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范文

    莫申容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诠释,要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心上,扛在肩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基础工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因此,在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基础上,提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纵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人民”的次数多达203次,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了发展的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及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内容。为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一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为各级政府做好当前民生工作提供了指南。

    1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时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创造伟大的中国历史。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惠民工程不断地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保障网也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进一步增强了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还有很多短板,东西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存在,脱贫攻坚任务也非常艰巨,说到底就是民生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民生问题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破解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不仅让人民群众获益,而且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把解决民生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把人民群众小事当成大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2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词提及二百多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情怀,牢记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性使命,这也是十九大报告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内涵如下。

    2.1 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始终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围绕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目标,不断努力,确保人民利益得到真正的实现。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已到了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处理好人民群众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体。“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办好顺应民意,为民解忧,惠及民生的实事,把人民群众所期所盼变成生活现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就是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的最好诠释和实践行动。我们就应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人民群众想什么关心什么,我们的民生工作就抓什么,干什么,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好的获得感、幸福感。

    2.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首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的革命取得成功,建设、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将各项事业向前推进,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之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进行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主体要全面,不是少数人,也不是一部分人,既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子孙后代。目前,我国还存在贫困人口,是全面发展的重点对象,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下功夫解决好这个群体的特定困难,包括其子女教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任何家庭、任何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掉队。二是发展内容全面。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人民群众的需要不仅仅为物质文化方面,而且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环境等多样化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变化,解决好发展内容的全面性,不出现短板。

    3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对策建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民生领域的工作取得明显突破,但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项,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补齐这些民生短板,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1 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民生公平正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指南针。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因此,在民生工作中,无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出发点,还是整个过程以及结果,都要按照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理论,让每个地区、每个群体、每个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一方面,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广大党员干部对待人民群众反映的民生方面不公平问题,如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等方面的不公问题,要认真倾听,积极作出回应,并有效解决,决不能置之不理。解决不公问题既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能有效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起着根本性作用。要实现民生领域的公平正义,构建公平正义的民生制度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针对当前民生制度滞后、缺位等问题,应抓紧建立健全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尽力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所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发生,实现全体人民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都能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2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当前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与基本国情这个实际相符合,作为根本立足点,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尽力而为强调责任担当,在做民生工作时,切忌搞形式主义,民生政绩工程,塑形象的虚功,而是要践行科学的政绩观,多做惠民生的、利长远的实际工作。统筹抓好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工作,列出详细具体的民生清单,分类分步落实解决,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量力而行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抓民生工作不可超越发展阶段,盲目追求高福利,更不能信口开河,作出过高承诺,否则就会失信于老百姓。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要尊重现实,从现实条件出发,尽力做好能够办到的民生实事,多做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的事,切实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让广大群众满意。

    3.3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二者相互贯通,内在统一,人人尽责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人人享有是全体人民应有的权利,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也是要保证人民在发展成果分配中切实得到实惠,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民智、汇聚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因此,一方面要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良好条件,保障人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做好民生工作实事,顺应新时代人民的新期待,落实好各项惠民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3.4 坚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坚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这一基本思路。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要坚守底线。就是要织牢安全网的“网底”,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生活有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基所在,要从实际出发,发挥政策托底作用,集中力量把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做好,牢牢守住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的民生底线,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要突出重点。指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重点的做好民生工作,聚焦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重点群体。应特别关照老弱病残人员,保障城市、农村困难群体的生活及其子女教育资助工作。二是重点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人力、资金、各项惠民政策应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三是重点领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尤其要解决好以高校毕业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三要完善制度。现阶段我们在做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民生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仍然是短板。为有效解决民生制度滞后、碎片化、地区差异大等问题,应从基本国情出发,构建一套民生建设制度体系,作出有效制度安排,尤其是社会保障和工资收入分配方面的制度,推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四要引导预期。既不能作出过高福利承诺,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又不能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创造精神,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民生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尹蔚民.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J].时事报告,2018(2).

    [2] 贺方彬.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内容及其现实启示[J].领导之友,2017(2).

    [3] 李冉.深刻認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8).

    [4] 付海莲,邱耕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内涵[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4):21-3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