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后脱贫时代农村人力资源增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肖兴政 袁兰 [摘 要]农村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保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国十三多亿人口超过半数是农村户口,虽然数目庞大,但随着城镇化,农村人力资源逐渐转向城镇,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因缺乏劳动人员而相对滞后。要想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保持可持续脱贫,就要找出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而人力资源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就决定了发展农村必须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特别是后脱贫时代。因为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没有其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增加,发展农村经济就成了无米之炊。本文在调查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具体情况、经济状况以及了解农民想法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探索并研究农村人力资源增量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后脱贫时代保持可持续脱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后脱贫时代;人力资源增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期间是我们国家努力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和阶段,同样是我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而农村滞后的经济阻碍了中国人民通往富裕的道路,因此,国家扶贫的重点在农村。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策略,所谓“精准扶贫”就是对各个贫困地区具体环境、各个农业用户情况,通过科学合理流程对扶贫目标进行精确筛选、辨别、帮助以及管理的治理贫困模式,最终目标在于帮助贫困村成功“脱贫摘帽”,扶贫对象具体到每村、每户、每人。扶贫开发工程庞大而又系统,在农民思想落后,文化偏低,没有技术的情况下,扶贫要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做到“扶贫先扶人”,教授给贫困群众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水平的思想、方法、技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动力。本论文在调查农村目前人力资源状况、经济状况以及了解农民想法的基础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在其经济不断向前推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剖析。 我国有十三多亿人口,可以说人力资源丰富,农村人力资源在其中是一个关键构成部分,它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贫困地区经济收入低,基础建设落后,留不住人才,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扶贫政策也因为人员的关系实施效果不理想。通过研究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了解其在当地经济快速向前推动过程中的作用,在扶贫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帮助贫困地区在经济上实现脱贫,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工不再背井离乡去谋求生计,并以此改善农业人员生活品质,从内部实现农村致富。从而保证精准扶贫成果和后脱贫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1 几个基本概念 1.1 农村人力资源 所谓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地区拥有劳动能力且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劳动人员具备的体力以及脑力之和,具体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数量是在农村区域中拥有劳动能力人员总和;而质量是农村人员在生产技术、文化科学水平以及观念这些方面的内容。换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就是一切范围内农村人员整体拥有的劳动能力之和,也可以表述为农村经济中拥有创造经济以及非经济价值人员之和。所以,农村人力资源应该通过参与经济事务的所有人员来进行衡量,无论是国家所规定劳动年龄内人员,还是年龄外人员,都是农村现实的人力资源。 1.2 后脱贫时代的概念 后脱贫时代指的是贫困地区在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帮助下,扶贫攻坚,成功摘掉贫穷的帽子后所处的一段巩固时期。在此时期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精准扶贫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资源有限以及社会公平等原因政府可能会减轻扶持力度。贫困地区在此期间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则很有可能出现返贫的现象。所以这是一个关键时期。 1.3 农村人力资源增量 本论文探究的农村人力资源增量指的是那些可以为农村经济带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类人力资源,比如说那些返乡的农民工、到农村工作的其他人才等,不包括新生婴幼儿。 2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经济状况 2.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2.1.1 总人口及农村劳动力数量 2015年末,国家总人口数量13746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数量60346万人,是总人口数量的43.9%,近年详细情况见表3-1。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56.3%,在这些人中,农村就业人数37041万人,所占全国就业人口数量比例为47.8%。 2001-2015年农村人口数量平均增速是-1.9%。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人口数量每年都在不断降低,城镇反而每年都在增长,伴随社会经济不断向前推进,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都在向城市涌进,而且2015年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整个国内处于义务教育时期所有在校学生中,留守兒童总计2019.24万人,小学生有1383.66万人,初中就读635.57万人,打工人员涌进城市就读的随迁儿女共计1367.10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183万人,在初中就读353.54万人。 2.1.2 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程度 根据2010年开展的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能够发现,定居于农村人员数超过6.7亿,所占全国人数比例为50.32%,其中≧15岁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含未上过学以及小学,)所占比是7.26%,初中文化人口所占比例是47.85%,高中文化人口所占比例是8.72%;与之相比,城市文盲人口占比为1.9%,初中学历人口占比为36.69%,高中学历人口占比为26.29%。 