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展
范文

    谢赛有 陈扬乐

    [摘要]在对我国旅游精准扶贫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前人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领域:旅游精准扶贫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旅游精准扶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路径;旅游精准扶贫的案例研究;旅游精准扶贫的其他研究。而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旅游精准扶贫的绩效考核与评估等研究涉猎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旅游扶贫;精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323.8;F592.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特殊的扶贫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既有定量研究,也有定性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研究,无论对业界还是学界都有重要的贡献。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我国贫困群众与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地区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他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和好高骛远。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旅游精准扶贫”,强调旅游扶贫要精准。基于以上三个大的政治环境,全国各地,各地政府积极推进“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希望通过发展旅游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旅游精准扶贫的提出除了得到政府、企业等业界的响应,也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2 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述评

    本文针对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文献进行述评,所得文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通过中国知网,主题搜索“旅游精准扶贫”共有412篇文献。纵观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内容:旅游精准扶贫含义的界定;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研究;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路径;旅游精准扶贫开发的案例研究;旅游精准扶贫开发的其他研究等。

    2.1 旅游精准扶贫的含义与内涵

    旅游精准扶贫的提出,虽然引起了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对此,不同的学者给出了各自的理解。熊林海、张乐认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有别于一般的输入式扶贫方式,是一种“授人以渔”的造血式扶贫方式,是指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发现和培育乡村价值,通过乡村价值与旅游相结合带动经济发展,并通过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有针对性的帮扶贫困户,惠及真贫困户,实现精准扶贫的一种“真扶贫、扶真贫”的旅游扶贫方式。杨静则认为精准化旅游扶贫是指在具有资源优势的欠发达地区,通过政府、社会、企业、民眾的力量,科学合理的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此外,马勇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内涵的三维价值,认为旅游精准扶贫不仅仅只强调依托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从时间维、空间维和关系维三个维度解释旅游精准扶贫是有长远利益的扶贫,是产业聚集的扶贫,是有尊严的扶贫。

    2.2 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关于旅游精准扶贫机制,应依目的地、目的地情况而定,不同学者也提出了不同扶贫机制。张春美提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帮扶下,识别出该地区适合开发的旅游项目、贫困人口,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取科学、合理的开发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健全的管理手段,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吴亚平提出少数民族村寨“农旅融合”机制,即通过发展山地绿色有机农业,就地把农产品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旅游消费品,极大的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使贫困人口在不需要做出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实现脱贫的目标。龙祖坤提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政府识别出贫困户,针对不同的贫困户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逐步使贫困户脱贫。杨海平提出了武陵山片区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包括议事决策机制、利益协调分配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马芬认为南江县旅游精准扶贫的机制应该是政府主导实现旅游扶贫跨越发展,市场主导精准定位,景区帮扶助力当地贫苦人口脱贫。

    2.3 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是由当地的政策、地理、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李静以米仓山大峡谷旅游景区为例,提出米仓山大峡谷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统筹精准利用专项基金,引入市场主体搭建旅游精准扶贫平台,通过公私合作保障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邢惠斌提出河北省连片特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关系,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将强政府精准扶贫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居民旅游素质和能力培养,构建旅游扶贫监管体系。罗兴构建了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①全域覆盖、拓展扶贫广度和深度(旅游扶贫路径),加强当地与周边市县的联系、建设公路,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②全要素参与,构建“旅游+”精准扶贫平台(精准扶贫方式),旅游+购物、旅游+互联网、旅游+生态;③全产业融合,延长精准扶贫产业链(精准扶贫产业),以旅游业为依托,打造旅游农业、旅游轻工业、旅游地产等特色旅游产品。杨袆分析了六安市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邻里互助型和景区帮扶型。桂拉旦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文旅融合模式:在市场需求、产品创意、科技进步等推动下,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及其价值,与旅游要素内外融合,实现向新业态,新产品升级的融合过程,带动经济发展,实现脱贫目标。

