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农村丧葬行为选择中的理性化变迁
范文

    祝青

    [摘 要]本文结合马克斯·韦伯对于现代社会理性化的思考和经验研究,考察了农村丧葬行为选择理性化的变迁过程。现代社会,理性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组织原则和个人的行为选择中。但是,人们丧葬行为选择的核心动力不仅是理性计算基础上的利益考量,仍然存在感性选择。本文期以能够从农民的行为选择中发现国家认可的丧葬行为存在的漏洞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丧葬行为;理性化;感性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农村中千百年来形成的土葬习俗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功能。而1997年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要求实行火葬,改革土葬。在市场逻辑、经济理性和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下,农村丧葬行为的选择有怎样的变迁?理性化在该变迁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是本文着重要探讨的内容。

    1 文献综述

    1.1 基本概念综述

    理性化概念在马克斯·韦伯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就是指用理性作为一切个人行为、社会行动以及政治权力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根据的过程。韦伯认为理性化是现代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支撑,而“理性化”的根本动力是“效率”。“理性化”越来越深入地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状态。因此,想要考察农村丧葬行为选择的变迁,需要从韦伯所讨论的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的历史脉络中进行思考。

    1.2 关于丧葬行为的研究综述

    丧葬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对社会的折射是全面而深刻的。笔者发现,学者关于丧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人情交往、村落文化等方面。例如以某村为个案,通过对李村丧葬礼仪的考察,来探析其中农民交往的表现,及其各种影响因素和背后的社会意义(王涛,2010)。也有不通过丧葬为媒介,直接研究农民的理性化的文章,认为农民理性化表现的原因则是现代性的进入(贺雪峰,2008)。而本文将丧葬这种传统文化习俗的变迁与理性化研究相结合,希望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社会以及村民日常生活的逻辑有所裨益。

    2 研究方法

    笔者家乡即中国东部典型农村,因此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搜集资料。

    (1)深度访谈:笔者在实际访谈中以“唠家常”的方式进行。因为村里的人与笔者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访谈的进行较为顺利,得到的资料也大多真实有效。

    (2)参与式观察:笔者一直以来对农村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兴趣,并且近两年来家中亲近老人去世,因此在参与整个丧葬仪式的过程中,笔者留心观察,同样得到了较多一手资料。

    (3)文献法:笔者搜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与分析。

    3 农民丧葬行为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丧葬事业总体水平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丧葬资源配置、服务质量、救助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丧葬需求”。此时,“国家法规的强制实施改变了传统丧葬习俗的自然演变。新的法规认为传统的丧葬习俗(土葬)是落后、封建、迷信、愚昧的,应加以取缔,并提倡一种先进、现代、科学、文明的丧葬规则(火葬)。新的规则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加以推行”。也就是说,中国殡丧要以政府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改革,火葬代替土葬,其目的就是要社会成员文明节俭办丧事。在政府看来,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实行火葬,改革丧葬陋俗,是一种理性选择。那么当前中国农民的丧葬行为选择呈现为何种变化?

    3.1 殡丧改革前

    殡丧改革前,农民主要依据习俗行事。习俗是生活中最自然而然的状态,“悄然”支配着我们。这时,人们的行为选择意识是模糊的,行为选择也没有进入到逻辑层面,这样一种行为选择方式属于感性选择。“感性选择概念还没有人做出明确界定,但就这个概念的一般含义而言,它被用来指谓那些在模糊的、被动的、未进入逻辑思维层面的感性意识活动支配下开展的选择行为”。

    殡葬改革前,遵循当地习俗,老人活着的时候就会看好“地方”,准备好棺木、寿衣。老人一旦过世,家人会开始整个仪式。先停尸三天,家人披麻戴孝,接受亲朋的吊唁,并请乐队吹哀乐、布置棺材、挖好墓穴。三天后入土时,族人和邻居会前来帮忙,把人装入棺材,抬往墓穴,一路烧纸,而家人则按照传统,一路跪拜直到棺材入土。最后,要设宴款待亲人与帮忙之人。在这一系列行为方式中,土葬被视为丧葬的中心环节,“入土为安”的土葬仪式给人以面对死亡的勇气。一定程度上,体面热闹的葬礼不仅对死者是一种尊重,对于活着的老人来说同样是一种慰藉,这增加了他们生活的信心。

    3.2 殡丧改革后

    1997年,政府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并且把在大多数地区推行的火葬作为评判农民行为是否合法的准则。因此,各地政府开始执行上级政府的指令,严查土葬。后期,虽然政府条例已将原本的“拒不改正,可以强制执行”删去,但是各地地方政府在推行该项政策时,仍然是“强而有力”的。

    “变化的地方主要在于人死后,先停尸两天多,家人披麻戴孝,接受亲人、邻里、朋友等的吊唁,在第三天将尸体火化。火化之后的步骤则和殡丧改革前无甚差别,不过是棺材内的尸体变成了火化后的骨灰。”

    可见,虽然火化的形式已经普及多年,人们也都认可了这一形式,但土葬的安葬方式仍然是主流,这就形成火化与土葬相结合的形式,火化多是一大早就把灵车请来,亲友们乘灵车前往火化厂。在传统礼仪中,入殓是把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材内。但在普及火化后,入殓的礼节就大为简化了,就是在火化后,要将骨灰盒放入小棺木中,就是现在的“入殓”了。明显“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仍然被践行,盖棺后要在哀乐声中长埋地下。

    4 农民丧葬行为选择中的理性化

    不难看出,农民的丧葬行为选择方式的变化并非完全理性化,只是在原有的土葬的行为选择方式中增加了火葬的环节,其他方面的构成要素基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政府殡丧改革则是为了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以达到节省耕地、木材和其他财力、物力、人力;减少疾病的传染以及水源的污染;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益于植树造林和工农业生产的目的。而目前,并未达到这些目的,反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还导致了不文明方式的延续。在笔者老家的調查中,笔者发现,增添的火葬成分使得办丧事的家庭的成本平均增加了一千元,主要包括运尸费、火葬费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8: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