖户要将鱼池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菌,利用生石灰的消杀效果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病原体;鱼池中使用的必须是已经发酵完全的粪肥,因为草食性动物的粪便常常是嗜纤维黏细菌的源头;养殖过程中,每20d要用强氯精进行一次水体消毒,控制水体中细菌的浓度;若发现烂鳃病病鱼,消毒频率需要提高至每天1次,连续消毒2~3d。然后是药物投喂,鱼必康或茵必治是防治烂鳃病的主要药物,可拌入饵料进行全池投喂,連续投喂3~6d能够有效控制烂鳃病。 (3)小瓜虫病及其防治措施 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头部、眼部、鳃部等部位,寄生部位呈现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因此,小瓜虫病又被称为白点病。病鱼感染小瓜虫病后,机体各组织充血,难以自行觅食,死亡率高达60~70%。小瓜虫病主要在水温低、少光照的初冬、春末时流行。小瓜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水体消毒、鱼体消毒、水温保持和避免鱼体损伤。首先是水体消毒,鱼群越冬转移前养殖户需要对鱼池进行生石灰消杀,鱼群转移后养殖户需要用亚甲基兰进行每天2~3次的消毒。然后是鱼体消毒,聚维酮碘、氟哌酸等不会对鱼类表层黏膜形成伤害的消毒剂是最好的选择。然后是水温保持,越冬用的温室要保持水温在适宜范围,并能够每天接收一定量的光照,控制小瓜虫繁殖。最后是避免鱼体损伤,养殖户要避免在搬运越冬鱼群时伤害鱼体,避免给小瓜虫寄生的机会。 (作者单位:236631安徽省太和县蔡庙镇畜牧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