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精心预设细节提升课堂效率
范文

    吴海明

    

    

    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中对实验关键环节、关键表述、学生疑问、容易混淆的相近概念、难以理解的抽象之处、关键词等学生可能出现错误的关键之处的细节进行精心预设,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有效降低学生出错的概率,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预设;细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4-0003-3

    高效的课堂需要生成,然而生成有赖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只有教师充分预设,备好细节,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各种可能的“意外”,促进有效生成。课堂设计需要教师能够从细节入手,对实验的关键环节、关键表述、学生疑问、容易混淆的相近概念、难以理解的抽象之处、关键词等学生可能出现错误之处精心预设,教学过程方能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1? ? 在实验关键环节精心预设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累积感性素材、化解理解难度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实验结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突破学习中的疑难,更顺利、更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开设物理实验,更应该进行实验准备,对实验的关键环节进行精心预设,确保实验成功,使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1.1? ?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尤其重视调试实验器材。此外,教师还要重视除实验器材以外的一些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和观察效果的客观环境。例如,在静电演示的实验中,天气状况、教室里的空氣湿度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要确保实验成功,静电演示的实验必须在干燥的天气,且教室里不能洒水,这些都是教师实验前要注意的。

    1.2? ? 实验操作顺序

    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蕴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只有正确操作才能确保实验成功,才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严谨习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实验操作往往随意性较大,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作出预判,并让学生充分试误,然后纠正学生错误。学生对在纠正错误过程中掌握的知识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实验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图1所示的感应起电演示实验中,带电体C靠近A后会在A、B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接下来的操作学生会分成两种,第一是将C移走后分开A、B;第二是先分开A、B后移走C。教学中不妨多准备几组实验器材,不同小组的学生自主演示,对比实验结果,看哪个小组的实验达到了让A、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目标,从而得到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的操作,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何“将C移走后分开A、B”的操作会导致实验失败,以达到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目标。

    2? ? 在关键之处精准表述

    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表述,从教师处获取信息。教师给学生讲述的过程中,表述越精确,学生获取的信息就越全面、准确,获得的知识就会越丰富,理解也会越正确,记忆也会越深刻。例如,在解释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时,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都是电荷的转移。如果仅停留在“电荷的转移”,那么学生将会在理解上产生偏差,比如带正电的带电体接触导体,导体也会带上正电,学生会误认为是正电荷从带电体转移到导体上。为此,必须在精确分析后准确表述为“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 ? 在学生疑问之处精准设问

    当学生的学习有疑问时,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将学生的疑问分解成若干个联系密切、难度降低的问题,为学生突破疑难铺设台阶,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为此,教学中需要教师找准学生的疑问,精确设问。例如,在学习接触起电时,为何导体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电荷是如何实现转移的。针对学生的这些疑问可以进行如下设问:

    ①接触起电的本质是什么?

    ②正电荷能发生转移吗?

    ③接触起电过程中,转移的是什么电荷?

    ④若带电体带正电,与导体接触,电荷转移的过程是怎样的?

    ⑤若带电体带负电,与导体接触,电荷转移的过程是怎样的?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要学生明确转移的电荷只能是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荷的质子是不能发生转移的,如果质子转移则发生了核反应。接触起电的过程是电子在带电体和导体之间转移。若带电体带正电,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转移到带电体上,导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带电体得到电子和原来的部分正电荷中和,所带正电变少;若带电体带负电,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带电体上的电子会转移一部分到导体上,导体得到电子带负电,带电体上的电子减少,所带负电变少。

    4? ? 在抽象之处精确作图

    采用图表呈现的内容会相对具体、简洁且容易理解,利用图表呈现教学内容比口述、文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遇到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或者思维过程比较长,学生理解有难度时,可采用作图的方式展示物理过程、现象、状态,从而减轻学生的理解负担,降低难度。例如,在学习感应起电时,如果直接给学生讲授实验演示步骤,由于步骤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会遗失很多信息。而采用文字表述,需要过多的文字才能表述清楚,学生同样觉得费劲,不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结论。例如,在感应起电的教学中学生会难以理解“近异远同”的结论,这样教学效率自然会比较低。所以,可以采用教师现场作图将物理过程和最终的物理状态呈现出来的方法。以正电荷靠近带电体为例,可作出图2(a)(b)(c),并配以文字说明:(a)将导体A、B接触;(b)将带正电的物体C靠近导体A;(c)将A、B分开,移走C。

    另外,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将一些过程较长、难度偏大的问题采用作图的方式表达出来,促进学生的深化理解。例如,给学生一个带负电的带电体和两个不带电的导体,如何让这两个导体带上正电荷?本题的解决可作图3,通过看图学生一目了然。

    5? ? 相似概念准确辨析

    概念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学生要正确理解物理知识,准确运用物理知识,就必须准确把握概念,对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尤其是要重视对相近概念的辨析,通过辨析深化对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避免混淆相近概念。例如,在《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将中和与中性混淆。中性,物体内有电荷存在,但正、负电荷的绝对值相等,对外不显电性;中和,(下转第8页)(上接第4页)两个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相遇达到电中性的过程。通过两个概念的对比,学生可以看出中性是一种状态,中和是一个过程,中和的最终状态是中性。中和和中性虽然名称相近,但是本质不同。此外,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将电子和质子误认为是元电荷,通过概念辨析,学生要明确:元电荷是物体带电量的最小值,等于电子、质子所带电荷量,但是元电荷只是一个数值,而电子、质子则是实物粒子,是截然不同的。

    6? ? 抓关键词深化理解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進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1]。可见,物理课程承担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使命。“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如何从复杂而良莠不齐的信息中选择正确的、有用的信息是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物理课程有责任肩负这样的使命,可以让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素养,在教学中应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教会学生抓关键条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例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带电体和物体接触后电量是否会平均分配,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条件“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只有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后电量才会平分,或者先中和后平分。另外,在分析三种起电方式中的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起电的过程: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靠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接触起电,一个物体带电时,电荷之间会相互排斥,如果接触另一个导体,电荷会转移到这个导体上,使这个导体也带电。总结得出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都适用于导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晏廷飞.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3(7):63.

    (栏目编辑? ? 赵保钢)

    收稿日期:2018-11-20

    作者简介:吴海明(1981-),男,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曾获宁波市北仑区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市教研论文评比二等奖。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