2.1.3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总的来说,现代农村几乎成了“空心村”,居住在农村的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中青年农民都向城市发展,在城市奔波,为追求更高的收入,他们背井离乡,在城市做一名流动人口,致使农村人口数量严重不足,内动力缺乏,经济滞后。而且农村高素质人才流失率较大,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多不胜数,但学成归来的寥寥无几,因而农村滞留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内动力严重不足,无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逐渐趋于老龄化的农村,急需补充优秀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农村做贡献,缩短城乡之间的收入、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的差距。 2.2 现代农村经济状况 2015年年末,全国居民平均每人可以支配收入为21966.2元,平均每人消费开支15712.4元,其中,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可以支配收入为11421.7元,平均每人消费开支9222.6元,近年详细情况见表3-2。 虽然农村平均每人可以支配收入逐年提高,但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支出同样不断提高,导致农村人民人均年纯收入不可观,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且务工的经济来源比例较大,依靠自身农业的发展的农业经济较小,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少,能自给自足,但没有剩余的收入,农民自己的储存较少。 2.3 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以安居区为例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马家乡、磨溪镇以及大安乡四个乡镇的农民。为了更好地细分目标群体,访问对象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农民。本次调查总共发出问卷500份,其中收回有效力的488份,有效回收率高达97.6%。调查发现农村男女比例失衡,各大乡村女性人口均多于男性人口,且中青年劳动人员较少,老人与小孩居多,劳动人员缺乏严重阻碍了农村快速发展。 2.3.1 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 问卷结果显示,安居区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大专及以上文化的人才认为农村没有发展前景,不愿意留在农村,而且存在这种思想的农民大有人在,所以农民都仰慕大城市,盼望可以向这些地方发展。在职业方面,大部分男性农民选择了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女性村民务农和务工的人数均衡参半。绝大多数农民是没有手艺和技能的,在外务工只能做力气活,换句话说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安居区的农民收入也不高,家庭人均年收入大部分在2000-5000元和5000-8000元两个范围之间,务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3.2 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研发现,农民认为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向前推动之关键因素有四个,即政府工作的落实程度、农民自身的思想、国家的资金投入、农民受教育水平。其中农民最想的是政府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打造农村,发展农村,希望政府加强对农村的重视与管理。 2.3.3 吸引农民工返乡的因素 根据调研分析,吸引农民工返乡的因素主要是基础设施的修建、休闲农庄的建设、种植业的发展、农村的收入水平。农民工外出发展,大部分是因为农村基础建设弱,收入水平低,如果健全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村收入水平,相信很多的农民工会选择返乡发展。 2.3.4 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男女比例失衡,中青年劳动人员流失率较大,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员较少,农民因缺乏手艺和技能,只能靠自己的力气挣微薄的利潤,换句话说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而且政府对于技术上给予他们的培训机会较少,他们整体素质偏低,导致政府对农村资金、技术方面投入因缺少人管理运行,最终会成为空谈,更不论农村经济的发展了。目前农村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导致这里本身发展内动力不足,当地经济推动速度缓慢,人力资源制约了其经济向前推动,所以人员流失是农村急需解决之首要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必须先开发这里的人力资源。 3 农村人力资源增量的影响因素 3.1 政府工作的落实程度 3.1.1 农村的基础设施 (1)农村道路交通的建设。农村若要实现对外开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道路交通问题。政府对农村道路的建设给予支持,但是落实情况不好,一些农村的道路还是泥土路,未实现农村交通网,外出乘车极其不便,而修建有水泥路的农村又因为道路路面狭窄,承载量低,使得现代化大型机械无法通过,现代技术不能在农村推广,导致这里整体发展缓慢。 (2)水、电、通信网络的建设。水、电、通讯网络是现代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之一,是获取现代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还处于自主挖井的用水状态,农民生活用水质量低,而自来水网络在农村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建设落实困难;农村的电力建设不方便,电杆、电线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遇雷雨天气容易断电;通信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不足,有些偏远的地方没有信号,无法接收信息,在我国向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化经济时代发展过程中,农村水、电、通信网络不完善降低了农业人员获得经济以及社会信息的途径,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1.2 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建设以及发展越来越重视,然而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具体情况阻碍着这里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不健全,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而且农民从事的都是些简单的农产品生产工作,人力资源总体质量得不到提升,导致农村转型不能获得落实。农村基层管理人员身为直接管理人员,他们在农村经济构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如今国内领导管理呈现出倒三角形,具有头重脚轻之势,基层管理执行能力低,基层干部素质较低,管理不到位,农村人力资源尤其是剩余劳动人员未获得合理有效挖掘及指引,导致了对这方面开发力度低,利用率低,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量闲置并浪费,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价值。