    2.4 旅游精准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路径

    在不同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存在不同的问题与难点,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董艺婷总结了龙潭大峡谷西南岸青牛山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①思想意识落后、缺乏发展思路,村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高、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薄弱,大部分居民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与自己关系不大,参与积极性不强,处于观望状态;②驻村帮扶存在问题;③扶贫资金出现问题,补助资金不匹配。曾茗芹介绍了广西乡村旅游生产要素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旅游资源开发欠缺科学性导致旅游精准扶贫效益低下,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导致旅游精准扶贫内容单一、没有特色,旅游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导致旅游精准扶贫外部主体作用力有限,旅游人力资源缺乏导致旅游精准扶贫缺乏保障,旅游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旅游精准扶贫进程缓慢。洪业应分析了涪陵区旅游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①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②旅游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村在冲突;③产品结构单一、缺少创意;④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低;⑤政府引导不力,融资困难,缺乏资金。彭婷认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困境有规划开发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管理不规范、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宣传效力不理想、旅游扶贫被动化。邓伟杰、杨佳润则认为旅游精准扶贫扶贫存在的难点主要是:①精准识别存在难点,扶贫对象识别和扶贫项目识别存在难点;②精准帮扶中存在需求排斥和市场排斥;③精准管理中存在难点。

    为了解决旅游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针对旅游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存在的问题,薛定刚、吴靖南、刘民坤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①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与项目资源,要扶真贫、全方位扶贫;②精准制定旅游精准扶贫的帮扶措施,建设旅游精准扶贫的政策环境;③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体制,精准实施旅游扶贫动态管理,精准实现旅游扶贫目标考核,保质保量。林移刚则认为乡村旅游扶贫是典型的产业扶贫,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扶业”,而生产要素的不合理配置制约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因此提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合理规划旅游生产要素;升级旅游生产要素的配置;创新旅游高级生产要素。李荣菊进一步补充旅游精准扶贫需要多举并施、创新发展:创新开发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旅游精准扶贫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突出旅游产品特色,提高产业竞争力。陈秋华、刘阳提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①“三产”融合,延伸农村产业链;②因地制宜,实施精准帮扶;③树立“五化(乡村化、创意化、土木化、低碳化、景村一体化)”理念,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2.5 旅游精准扶贫案例研究

    荷茜灵、彭华、毋佳佳分别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巴中市恩阳区万寿村、庄浪县为例对其旅游精准扶贫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了各地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白丽分析了山西省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条件: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机遇良好、需求旺盛;并提出了推进山西省旅游精准扶贫发展的建议。卞茜燕总结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双廊村的扶贫状况,认为双廊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困境主要有社区居民从旅游中的获益不均贫户差距拉大、资源破坏严重、社会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提出了社区参与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曾茗芹介绍了广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与旅游精准扶贫的优势,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出了广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思考。黄文娇以六纳村为例,分析六纳村致贫的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六纳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对策:双向定位、精准识别,扶正思想、拔掉穷根,多模式结合、融资促发展。杨娜介绍了六盘水市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并对旅游精准扶贫的开发条件进行精准识别分析,主要包括资源条件分析、配套条件分析。龙晓春分析了南丹旅游业的发展优势与现状,介绍了南丹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南丹区域旅游精准扶贫的对策。

    2.6 旅游精准扶贫的其他研究

    蔡克信认为旅游精准扶贫要厘清三方面的内容:①社区贫困居民是旅游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②社区居民参与才能确保贫困居民能从旅游开发中获益;③政府角色转变是旅游精准扶贫的关键,随着旅游管理的规范化和运行的有序化,政府要逐渐从“主导者”向“引领者”角色转变。邓小海阐述了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的概念和意义,提出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的市场甑别机制和“意愿—能力”识别模型及旅游扶贫项目识别的“RHB”框架。邓小海构建了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的“三位一体”体系,即地区层次帮扶、社区层次帮扶和个体层次帮扶;精准帮扶的主体为政府部门、旅游企业、非政府组织、贫困人口和旅游者。龙祖坤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分析了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结合MI指数评价其效率形态分为潜力型、朝阳型、黄进型和夕阳型;并提出了各类效率形态適宜的旅游扶贫模式分别为产业联动模式、战略联合模式、政企合作模式和项目支撑模式。

    3 结论与展望

    总体而言,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定论,但是其核心内容基本相同,都是基于精准扶贫的背景,通过旅游开发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与模式受贫困区政策、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一套适合所有贫困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与模式。旅游精准扶贫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和更好的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各贫困区需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扶贫路径。另外,大量的研究从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总结旅游精准扶贫的经验与教训。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认为旅游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有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方面。前人在这三方面虽然有所探讨,但是不够深入,没有提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具体可行的方法或体系;此外,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的考核与评估也缺乏研究。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钢.提高认识 开拓创业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开发[J].旅游调研,1996(1):10-19.

