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生态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路径
范文

    寇鑫鑫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发挥乡村优势,着力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是根本要求。而乡村优势在于生态,生态乡村建设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者,以绿色化作为生态乡村建设的驱动力,把人民幸福作为生态乡村建设的价值旨归,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产品绿色化生产、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培育和践行良好的绿色风尚,是生态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生态乡村;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共中央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充分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这从根本上都需要生态乡村的引领。对于现阶段在“逆城市化”边缘徘徊的中国来说,生态乡村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中国减小“迈达斯灾祸”影响的重要战略问题。乡村优势在于生态,这就决定了生态乡村建设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者,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

    1 生态乡村建设概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突出解决的根本问题,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个环节,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乡村治理问题、乡村“空巢”化现象等不容忽视,必须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从生态乡村建设入手,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乡村、幸福村庄。

    从理论上看,生态乡村是一个新型生态系统,虽然这一概念在学界没有标准界定,但主要指的是在对乡村地区整体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生态基础、社会经濟发展阶段和水平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其与所处区域的整体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地确定该乡村地区的功能和战略定位,并最终找到既适合该乡村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基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同时又能促进乡村区域自然一社会一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乡村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新型农村建设的实践,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经济生活的全方位生态化,在这样一种新型乡村生态系统发展模式条件下,实现乡村经济高效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目标。人人得享发展福利,人人共享生态发展理念,不仅是经济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土地现有生产力水平,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建设上睦邻友好、朴素节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生态文化方向转变。

    从实践上看,生态乡村建设涉及经济和文化两个主要方面。在经济建设上,首先要着力解决现有工业的排污问题,近些年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剧导致许多高污染企业向乡村转移,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其次,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新型生态产业、乡村旅游业等,“召回”农村劳动力,不仅利于城市化建设,更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一点,保持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才能逐步提高农村人的生活条件。从文化建设上看,必须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联系紧密,探索古城镇、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发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同时,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活动、提倡生态生活观念等也是生态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强调指出了“新农村建设原则”,新农村建设原则“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也就是说,“城市化”不是乡村振兴的目的,乡村的振兴是要在保持乡村原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的进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留住乡村本来的精神面貌,“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真正的生态乡村。

    2 新时代生态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生态乡村建设是党中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提出的新型农村发展之路,在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础上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新理念,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降低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以生态乡村的振兴和崛起为契机,将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特色之路。基于此,生态乡村建设的价值旨归一定是人民的幸福,基本内涵是绿色生活,并且以生态文明为基本形态。

    2.1 生态乡村建设的旨归:人民幸福

    “历史是必然王国中的偶然王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他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承着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责任。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人民幸福的目标始终贯穿于各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之中。

    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现实社会中的人,人的幸福只有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现实的物质手段才能实现,人类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最大的幸福,这也为中国人民的幸福指引了方向。数千年来的农耕文明证明,农村的发展是人民幸福的根,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党中央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在每个历史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不同、解决路径不同,但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始终未变。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初心和使命,从艰难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新历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人民幸福的程度逐渐加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高的期许。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生态与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为人民谋利益,同样,在此大战略之下的生态乡村建设的目标是为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幸福。

    2.2 生态乡村建设的关键驱动力:绿色化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协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乡村建设关系着农业现代化有序、有力、有效开展的关键,“绿色化”既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举措,也是加快生态农村建设的一个新方法。关于“绿色化”的概念主要是指低碳、环保等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等具体内容。这些具体问题和“绿色化”相互贯通,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总的来说,“绿色化”是过程性的概念,从社会的各个环节着手,贯穿于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包括理念引领、实践指导、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绿色化”践行在生态乡村建设之中,要求在农村生态系统架构的各个环节,都要秉持“绿色化”这一理念,涵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种“绿色”和谐状态。它作为一种关键驱动力是保持农村生态系统生机盎然状态的关键,用“绿色化”指引生态农村建设、用“绿色化”监督生态农村建设、“用绿色化”考核生态农村建设。

    3 新时代生态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

    生态乡村建设理念一经提出,就引来广泛热议,从不同环节、不同道路出发最终都要回到绿色发展的理念上去,以生态创新技术为动力、协调经济文化各方面和谐发展为基础是建设“绿色”乡村的基本路径。

