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气象监测的实现探究 |
范文 | 摘 要:农业气象监测能够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前瞻性的参考和指导,因此农业气象监测结果必须具备准确性、预判性的特点。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气象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失真或时效性不高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气象监测;电子标签;通信协议 中图分类号:S163 文献标识码:A 1?实现物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拓展和服务延伸的网络。在服务对象和信息传播载体上,物联网既采用网络信息传播,也采用传统的物物传播,拉近了虚拟网络与实体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网络融合。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施乐、微软等公司就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近年来,国内物联网发展迅速,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领域,在农业等基础性领域的应用较少。因此,在明确了物联网与互联网关系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农业气象监测的特点,提高物联网的适用性,从而为提高农业气象监测精度发挥一定的技术支持作用。 2?利用电子标签对农业气象信息进行识别 气象监测数据应该以系统化为终极目标,因此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该将监测节点连接到整个网络当中,为后续的身份识别打好基础。另外要根据农业信息的不同性质对监测网络以及监测数据进行细化。但是这样的气象监测数据也存在某些缺陷,比如对于那些相似的气象监测数据,这一系统无法做出正确的区分。 但是在当前的农业气象监测中,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统一的电子身份识别标准。此外,虽然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多个气象监测站点,但是这些监测站点之间缺乏必要的网络连接,无法做好监测数据的共享,也就不能体现出农业气象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通过拓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增加针对于农业气象信息识别的电子标签数量,从而获取足够丰富的气象数据,为后期的气象监测和结果分析提供准备;要提高电子标签与特定农业气象信息的识别效率与匹配度,以便于能够对特定气象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减轻特殊或极端气象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气象监测系统的技术选择 3.1?气象监测系统的构建 一套完整的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前端数据采集模块。主要的设备是分布在农村或田间的气象观测仪器,例如常用的风向风速仪、自动雨量器以及各种功能的传感器等。这些前端设备在获取基本的气象信息后,能够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信号,然后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将其反馈给物联网的终端计算机;气象数据分析处理模块。为了分担物联网主机运行负荷,在主机下分别设立多台特定功能的分机。例如有专门处理风速风向的系统,有专门处理降雨的系统等。然后将处理结果上传到主机上,方便管理人员动态的了解农业气象变化情况;控制系统。管理人员根据反馈的气象监测结果,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对策,减轻特殊气象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危害。 3.2?农业气象监测网络的通信协议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物联网,都有独立的通讯协议,以实现对网络内部信息的定位和监测。基于农业气象监测的通讯协议,其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2方面:提高物聯网内部信息的传输效率和反馈效率。农业气象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冰雹等极端天气,不仅给农业活动造成严重损害,而且往往缺乏明显的预兆。通过建立通信协议,可以捕捉并识别这些异常气象数据,并快速指导农户做出应对策略,减轻农业生产损失;确保了物联网气象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可以更加精确的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相关指导。 4?结论 将物联网应用到农业气象监测中,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找到农业气象监测与物联网的结合点,提高物联网技术的适用性,从而切实为农业灾害预防提供帮助,维护农户种植收益。 参考文献 [1] 夏于,杜克明,孙忠富,等.基于物联网的小麦气象灾害监控诊断系统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3):129-134. 作者简介: 冯林琳(1980- ),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大学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综合观测、气象服务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