    [2] 高舜礼.对旅游扶贫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1997(7):22-24.

    [3] 吴井光.对海南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N].海南日报,2015-10-20.

    [4] 汪三贵,刘未.“六个精准”是旅游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40-43.

    [5] 熊林海,徐艳梅.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探索.经济发展研究,2016(6):153-155.

    [6] 张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基本理论分析[J].经营有道,2016,34(9):36-38.

    [7] 杨静.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贵州省乡村旅游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6(2):200-202.

    [8] 马勇,刘军.准确把握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N].中国旅游报,2017-01-04.

    [9] 张春美,黄红娣,曾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村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625-631.

    [10] 吴亚平,陈品玉,周江.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兼论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的“农旅融合”机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5):1-5。

    [11] 龙祖坤,罗栋,任红丹.基于扶贫效率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构建-以韶山新湖村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7,33(165):63-69.

    [12] 杨海平.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7(5):177-178.

    [13] 马芬.南江县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7):68.

    [14] 李静.新时期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米仓山大峡谷旅游景区为例[N].中国旅游报,2015-07-27.

    [15] 邢慧斌,曹颖,等.京津翼协同发展中河北省连片特困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88-89.

    [16] 罗兴.全域旅游背景下城口旅游精准扶贫基础与模式研究[J].绿色经济,2016(23):130-132.

    [17] 杨袆,梁宜人,黄润.六安市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16,32(2):19-22.

    [18] 桂拉旦,唐唯.文化融合型鄉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37(2):64-68.

    [19] 董艺婷,汪晴晴,武睿,等.旅游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J].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2):113-116.

    [20] 曾茗芹,梁燕平.生产要素视野下的广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15,30(6):40-43.

    [21] 洪业应.精准化旅游扶贫的理论与实践-以涪陵区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5(14):42.

    [22] 彭婷.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提升探究[J].经济发展研究,2017(1):206-208.

    [23] 邓伟杰.精准旅游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24] 杨佳润,甘德彬,郭向阳,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路径研究[J].经济发展研究,2016(8):182-183.

    [25] 薛定刚.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城市学刊,2016,37(1):36-38.

    [26] 吴靖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7(3):99-103.

    [27] 刘民坤,蒋丽玲.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的实现途径[J].当代广西,2016(18):55.

    [28] 林移刚,杨文华.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破解:基于生产要素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34(2):121-127.

    [29] 李荣菊.关于旅游精准扶贫脱贫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8):272-273.

    [30] 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2016(5):196-200.

    [31] 刘阳.景村融合理念下旅游精准扶贫路径探索-以花山岩核心区耀达村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5):259-260.

    [32] 何茜灵,宋亮凯.旅游扶贫试点村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6):81-83.

    [33] 彭华,冉杰,卢宗源,等.秦巴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巴中市恩阳区万寿村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16(8):65-68.

    [34] 毋佳佳.庄浪县旅游精准扶贫的SWOT分析[J].山西农经,2016(8):10-11.

    [35] 白丽,葛晓宏.山西省旅游精准扶贫研究[J].时代金融,2016(5):315.

    [36] 卞茜燕.精准扶贫视野下的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研究—基于大理双廊村的调查[J].旅游研究,2017(9):74-82.

    [37] 曾茗芹,梁燕平.优化旅游生产要素下的广西乡村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思考[J].城市旅游规划,2016(1):147-148.

    [38] 黄文娇,朱新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对策探析—以广西忻城县六纳村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5):202-203.

    [39] 杨娜.六盘水市旅游精准扶贫现状及开发条件识别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6):68-69.

    [40] 龙晓春.大石山区旅游精准扶贫探索—以南丹发展旅游产业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7(1):30-34.

    [41] 蔡克信.以社区参与推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N].中国旅游报,2015-12-14.

    [42] 杨军.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34(2):116-120.

    [43]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4):94—98.

    [44] 邓小海.旅游扶贫精准帮扶探析[J].公共管理研究,2015,43(6):21—27.

    [45] 龙祖坤,杜倩文,周婷.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35(10):210-21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