    3.1 生态环境的绿色化是夯实生态乡村建设的自然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暗藏着许多危机,城市化过程本就意味着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农村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也堪忧,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准绳,着力加强生态乡村建设是避免自然界更大的报复的突破口。还自然一片净土、还乡村一份安宁。

    实施“天蓝、水净、地绿”伟大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绿色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国家要加强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必要手段,在牢不可破的体系之下,才能更好贯彻各项“绿色化”方针政策,只有在一定的法律监管之中,实施效力才能事半功倍,得到超乎想象的结果;其次,因地制宜地把绿色还给土地。中国疆域辽阔,平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形地貌各有不同,必须根据当地情况构建特色生态系统,例如,广大平原地区要放慢城镇化步伐,把耕地还给农民,有节制地开山垦荒,保留山地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在西北广阔的沙地,种植合适的植物避免沙化的加剧等等;最后,绿色化的生活方式也是保持生态环境绿色化的关键。现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政策落实效果的不同,在很多乡村地区,垃圾处理还保留着随意倾倒、胡乱处理的方式,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对生态的破坏不言而喻,因此,从个人的生活习惯出发,加之当地政府对于垃圾处理方式的落实对保持生态环境的绿色化是十分重要的。

    3.2 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乡村融入经济建设以提供物质支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绿色发展理念要贯彻到生态乡村建设的第一个方面就是经济建设当中,只有强大的物质支撑才能引领其他各方面的协同发展。“绿色化”是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理念,可以融入经济建设之中,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生态乡村的建设也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

    生态乡村经济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改进现有产业的生产状况。主要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到乡村的部分高污染企业,必须从其入手,加强改革力度,避免“绿色乡村”深受其害。当然,这需要国家治理和企业自觉的协同努力,不少乡村地区河流污染水质恶化、土地强制被占现象严重,农民深受其害却无力回天,地方政府的监管尤其重要,企业自身也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能以犧牲当地老百姓的利益为其获利的主要手段。另一方则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优化布局,构筑绿色发展经济模式。这一模式不是单一的工业发展,包括农业、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主要是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建设,以“绿色化”为引领,开拓乡村经济发展新篇章。农业产业化、集中化、规模化生产是现代新型农业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机械化生产代替人工劳动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劳动力到其他“部门”,繁荣地区乡村经济,乡村绿色农业生产还可参考我国北方的“四位一体”(可再生能源一保护地栽培一日光温室养殖一厕所)生态模式、南方的“三位一体”(沼气池一猪舍一厕所)生态模式:在绿色工业中,利用乡村辽阔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可发展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如太阳能光伏、核电风电等;开发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可实行道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返璞归真”已成为热门话题,从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合理规划旅游基地、加强游客管理、规范旅游条例等各方面入手,开展以“绿色文明”为核心的旅游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道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既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当中的实施,又为进一步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提供了物质保障。

    3.3 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乡村融入文化建设以培育绿色风尚

    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文化建设是生态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要求采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既要接地气,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又要高大上,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生态乡村文化建设的“绿色化”首先要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和传播,将“绿色化”的观念深入人心,树立绿色文化理念。将专业化、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简单化、易理解的内容进行宣传,这种宣传不是印刷在乡村人家墙上的“字样”,而是真正地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乡村基层组织的支持下,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规范化、持续化;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活动之中,并且要利用网络普遍化的现象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搭建村委会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相关资讯是十分有利的手段。此外,也还需要建设生态传播过程的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所有的传播行为还须在合法循德的前提下进行。最后,以人民幸福为价值导向,净化文化建设不良氛围是乡村绿色生活的重要一环。聚众赌博、喝酒酗酒等现象必须杜绝,开展多种多样健康的娱乐活动代替不良活动是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的举措。

    总之,生态乡村即绿色乡村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每个人都应承担起的责任,将绿色理念融入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态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理念是先导,将理念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担当才是理念最终价值的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建设绿色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奉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浙江义乌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3] 韩秀景.中国生态乡村建设的认知误区与厘清[J].自然辩证法究,2016,32(12):106-111.

    [4] 习近平.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N].人民日报,2015-01-22.

    [5]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3-12-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