因此,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不合理,造成了农村劳动人员素质不高,阻碍了农村经济不断向前推进。 3.1.3 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没有手艺和技能的人特别容易被社会淘汰。农村大部分农民是没有手艺和技能的,农民在农村务农时还用的是原始农业时代的生产工具,而政府对农村的认识不到位,在技术方面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没有推广新时代科学农业技术,没有给予农民农业技术的培训,使得农村生产力与农民的技术得不到提高,经济发展滞后。 3.2 农民自身的思想 农民在思想上还存在着农村贫困落后的想法,他们认为农村没有发展前途,在城市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赚取更多的钱财。近几年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对农民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农民工,他们认为只有向城市靠齐,才能增加经济收入。在农村,稍微有点文化的农民都去了城市谋求生计,滞留在农村的都是文化水平较低、文化意识薄弱的群体,造成农村人才外流,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而且农民认为农村的教育发展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想要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更丰富的师资力量,就要把儿女送入城市学校,导致随着外出农民工进城中小学生人数庞大。通过2016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发现,2015年伴随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儿女总计1367.10万人。在城市享受了便捷的农村子女,更加希望留在城市,而不是回农村尽自己的力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致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急剧下降。 3.3 国家的资金投入 农村贫困状况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但国家对农村的帮扶却不到位,大量资金投入扶贫政策,却由于政府对农村贫困状况不清楚,目标性不具体,扶贫资金以及项目指向不清晰,导致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落实不到每村、每户、每人,资金浪费,导致扶贫效果不理想,“扶贫先扶人”的观点得不到落实。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外来人才的推广和帮助,很难从内部改善农村经济现状,尽管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扶持使农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3.4 农民受教育水平 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农民的思想正在逐渐变化,但由于农村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条件的艰苦简陋,许多优秀教师不愿到农村工作,导致农村的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农民对文化知识的认识程度偏低。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信息表明,农村人员接受教育状况比以前有了一定改善,但比起城市来说,依旧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农民工的进城活动,农村大量中小学生涌入城市,留在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为农村的发展带动力不足。 4 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对策 后脱贫时代即将来临,如何保持精准扶贫的成果避免返贫、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中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量及合理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4.1 政府落实对农村的建设 4.1.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科学制定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农村用水建设,让自来水网络落实到每家每户,保证农民用水安全,强化农村道路建设,争取基本实现农村水泥路通向自己家门口,然后广泛实现水泥路遍布农村,逐渐形成城市和乡村来往的便捷客运通道。通过沼气、秸秆、水风以及太阳能这些可以再生资源,建设新型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型农村能源体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进并完善农村人们居住的条件。促进农村通信构建,扩大供电网络的覆盖率,尽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给农民服务这一功效。在现代这个通过信息作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期,水、电、通信互联网络不断完善必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加农民取得经济以及社会这些信息之途径,有益于农村经济不断向前推进。不断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为农村打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增加人们对农村的关注度,进而为农村增加人才。 4.1.2 政府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目前,农村依旧处于贫困状态,甚至一些地方还有挨饿受冻现象,国家所提出扶贫开发政策对农村生活水平和经济有很大影响。在扶贫过程中,人力资源有很大的作用,政府扶贫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挖掘农村人力资源,让农民学会新技术、新本领,发挥剩余劳动力价值,让农村劳动力自我发展,只有农村自身强大了,农村经济才会跟着发展起来。在管理方面,政府要积极主动,农村的基层管理者要执行好自己的职能,管理好农村人力资源,发挥其作用,提高其利用率,防止造成人力资源闲置及浪费,让人力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价值。 4.1.3 政府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 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制不健全,剩余劳动力较多,而且农村居民缺乏技术,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也没有实质性的措施,导致了农村人才向外流失,农村人才短缺,所以政府要在农村建设有用人才,通过对农村本身人员进行培育,把着重培养点转向专业大户、家庭型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里那些领头者、骨干农业人员,让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起来。还可以在當地举行示范班,邀请专业人士来授课、参观视察、经验沟通这些形式,发展农村,为这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实际有用人才,农民自身拥有技术和手艺,让农村地区人才多起来,实现自我富裕。 