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科普新模式探析
范文

    陈妹 杜丽清 陈佳瑛

    摘 要:为了打破传统农业科普教育的局限性,解决地区科普资源破碎化、单一化、品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探究通过建立农业科普联盟新模式,对地区农业科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汇聚地区优势资源和力量,实现农业科普资源重组、优化、共享,打造农业科普专业化、品牌化,构建统一高效的农业科普协同创新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科普;创新联盟;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S-9]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30052

    乡村振兴战略含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内涵。其中,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时代,国家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求切实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带动力和生长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农业科普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环节,能够实现提高公众素质、带动农业科普产业发展、盘活农村地区发展活力,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的目标[1]。农业科普教育以文化为“引线”,不仅可以帮助公众充分接触农业、认识农业、热爱农业,感受农业科技的力量,而且能够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还能吸引更多有志人士,实现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等多方面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实施的最后1a,要突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10%的目标,就要求社会各界积极探索科普创新模式,打破传统科普教育方式的弊端,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目前,传统意义上由科普主体基于自身的科普资源和工具对科普对象进行科学传播活动的科普工作,很难实现有效组织多主体协作,聚合科普资源,形成整体合力的大型系统科普服务成效。因此,充分发挥联盟合力,深入探究农业科普创新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1 农业科普模式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并依据当代青少年的学习认知特点,为了做到整合、盘活科普资源,推进科普资源一体化发展,全国各类主要科研、科普机构纷纷探索科普联盟模式并组建科普联盟。2004年,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成立,目前院属研究所成员单位有89个,联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2015年,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的智能科普联盟成立,旨在协同和汇聚中国科学院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相关单位的科普资源;2017年,由山东电子学会牵头的山东省首个青少年电子信息科普创新联盟成立,旨在整合全省电子信息领域科普资源,构建青少年电子信息科学传播创新平台;2018年,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在上海成立,旨在实现博物馆通过合作与发展,把不同区域的公众连接起来,对公众进行科学研究的展示和教育。

    科普联盟是一种系统、完善的科普传播形式,而专门以农业为主题的科普联盟模式,目前尚处于探索建设阶段。农业科技是我国农业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依据,青少年一代是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后备军,在新时代下对于青少年农业科普知识的传播,以科普联盟的形式进行更为有效。当前,我国农业科普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农业科普形式大多数较为单一,没有真正促使公众近距离了解农业生产、感悟并鉴赏农业知识内涵,农业科技知识缺乏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在国内,绝大部分农业科研或相关科普机构开展科普活动时较为松散,缺乏创新联合机制,农业科普缺乏相关机构之间有效地联动与统一。而且,在开展科普活动前期缺乏规划性,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监测、评估、测评机制,事后缺乏考察机制。

    2 农业科普存在问题分析

    2.1 科普供给主体单一化

    目前,大多数农业科普项目实施主体是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项目,市场化、社会化科普服务主体发育不充分,科普服务尚未形成多主体相互协同、公益科普与商业科普互相补充、互为促进的局面[3]。进而导致科普服务种类和产品不够丰富,公众按需选择的空间有限,缺乏多元化的供给机制等问题。

    2.2 农业科普缺乏产业化发展

    国家相关政策大力强调,要着力使科学普及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幅提升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目前,社会上传统的科普服务普遍出现运营资金短缺、供需失衡的问题,缺乏对科普产品创新升级换代的投入,传统科普服务远远无法满足公众对科普类服务产品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2.3 农业科普品牌特色不鲜明

    现有的农业科普形式大多是依赖植物园,开展“观植物、识植物”的活动,活动形式较单一,活动内容和流程也大多雷同,缺乏特点,品牌特色不突出。要使农业科普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打造鲜明的品牌,提高辨识度,并为科普对象在选择时提供明确的导向性。

    2.4 农业科普低门槛

    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4]。科普的实质是科学传播,而科学传播需要用严谨性的态度对待,用专业的知识、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科普。目前,农业科普存在低门槛的现象,缺少行业规范准则,有的科普内容经不起考究、有的科普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导致科普行业的业态混乱。

    2.5 农业科普传播受限

    当今,处于一个全媒体信息化高速运转的时代,信息传播越来越智能化、移动化、互动化。农业科普信息传播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实体科普展览、人工讲解、纸质宣传册等传统方式上,以免造成农业科普传播受到时空的各种限制。发展农业科普,就要优化传播途径,采用公众易接触、易理解、易学会的传播新途径。

