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对农村居民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 |
范文 | 赵楠 [摘 要]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对农村社区居民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居民;劳动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1 互联网对农村社区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一,在劳动手段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劳动的组织方式、劳动工具以及劳动场所,使人们的劳动效率、范围不断扩大,为人们带来了通过劳动改变生活方式的机遇和契机;对农村居民来说,改变的不仅仅农民信息获取方式,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劳动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从离乡打工的农民工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帮助农民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劳动力转移和劳动手段革新。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提升了农业信息化水平,即便是在农业领域工作的农民的劳动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助力器和新动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助推下,农村的生产方式已经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转变至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为中心。曾经导致城乡差异的“信息鸿沟”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也逐步被缩小,农民在信息服务上拥有更多获得感,提高了应用能力。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催生了农村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互联网+”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知识、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农民,在信息化的助力下能够以一当十,辐射带动新农民新主体的成长,较大程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第二,在劳动时间空间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民的劳动时间、空间也开始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劳动的时间上来看,因为信息技术的推动,互联网信息的交流,农民的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从劳动时间上来看,随着我国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经有2个整省、14个整市和300个示范县重点开始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曾经白+黑的农村劳作方式正被打破,农民也开始有了规律的作息时间,劳动时间普遍缩短。以前农民劳动时间长是因为我国的农业效率还很低,但是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农业效率大幅提升,农民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调整,种植作物、从事产业也日益多样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劳动时间长度被缩小,农民的闲暇时间开始增多。 从劳动空间上来看,代表着人们活动的地区范围,也是农民活动的地理范围投影。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农民的劳动就业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们的劳动就业空间不断多样化,而且产生的就业行为空间也日益多样化。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外出务工热潮不减。导致了农民就业以外出在农业行业或者非农业行业就业为主的就业空间特点。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城乡的信息获取差距不断缩小,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扩大,城乡发展差距也不断缩小,加之在国家《关于进一步推进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意见》等政策的刺激下,农民就业的空间表现出了回乡创业人数逐步增多的现象。据人社部2017年对2000个村进行的监测显示第四季度返乡农民工中,选择创业的占10.9%,比上年度同期增长了3.2%,创业范围覆盖一、二、三产业。本地非农业就业的比例也不断增加。 第三,在劳动强度方面。大多数农民认为是因为一方面是自动化提高了,机械作业代替了人工劳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农民在种植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尤其是通过网络了解了市场信息后,经济作物、采摘农业等发展,降低了农村劳动强度。就农村兴起的农家乐来说,村民借助互联网,在微信、QQ等一些社交软件上发布当季的时令生鲜的采摘广告,一般这种农家乐很能吸引游客,游客们大都是来自城市,他们过久了高楼大厦的生活,在闲暇之余也想去乡村看看,这时候农家乐就是极好的选择,既可以欣赏田园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水果,现杀活鱼等农家宴也是让人一饱口福。这样农民也省去了采摘的时间,不必那么辛苦。 第四,在劳动心理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劳动方式、劳动强度以及收入获得感不断增加,劳动满意度也有所改善。但是因为网络的冲击,所以一些农民滋生了攀比心理,尤其是一些网络发展的负面信息的导入,很多农民都觉得自己的劳动和收入和城镇相比还是比较低。所以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很多农民还是不甘心以农业种植为主,所以更愿意上网,希望从网络上获得更多的信息,改变劳动现状。 2 总结与建议 虽然互联网对农村居民的劳动生活方式带来了便利但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只是客观条件的变化,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劳动能力等并没有同步得到相应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不适应,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他们的劳动观念、手段的适应性还不强。为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是农村居民应树立正能量的互联网思想观念。互联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和发展模式变革,要在互联网时代树立积极的生活方式,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价值观,做好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创新,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优势,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二是政府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净化网络環境,为农村居民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时空优势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创造条件。要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引导他们提高网络素养,趋利避害,实现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理水平、民众综合素质同步提升。 三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产业也要强化自身建设,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信息传播把关能力等,为农村居民在互联网时代构建崭新的生活方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杨.信息化对农民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影响[J].农业网络信息2011(02). [2] 田芬,刘江岳.农民新生活方式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 王丽萍,房蕊.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转变[J].理论学刊,201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