4.2 转变农民自身思想 尽管农民是一个相对弱势人群,然而一旦改变他们的观念,就会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对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教育,让农民接受新观点、新思维,引导并改造农民,使其生产以及生活模式向现代化转型。根据我国农村和农民自身特点,将农民培育成为现代经济人、文化人,全方面推动他们观念不断提高。 4.3 合理安排政府投入的资金 扶贫政策对农村有很大的帮助,政府在扶贫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帮助农村发展经济,维护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新农合制度,养老保险等就是政府资金合理运用的表现,农民购买新农合的医疗费用可以报销的比例大,自费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钱财,惠民、利民让农村人民容易接受,农村的养老保险,保费政府出1/3,村里出1/3,自己出1/3入的资金在医疗、养老保险上给予了农民补助,让农民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惠,让政府投入的资金能够利民、惠民,有一定的吸引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发家致富。 4.4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教育 人才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不断向前之首要资源,要把农村建立好,就需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构建并改革培养机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然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师资力量匮乏,农村整体素质偏低,要想改变农村人力资源现状,需要从农民接受教育水平入手,而使这一目标得到提升,就必须注重农村教育发展,彻底打破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这种局面,不断优化和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增强其利用率,尽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增强农民整体质量,最终培养出高素质农村人才。 4.5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 4.5.1 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农业 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着农业,而传统农业对农村经济带动力不足,这就需要向现代农业转变,而规模农业就是必经之路。如今,国家给予农村很多政策方面补贴,比如土地流转、贷款、购农机、种粮、农资综合这些补贴等,在农村各项利于农民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吸引投资者投资,提高农民就业机会,吸引他们返乡工作,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如安居“524”红苕有机核心示范园,蓬溪县的“溪之鹅”原生态鹅产业,船山区可士可柑橘产业基地等,都是规模化农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还能够吸引外地游客前去购买,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4.5.2 建设休闲农庄 农村优美的自然风貌能吸引人的眼球,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生、关注旅游,人们追求精神文明,向各地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利用农村的地势和风景建设休闲农村一定可以为农村经济带来好处。毕竟休闲农庄是集生产、加工、经营、旅游、亲身体验、文娱、吃住、购物这些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综合体,容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农村修建农庄可以促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工作,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4.6 多方聚集综合性人才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要想国家整体经济迈向更高水平,建设农村尤为重要,但農村人力资源现状阻碍了其经济不断向前推进。要建设农村就必须增加农村人才,将人才聚集农村,从内部和外部一起带动农村发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支持农民工、毕业生以及退伍官兵这些返乡创业观点,利用大众创业、创新使各大乡镇各行各样兴旺发达,能够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打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新格局。比如社会公益组织“黑土麦田”就是人才培养与精准扶贫的公益性组织,每年选拔、培训、资助、支持一批国内外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的贫困县乡村开展产业扶贫和社会服务,让中国优秀青年为农村脱贫和发展做贡献。 5 结语 本文运用资料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种形式,对农村人力资源及其现状展开简要论述,通过问卷调查所获数据对农村现状展开剖析,找出农村人力资源增量影响因素,同时以农村人力资源面临的诸多不足作为出发点,提出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措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量只有在高素质、高水平人力资源上做文章,如引进高素质、有技能的人才,农村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农民才能增加收入,实现全面脱贫和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1] 刘臻.精准扶贫机制下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濮阳市为例[D].郑州大学,2016. [2] 沈鸿,黄德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对象与目标[J].安徽农业科学,2012(05). [3] 朱颖.乌鲁木齐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4]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5] 蔡学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改善途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7). [6] 徐丽君.浅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J].知识经济,2011(18). [7] 辽宁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 连蕾.农村经济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02). [9] 东衍.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访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J].农民科技培训,2013(06). [10] 志明.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中国大众创业的财政政策支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