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用“类比法”将触不可及的磁场生活化 |
范文 | 邓益明+陈敏
摘 要:“磁是什么”是磁现象的开端,而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物质,这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通过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运用“类比法”能巧妙地突破磁场抽象的这一难题。 关键词:类比法;磁场;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31-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里,用到磁的地方不胜枚举。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到今天的磁悬浮列车,磁现象及磁的运用几乎随处可见。我们生活在磁的世界中,而磁是什么?磁体周围的磁场到底又是什么?都是困扰学生而又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神奇磁现象的好奇心,正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最好时机。然而,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又是确实存在的物质,给学生对磁的本质的认识带来了困扰。 新课标强调基础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笔者在“磁是什么”一节教学中充分采用了“类比法”“转换法”“模型法”,帮助学生对磁的本质的认识和描述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较好地感知了物理学中的几类基本方法,思维得以提升。本文主要陈述“类比法”在磁场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及其意义。 1 巧用“类比法”从生活中感知磁场 1.1 风与磁场的类比感知磁场的存在 对于九年级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两个物体要有力的作用就必须接触的觀念已根深蒂固。不接触的两磁体间也有力的作用,而要让学生认识到不接触的磁体间产生力的作用是因为磁体周围确实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磁体间的力是通过这种物质产生的。 对此,教学过程中,首先,用电吹风吹在桌面上静止不动的小磁针,如图1(a)所示,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如下问题:(1)小磁针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2)是什么物质让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是电吹风还是电吹风吹出的风? 然后,用条形磁铁靠近静止在桌面上的小磁针,如图1(b)所示,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下问题:(1)小磁针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2)是什么物质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是条形磁铁还是它周围的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通过电吹风吹出的风这种物质使小磁针偏转,类比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使小磁针偏转,两次物理实验现象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电吹风虽然未同小磁针接触而产生了力的作用,类比条形磁铁虽未同小磁针接触但有了力的作用,在条形磁铁同小磁针之间必定存在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让学生确实感知到磁场的存在,加深对其的认识。 1.2 风力线与磁感线的类比学会描述磁场 在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后,而且通过小实验也感知了磁场具有大小和方向,那么如何描述它的大小和方向又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教学中做了如下实验: 首先,拿出一个电吹风使其处于关闭状态,另一个电吹风藏于桌下并打开,问:看到的这个电吹风有风吗?学生由于听到了另外一个电吹风的声音而异口同声地说有。其实真相是没有,现象与想法发生了冲突。由此,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能单凭自己的感觉去判断物质的存在,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还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后,借机提出问题:(1)如何来表示风的存在?引导学生思考,引入彩旗,如图2(a)所示。(2)彩旗拿走后如何表示风的方向和大小呢?学生会想到将彩旗飘动方向用曲线连起来,并标上箭头便形成了风力线,风力线的箭头代表风的方向,疏密程度反映风的大小。经历了将风的方向转换为彩旗的飘动方向,并用风力线表示风的方向和大小这种转换思想的训练后,“如何表示磁场的存在?”“如何表示磁场的大小和方向?”这两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教师提出用小磁针北极指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铁粉(铁粉被磁化后相当于小磁针)的指向连接起来标上箭头便形成了磁感线。 最后,学生实验并展示,如图2(b)所示。学生经历了用“类比法”感知磁场后,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彩旗与小磁针的类比、风力线与磁感线的类比,尝试运用类比法,将抽象概念生活化,并通过亲自实验,逐步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其日后的自学打下基础,实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1.3 “神奇的柚子”突破地磁场 被誉为“保护伞”的地磁场,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地磁场的存在不难理解,而地磁场的N极在地理南极,地磁场的S极在地理北极,这对学生认识地磁场造成了不小困难。鉴于此,教学中做了如下实验:在柚子里装上几块条形磁铁并包好,柚子相当于地球,标好地理南北极(注:北方一端是S极)。在柚子外部插上小磁针就能清楚地展现出地磁场以及磁感线,如图3(a)所示,并将其同地磁场磁感线对比,如图3(b)所示。最后,剥开柚子揭秘地球这个巨大的磁体就相当于在其内部有个巨大的条形磁铁,如图3(c)所示。 该实验充分体现了“生活中学习物理,将物理运用于生活”的思想,形象直观地感知地磁场。利用“类比法”教学,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2 类比法对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意义 2.1 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为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求,而本堂课以风为线索,让学生经历了在教师引导下运用“类比法”感知磁场的存在,到自己运用“类比法”描述磁场,最后感受“类比法”描述地磁场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正是能力形成的一个过程,为能力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2 利于思维的形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类比思想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经历此过程感受类比的思想,并初步尝试运用“类比法”解决问题,同时体会了“模型法”和“转换法”两种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抽象概念生活化,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下转第35页) (上接第32页)战略的任务之一。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是对一些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概括、抽象的产物。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源泉,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生活化,生活中学习物理,有利于突破“物理难”的心理障碍。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学会学习,不仅激发了物理学习兴趣,同时还意识到物理学习的有用性,自学能力也得以提高,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也是基础物理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则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抽象概念通过“类比法”生活化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让概念还原于生活,并在生活经验中充分领会其本质,相比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概念强加于学生,不仅能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更利于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让课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远清.浅谈中学物理教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物理通报, 2001(7):17-19. [2]柴海平.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J].考试, 2013(3):183. (栏目编辑 邓 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