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政策展望
范文

    李祺 赵聪

    [摘要]随社会转型进程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他们的生活保障情况不容乐观,行为失范,价值扭曲,心理情感问题突出。家庭抚养力缺位,学校监管力不足、社会合力尚未形成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该问题,不仅关乎儿童个体的健康成长,更关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以“政社互动”为切入视角,“去留守化”、实质“非留守化”、形式“非留守化”,使留守儿童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留守儿童;政社互动;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21.88%”,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否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大计。针对这一现实,学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思路,并立足问题实际,以“政社互动”为视角,即以政府调控为主导、社会力量介入形成互动合力,精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

    囿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尽管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该问题的解决,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仍不容乐观,生活基本保障不力,其健康成长面临坎坷;行为失范,思想道德品质滑坡;价值扭曲,心理情感问题突出。

    1.1 保障不力,生活、学习困难

    缺乏监管下,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面临困境,学习成绩也不容乐观。一方面,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安全问题频发,如坠井、交通事故等,卫生、饮食习惯不良,而一些儿童不仅需要照顾自己,还承担着繁重的家务,甚至照顾病重的长辈、年幼的姊妹。另一方面,因自制能力差、缺乏学习条件,使得本来自制力尚未自律、正确价值观念尚未成型的儿童放任自我,学习态度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辍学失学现象并不罕见。

    1.2 行为失范,道德滑坡

    受环境影响,留守儿童同时缺乏“行为榜样”的引导,其行为失范现象及道德滑坡现象屡见不鲜。来自农村社区不良行径的影响潜移默化,导致留守儿童模仿成人的不良行为,如打架斗殴、抽煙酗酒、说脏话等;而越轨行为的影响,使其产生了违反纪律、对抗权威、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倾向;同时,其道德水平也出现下滑,道德情感冷漠、欺凌弱小、欺骗失信现象较为普遍。

    1.3 价值扭曲,心灵孤独

    留守儿童受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价值扭曲现象、心灵情感问题频发。价值扭曲表现为是非判断的偏离,如“读书无用论”使很多儿童缺乏远大理想,把外出打工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同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频发,家庭情感需求、校园情感需求、社会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孩子不会与人亲密相处、胆小自卑、积极情绪较少,情绪适应状况整体上较差。

    2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原因

    留守儿童的生活、行为、心理等多方面面临困难与挑战,这一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既包括家庭方面抚养责任的缺位乏力,也有学校监管不足、社会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因素。

    2.1 家庭抚养能效乏力

    留守儿童往往与父母相隔甚远,往往由其直系祖辈、同辈抚养,甚至有些儿童会被寄送在其亲戚、邻居家,难以感受家庭的温暖。充当监管职责的这部分监护人往往因自身能力、精力有限,对儿童的成长照顾“力不从心”。部分监护人仅仅是关注儿童的饮食起居,对其学习、行为、品德养成束手无策;部分监护人态度敷衍,仅仅是关注其基本生活,甚至毫不关心儿童的饮食、成长,放任其自流。家庭生活环境缺乏最基本的成长条件,其未尽到抚养职责,效能乏力。

    2.2 学校监管力度不足

    在家庭教育不能起到应有职责的条件下,学校的教育与监管成为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一环,然而现实生活中,学校的监管力度仍然不足。一方面,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一名老师面对数名留守儿童,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乡村学校软硬件设施水平有限,难以为留守儿童成长提供必要条件。同时,处于叛逆期的儿童容易对老师的监管产生认同,甚至抵触,学校的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2.3 社会合力尚未形成

    问题的产生是多种条件的综合作用,社会合力不足是重要原因。尽管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形式多样,但流于形式化的关爱活动较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往往经济落后,意味着社区空心化,老人居多,难以对儿童形成监管合力。城市社区对留守儿童的包容度不够,致使其即便进城,也难以融入城市。

    3 政社互动视角下的政策展望

    “政社互动”是对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良性互动治理模式的概括。作为当前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其解决需要立足于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形成政府、家庭、社会力量的互联互动,以“政社互动”为基本视角,精准梳理问题、精准解决问题。使有能力进城与父母共同生活、接受教育的儿童“城市化”;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地区,引导父母返乡就业,使这部分儿童实质上“非留守化”;对于父母不能返乡、自身难以进城的儿童,创造多维度的关怀条件,使这些儿童形式上“非留守化”。

    3.1 留守儿童“城市化”

    留守儿童“城市化”是指,城市通过进一步拓展功能,凸显包容性,让留守儿童有机会进入城市,与父母团聚,并能在城市中得到基本生活的保障。这就需要城市社会组织、社区、学校等组织结构对留守儿童敞开大门。

    而“城市化”的关键在于政府政策的推动,政府应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瓶颈,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让有条件的儿童尽快“城市化”;城市学校应更加公平地向进城儿童开放,为他们提供受教育机会,注重心理疏导、价值观培育以及社会融入的引导;社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配合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对进城家庭进行基金福利帮扶,为他们设立安全卫生、法律情感等援助;社区及社工发挥自身专业的社会工作优势,针对进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疏导。总之,应为留守儿童进城提供尽可能的条件,在制度上大力引导,消除歧视壁垒。

    3.2 留守儿童实质“去留守化”

    实质“非留守化”是指,对于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农村社区,引导留守儿童父母回乡就业、创业,从而使得留守儿童从根本层面上“脱离”留守状态,感受家庭的温暖。

    在政策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证回流父母拥有合法的财产权利及权益;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提供创业补贴以及小额贷款扶持,大力支持回乡农民创业,为他们在农村创业、就业提供条件;鼓励企业在基础设施完善的農村社区设立工厂,进而创造更多适合回流农民就业的平台、岗位,同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社会力量及政府要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育专业化、现代化的新型农民。总之,必须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当地的就业环境质量,尽可能地让外流父母回家工作。

    3.3 留守儿童形式“非留守化”

    形式“非留守化”是在“城市化”及“去留守化”条件皆不具备下的选择,对于既不能进城享受平等待遇,又不能引导父母返乡就业创业的留守儿童,提供尽可能的全方位帮助,使其虽脱离父母,但也能享受到被关爱的温暖。

    政府应建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常态化”制度保护,在留守儿童的饮食、安全、医疗方面提供便利,设立专门的治理留守儿童的相关机构,直接负责;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通信条件的改善,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提供硬件设施;学校应将监管力度落实到位,建立寄宿制学校,最大程度地保障留守儿童能有基本的生活照顾,对于不选择寄宿的学生,应强化监管,对其学习及心理健康展开专门的辅导;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社区,除集中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外,还要选择有能力处理突发问题的负责人,间接抓管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动用多种社会力量,政府与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区及儿童做好分类,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搭建爱的港湾。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

    [2] 李祺,王岩,武瑞煊.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报,2016-11-14.

    [3] 陈晓东,田畅.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6),156.

    [4] 李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3):269.

    [5] 陈锋.政社互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行政法新模式[J].北方法学,2013(6):6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