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政府行为对农村金融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范文 | 唐莉 [摘要]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梳理政府行为对农村金融影响的研究文献,发现学术界关于政府行为对农村金融发展贡献程度的研究几乎都是规范性研究,缺少具体的量化评判指标,未来的研究应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政府行为;农村;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现代化进程必不可少的一环。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以政府的推动与管理作为主要动力,农村金融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其管理行为是否合理可行。政府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如何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目前,学术界关于政府行为与农村金融相关关系的研究视角颇多,研究成果頗丰。梳理相关文献,总结政府及政府行为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作用,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及完善,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府行为对农村金融的影响研究 1.1 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农业生产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学者们纷纷投入到政府行为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中。文献表明,研究主要从政府行为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等视角展开。 1.1.1 政府行为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颜显著(2010)、田霏(2015)研究了政府行为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表明,政府行为是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调整政府支农支出结构,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地方政府应减少对农村金融的过度干预,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市场化运作,同时规范民间金融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 李金美(2015)、张萍、沈晓婷(2015)通过对政府行为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量化分析发现,金融供给既受制于政策导向,又受制于农村金融需求,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从当前来看,不同的政府支持行为的规模与力度仍存在着不足。 1.1.2 政府行为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1)政府行为对农村金融发展重要性研究。王琛(2011)、陈慧(2014)、商凇齐(2017)指出,政府的适度介入是农村金融体系成功的重要因素,政府行为是否适度和适当决定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价值,进而提出了针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中政府行为适度性完善的意见。魏巍(2007)认为,政府行为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变迁中起着主导作用。进而分别从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两个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来阐释政府行为方式,分析政府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就政府如何在对农村金融的干预中保持适度性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王秋华(2007)借鉴新经济学制度变迁相关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并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检验政府行为对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效率的影响情况。分析表明,政府行为确实能够对制度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有限,农村金融制度效率能否提高取决于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2)政府行为对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石盼盼(2012)以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政府行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应该合理定位农村民间金融和明确政府的角色,完善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规范地方政府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的行为。胡加毅(2010)借鉴“经济人”假设理论、政府角色理论及激励等理论,对重庆市农村经纪人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重庆市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政府在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政府对农村经纪人的外部环境建设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够等,进而提出了优化政府行为的对策。贾莽(2007)考察了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对农户的特征、资金行为、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成因和我国政府的监管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措施,以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李阳(2009)深入研究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问题,并就政府在其中的行为作用进行了探讨。论文从梳理金融深化中政府行为相关研究理论入手,对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与全国及东部、中部地区进行比较。在借鉴国外落后地区开发农村金融体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中政府行为的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并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3)政府行为对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影响。潘海英、窦俊贤(2016)基于1998~2013 年长三角地区16个核心城市的数据,分两阶段(以 2006 年为界限)检验了政府行为、农村经济、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2006年以前,中央政府政策与农村正规金融规模增长正相关,与正规金融发展结构不相关,与正规金融发展效率负相关;地方政府干预与农村正规金融结构优化负相关,与农村正规金融发展规模、效率不相关。2006年以后,中央政府政策与农村正规金融发展规模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正相关,与金融发展效率不相关; 地方政府干预与农村正规金融发展规模、效率显著负相关,而对发展结构的作用不显著。 1.1.3 政府行为对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邓岩(2012)对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进行跟踪的结果显示,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其经营效率提升不显著,农村信用社决策指令化、管理粗放式、公司治理薄弱等问题和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应转变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苏骁(2015)分析了地区风险水平和利率市场化程度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指出政府在低风险地区建立担保机构是较为理性的行为,而在高风险地区建立征信机构是更为理性的行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