    3 农业科普联盟模式特点及优势

    3.1 农业科普联盟多元化

    农业科普联盟含括了众包模式的特點[5],实现科普供给主体多元化。使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项目和企业开发的商业性项目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参与其中,积极创设了各类社会主体及公众参与农业科普的机制与渠道,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科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地使原本分散的科普主体及其拥有的资源趋于集中。

    3.2 农业科普联盟产业化

    农业科普联盟以大联盟的形式,吸纳社会各类优势科普服务主体和科普资源参与其中,共同构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有效实现了科普资源的流通、互补、利用。充分调动市场经济的活力,以市场为导向,催生更多符合公众需求的新型农业科普产品和服务。如,以科普为核心,在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成熟产业中增加科普内涵,最终构建良好的科普业态,推动农业科普产业化发展。

    3.3 农业科普联盟品牌化

    通过建立农业科普联盟新模式,可以进一步明确各类科普主体拥有的特色,细化科普活动分类,通过树立品牌,提高辨识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下面简称南亚所)作为国家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是当地农业科普的“领头羊”,多年来,围绕农业科技传播,依托国家级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平台,充分发挥南亚所特色资源,开发出众多主题鲜明、多元化、多维度的科普产品和服务,打造鲜明的特色品牌。如,土豆科普活动,邀请博士讲解,让大众深入认识马铃薯,了解马铃薯名称由来、历史起源、品种特性、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繁殖方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营养和药用价值,并且在博士的带领下,展开挖马铃薯的亲子科普实践活动;大自然风采之扦插,让大众掌握扦插操作流程,通过亲自体验扦插实践,采剪插穗,对插穗进行药用生根处理,挑选营养土,上盆,给扦插好的植物浇水等,让大众了解植物无性繁殖方式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科普服务“三农”模式,针对农民群体的科普,南亚所专家结合产业专业知识,分别在攀枝花打造了“新型农民学校”、在广西百色打造“田阳农家课堂”,在广东徐闻打造“科技小院”,形成“科研院所+地方政府+新农学校(农家课堂)+技术员+农民(学员)”的科普服务三农的特色品牌新模式。

    3.4 农业科普联盟专业化

    农业科普联盟围绕农业科技知识,夯实农业科技专业,通过对专业科普人才及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联合高效、高新企业及科普机构共同参与,进行农业科普行业的相关认证、评估和科普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并通过建立专业专家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为联盟工作提供专业指导,确保农业科普联盟专业化发展[6]。组建农业科普联盟新模式可以促使科普组织机构更具科学性、科普教育内容及团队更具专业性、科普管理更加规范化,保障农业科普具有专业的科学推广实力。

    3.5 农业科普信息化

    农业科普创新联盟模式,将更丰富的农业科普信息汇聚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库,通过资源汇集,形成合力,促使农业科普信息化。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科普受众群体的认知特点,将农业科普信息库以图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态呈现,使参与科普教育的公众群体数量进一步扩大。通过利用各种传播新媒介,如电视栏目、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让公众随时随地接受科普教育,使科普教育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加快推进城市农业科普信息化设施建设,发展数字科普化场馆、公共电子科普屏媒、电子科普画廊等,顺应科技发展,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受众群体对农业科普的感知度、体验度和接受度。

    4 结语

    农业科普联盟作为一种新模式,具有多元化、产业化、品牌化、专业化、信息化5大突出特点,能够有效破解目前我国农业科普教育发展的局限。组建农业科普联盟使得科普组织机构更具科学性、科普教育内容及团队更具专业性、科普管理更加规范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农业科普联盟新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优势,整合地区农业科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强基石。

    参考文献

    [1] 宋李晶.浅议科普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J].山西农经,2019(18):52-54.

    [2]周建强,苏婷,刘慧.科普产业发展趋势研究[C].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新时代公众科学素质评估评价专题论坛暨第二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8:9.

    [3]王明,郑念.精准科普的实现机制探讨[C].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新时代公众科学素质评估评价专题论坛暨第二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8:8.

    [4]钱贵晴.对“科学技术普及”定义的研究[C].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7.

    [5]Chao MC,Ting PL,Efrain T. What can crowdsourcing do for decision support[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4,(12)65:40-49.

    [6]莫智紅,吴疆,劳瀛,韦玮.整合区域科普资源探究南宁科普联盟模式[J].科技传播,2020,12(10):44-45.

    (责任编辑 ?李媛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