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社会科学普及与乡村振兴研究 |
范文 | 王诗憬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总抓手,不仅需要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更需要新时代社会科学的积极引导和有效延伸。因此社会科学的普及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模式、载体创新,更应该多方协同创新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通过回顾金华市社会科学普及现状,对社会科学普及的创新模式提出路径探索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科学;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代社会科学普及与乡村振兴的广泛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都在不断丰富、更新,社会科学需要正视来自改革深入背景下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用自身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来做出回应。改革的不断深入注定社会科学的作用将不局限于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更需要站在理论的高度不断创新,结合时代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有效資源,为政府科学决策执行发挥积极作用。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和美乡村作为金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迫切需要用更高的眼光审视全局,用更长远的目标明确方向,用更扎实的知识打造乡村振兴的基本生长点,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发展力。 1.1 依托社会科学普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大本营,更要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步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适应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基本国情,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理论创新,社会科学普及也就需要将理论创新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实现广泛深入,不仅出现在讲话、课本上,更要“下沉”到基层、农村,用理论结合实践迸发出属于基层、农村的庞大力量。 1.2 依托社会科学普及助推乡村文化兴盛发展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文化教育不足以适应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乡村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充分更需要社会科学普及通过多样的途径来实现知识的有效影响和积极传播。社会科学并不只是“居庙堂之高”,各级社科普及基地的建设力度也应不断加强,实现普及工作多级网络的创建、普及工作机制的完善、高端人才平台的创建等多途径的有效结合,突出社会科学的实用性的同时依托普及手段的创新提高村民整体思想素质,为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提供坚实理论基础,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1.3 依托社会科学普及建立村民互动平台 农村村民作为受众群体是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服务对象,其问题、想法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与极大的借鉴意义,小部分村民的意见往往是广大群体共同意志的体现。例如浦江县通过邀请乡贤团和群众座谈,共收集创业建议300余条,达成意向合作项目50余个,对接技术指导项目100余个,成效显著。浦江县正是通过普及载体的创新证明了社会科学的普及并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更是双方信息的互动、交换。依托社会科学的普及建立村民互动平台,强化村民责任主体意识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传承优秀传统乡风文化,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广泛群众力量。 2 新时代社会科学普及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各级社科院(联)始终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基层普及方式的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乡村振兴找到了新引擎、新目标,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中提供扎实理论基础,积极发扬服务精神,有效凝聚共识力量。 近年来金华市的社会科学事业稳步发展,以课题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为金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普及方式也从以往的咨询、讲座逐渐发展为社会科普周等综合性科普项目,金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2.1 普及场所再创新 在社会科学普及场所的建设中,要积极探索废旧厂房、粮仓、小学等流转空间,利用废旧的场所作为科普、宣传的主要阵地,进一步促进村域城镇化以及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将告别以往分散、组织性不强的普及模式,采用规模化课程将使村民的思想教育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其次,普及的场所需要强调综合性,强化空间的再利用,避免造成空间、区域的浪费。 截至今年6月底,金华市共投入文化礼堂建设资金超5.73亿元,上半年,全市新建文化礼堂203个,累计建成文化礼堂1194个。文化礼堂充分融合了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多方协调创新,财政资金保障和社会资本引入的同时需要多渠道并举优化公共服务事业,为文化振兴阵地做好坚实保障,助力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真正做到“让利于民、为民谋利、造福于民”。 2.2 普及内容再创新 社科普及内容需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特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唯有精心安排主题,从百姓实际出发,才能做到“群众掌握”和“掌握群众”。 我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在市社科联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主要的一方面便是来自内容上的创新。其中浦江县授牌建立15个讲习所,开办宣讲活动160余场,覆盖全县1.6万名农村党员和8万余名群众,通过搭建讲习所这个桥梁,也将惠民富民政策传递给基层群众。讲习所作为一个创新载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深入,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追求。各级社科院(联)在组织普及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有效资源,邀请更多专家学者来基层进行指导、交流,保证社会科学普及的质量,追求普及内容创新与理论实践结合。 2.3 普及渠道再创新 社会科学普及是面向大众、惠及民众的事业,民众参与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科学普及的效果。也正是如此,要积极采用“文艺搭台、社科唱戏”“千名社科专家下基层”等互动性较强的社科普及模式,善用陈列展板、现场咨询、微信答题、社科征文等形式与基层群众互动,利用“群众点单、讲师配菜”的方式进行菜单式教学,准确把握群众内心需要,保证社会科学普及质量和效果。其间依托社会科学的普及建立村民互动平台,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了解基层百姓对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关注和反馈,形成问题清单的同时上报相关部门协助解决,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依据,真正使社科院(联)成为政府部门的“思想库”“智囊团”。 2.4 普及组织、网络再创新 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往往由各地区社科院(联)负责,机构网络的欠发达却不能及时向基层、乡村有效延伸,社会科学普及的专家学者队伍也无法同时满足基层、乡村需求,因此大力发展科普社会化组织,依托学会、协会,甚至一些民间社团、社区等社会力量来共同推动科普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市乡镇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助推乡村振兴成为了乡村体育事业的总目标,其组织机构实现“1+5”工作格局(1个体育总会工作机构,5个以上体育社团分支机构),形成“政府引导、协会主办、百姓参与”的格局。体育事业的成功经验也为社会科学普及提供了宝贵的示范样本,社会科学的普及以政府引导,各级社科院(联)为主体,检察院、法院、文化局、体育局、安监局、科协等多部门合作,公益组织、民间协会的广泛参与将为社会科学的普及贡献自身价值,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指明了一条依托于社会科学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龙艳.新时代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