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传统农民转型为职业农民之困境分析 |
范文 | 刘婷婷 [摘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倡导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型,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应运而生,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但是,当前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政策和信息不对称、青年劳动力的外流、社会福利不均衡及农业技术难以实施等问题。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国家政策全方位的落实,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农民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职业农民;困境分析;农业现代化;生产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职业农民是指具备正常开展农业活动的身体状况、知识技能等条件,自愿选择以农业生活为职业,在一定契约基础上,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获得劳动报酬的人,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传统的小农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因此分析和解决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的必要性 1.1 农业生产效率低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现代化程度低、劳动生产效率低、农业收入低等一系列问题。以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为例,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是美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1%,是世界平均效率的64%,差距明显。劳动生产效率低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而职业农民的实现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为职业,以较高的积极性进行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和经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 1.2 农产品市场化水平低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是热点问题之一。农产品的标准化是推进农产品市场化的重中之重,农产品市场化需要农产品的标准化来支撑,而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低,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农业缺乏有组织性的流通企业,导致流通体制不完善,使农产品流通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将全部的市场信息正确地传递下去,农民不能了解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不能根据消费者需求做出正确的预测,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而职业农民能够弥补传统农民的这一缺点。职业农民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群,对互联网的认知远高于传统农民,能够对市场发布的信息作出更为精准的预测和判断。 1.3 农民经济收入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个目标的主要障碍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少,其根本原因是,当前的农村经济环境差,以农业为事业的经济收入低,难以满足现代人对物质的追求,而当代年轻人更多是理性“经济人”( 经济人: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青年劳动力为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会选择就业条件更好的城市。通过各种经济条件的改善,引导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带领现有农民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经营中,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这才是现代农业应有的状态。 2 转型受阻的原因 2.1 政治环境: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只重形式,国家政策没有真正落实,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生产经营专业化的进展,降低了农民转型的积极性。对此,政府要更好地为农民谋福利,如减免税收,加大土地补贴和农产品的粮食补贴等,从而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 经济环境:青年劳动力外流 职业农民大多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他们的知识水平高于中年及老年人群,学习速度快、效率高,可以真正地了解农业并对其进行有序管理。而当前我国农村缺乏青年劳动力,适龄劳动者大多外出务工,极少的人留在农村务农。 2.3 社会环境:社会福利不均衡 城乡之间的福利差距是农民转型为职业农民的最大障碍。城乡二元化的分割导致社会保障二元化,城乡福利不对等,农村福利差,农民收入小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阻碍了农民“职业化”转型。只有当保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福利与城市福利对等时,才能有效促进传统农民的转型。 2.4 技术环境:科学技术难以实施 近年来,在农业革新的过程中,土地的流转速度逐步加快,个体农民经营的土地面积增多,经营规模扩大,缓解了土地制度性问题,但未真正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当前,我国农业在技术方面较为弱势,不利于科技在农业上的实施,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资源利用率及土地产出率,急需职业农民来改善这一现状。 3 对策 3.1 加大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大对“职业农民”的宣传 相关部门应重视农业转型中的问题,如农业生产成本大、农业科技水平低等,加大农业补贴,出台并落实好惠及农业的政策。只有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入,切实改善农村落后的状况,让农村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使农业成为引以为傲的产业,才能促进农民向职业化改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部分地区的农民对农民“职业化”的了解不够透彻,要通过完善市场信息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职业农民的认知,让农民认识到“职业农民”的意义,从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2 改善社会经济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以人为本”。人在任何产业的发展中,一直都是首先考虑的要素。明确职业农民需要的人群对农业转型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鼓励青年农民工返乡务农。其一,提高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使职业农民具有和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同地位。其二,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更多的工作机会及社会福利,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 3.3 促进社会福利的均衡 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近三年的经济发展中,一些发达城市(如青岛、上海)实现了户籍的统一,无城乡户口之分。在这种条件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等同的社会福利,实现无差别的福利均等化,可以促使农民的转型,使其成为职业农民。 3.4 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 面对土地制度性的问题,必须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通过农业设备的科技化、机械化,单位农民可以经营更多的土地,一部分农民会选择出租土地,让专业的农民去经营,进而促进土地的流轉,扩大经营规模。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是促进职业农民的进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纪飞飞,武忠远.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困境及其突破[J].商业经济,2014(9). [2] 孙大伟.农民职业化的内因分析[J].南方农村,2016(6). [3] 邓湧.小议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发展途径[J].人间,2016(10). [4] 李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6(5). [5] 杨贵娟.现代农业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7). [6] 宋春林.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化农业,2017(9). [7] 周雪松,刘颖.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问题研究[J].第一资源,201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