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吉林省大风分析 |
范文 | 王晓腾 徐驰 段家月 摘 要:利用MICAPS资料、吉林省地面气象站对2018年11月26日吉林省中部发生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风是吉林省常见灾害性天气之一,每年给吉林省造成很大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同时也受地形因素的作用,吉林省中部处于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均为西南-东北走向,狭管效应造成了此区域多大风天气;冷涡、高空槽和低压等是此次大风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槽前西南风和等压线斜交,使得气压梯度加大,低压前部暖空气密度加大,高空风动量下传的地面风速有所增加,进而导致出现大风天气过程。低压前部存在的暖平流导致低压近地面层存在有较为明显的负变压中心,变压风导致地面的风速有所增加,低压前部气压梯度力较大的地方极易出现大风;低压与地形密切配合是大风产生的主要原因,低压前部以西南风为主与地形高度契合,有利于产生大风天气。 关键词:温度平流;变压;低压;高空槽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015060 引言 大风是吉林省常见灾害性天气之一,气旋大风、冷锋后偏北大风、高压后部偏南大风、温带气旋、气压大风与雷雨冰雹大风等每年给吉林省造成很大灾害,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受地形因素的作用,吉林省中部处于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均为西南-东北走向,狭管效应造成了此区域多大风天气。在实际的气象观测工作当中,往往将瞬时风速不小于17m/s的风定义为大风。朱乾根对我国大风天气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大风天气表现出夏少春多,南少北多,内陆少沿海多等特点。大风预报通常使用统计学预报、天气气候学预报、模式直接输出等多种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区,地处E121°38'~131°19'及N40°50'~46°19'之间,其东部连接俄罗斯,南部临近辽宁省,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西部靠近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与黑龙江省相互接壤。吉林省土地总面积为18.74万km2,境内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并整体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的趋势。该省位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表现出四季分明、春季干燥且风沙较多,夏季温度较高且雨水较多,秋季凉爽,冬季温度较低且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据多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得出,吉林省夏季平均温度高于23℃,冬季平均温度低于-11℃,温度日较差位于35~42℃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位于400~600mm之间,其中夏季降水最为充沛,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左右,日照时数位于2259~3016h之间,日照较为充沛。受到当地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吉林省大风、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频发,对当地民众日常生产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大风灾害作为吉林省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造成的影响与损失不容忽视。 1.2 资料与方法 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并结合天气学原理,对大风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海平面气压、地形因素等进行分析。 2 天气实况 2018年11月26日8∶00—20∶00,吉林省中部出现分散性阵雪天气,中部观测站都出现了大范围的西南和偏南大风,平均风力最大为7级,而瞬时风力最大为10级。此次大风天气过程造成道路护栏刮坏,众多树木刮倒,室外广告牌刮落砸坏车辆以及设施农业损坏等较大的灾害。 3 形势分析 由图1能够看出,大风天气过程前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环境较为平直,高压脊出现在巴湖地区并逐渐发展至新疆地区,与此同时其强度有所增加,脊前西北气流加强,上下游效应造成贝加尔湖东部的冷涡逐渐加强,北涡南槽的形式更加明显,贝加尔湖北部的强冷空气沿着槽后呈现出下滑趋势,而且有明显的冷平流出现在槽中,且斜压性逐渐增强,与此同时高空槽位于地面锋线之后,此次过程属于较为典型的第一型冷锋天气。自东北北部至山东半岛存在有较为明显的切变线。高空槽抵达吉林省西部,吉林省中部处于槽前和低压气旋前部,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很强有利于产生西南偏南大风。综上可知,此次大风天气由冷涡、高空槽和低压共同产生。 4 大风预报方法分析 此次大风属于低压和气旋大风,适合利用天气模型与物理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槽后脊前西北风携带着大量的强冷空气产生堆积,进而导致出现强气压梯度风。地面气压迅速升高导致变压风的强度较强,此时冷空气逐渐下沉而动量也逐渐下传。大风发生区域的低压前部梯度最大,而且低压强度越强,大风持续时间越长、风速越大。统计大风区域内的气压差、位势高度差、垂直速度、涡度平流、温度平流等气象要素得出,在500hPa位置处,由东北北部至华北中部存在着低压带且强度比较强;在700hPa及850hPa位置处也存在有相对应的切变线,且具有深厚的高空槽;自500hPa至地面吉林省西部一直存在有冷平流,且强度较强。与地面冷锋相配合的高空槽越深,其槽后存在的冷平流的强度越强,同时对于加深高空槽越有利。槽前西南风和等压线斜交,使得气压梯度加大,低压前部暖空气密度加大,高空风动量下传的地面风速有所增加,进而导致出现大风天气过程。 低压前部存在的暖平流导致低压近地面层存在有较为明显的负变压中心,变压风导致地面的风速有所增加,低压前部气压梯度力较大的地方极易出现大风。因此,需要对地面锋区、垂直速度、急流、正负变压大值區等进行分析。冷暖空气活动在暖锋前后24h变压分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24h变压数值是预报低压大风的良好指标。11月26日20∶00低压前后正负变压之间的差值为10hPa,而低压前部西南风在变压梯度较大的正变压中心附近为10级,大风出现在负变压中心附近变压梯度最大的地方。 5 地形对大风的影响 大风产生在吉林省中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的东北平原上,摩擦力小;大风的走向与大兴安岭和长白山的走向基本一致,且呈NE—SW向,而且主要位于长白山脉的西侧,狭管效应促进了大风的产生。低压与地形密切配合是大风产生的主要原因,低压前部以西南风为主与地形高度契合,有利于产生大风天气。 6 结论 大风是吉林省常见灾害性天气之一,每年给吉林省造成很大灾害,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受地形因素的作用,吉林省中部处于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均为西南-东北走向,狭管效应造成了此区域多大风天气;冷涡、高空槽和低压等是此次大风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槽前西南风和等压线斜交,使得气压梯度加大,低压前部暖空气密度加大,高空风动量下传的地面风速有所增加,进而导致出现大风天气过程,低压前部存在的暖平流导致低压近地面层存在有较为明显的负变压中心,变压风导致地面的风速有所增加,低压前部气压梯度力较大的地方极易出现大风;低压与地形密切配合是大风产生的主要原因,低压前部以西南风为主与地形高度契合,有利于产生大风天气。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267-275. [2]李超,魏建苏,严文莲,等.江苏沿海大风特征及其变化分析[J].气象科学,2013(5):584-589. [3]高瑞华,王式功,张孝峰,等.渤海海峡长岛风特性研究[J].太阳学报,2001,41(2):729-731. [4]陈淑琴,黄辉.舟山群岛一次低压大风过程的诊断分析[J].气象,2006(1):68-73. [5]杨雪艳.中国东北地区风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大风的成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6]王凤娇,赵坤,葛翔,等.“4.15”鲁北沿海东北大风分析[J].安徽农业科技,2013,26(4):729-731. [7]吴恒,冯旭,郭维.2010年4月7—9日吉林省大风沙尘天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17139-17142. 作者简介: 王晓腾(1984-),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天气预报;段家月(1991-),女,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大气物理;徐驰(1990-),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大气科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