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引导教育研究 |
范文 | 王留磊 花鸥 [摘要]基于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实际,针对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呈现人际认知需求多面化、人际情感内含多元化、人际行为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的亲密感不足、融洽度不高、协调性不够等问题,阐述发挥共青团的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职能,提出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教育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人际关系;引导教育;高校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践过程同步,新时代大学生是一代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引导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还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决心和信心。 1 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包括三种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研究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教育,首先需要从构建人际关系的因素出发,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1 人际认知需求多面化 人际认知作为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动机和需要,是人际关系建立和保持的根本所在。当前“00”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鲜明,他们不缺乏基本的生活物资,却有更高的物资追求;他们不缺乏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途径,却鲜有辨别利于个体成长所需养分的能力。新时代大学生正处在人际交往思维的形成期,育人环境的不拘一格,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复杂变化,给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传递了多样的信号,自我实现的需要、兴趣爱好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升学就业的压力,共同导致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认知需求呈现多面化的特点。 1.2 人际情感内含多元化 人际情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以及组织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心理现象,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和发展,关于人际情感的研究如火如荼。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王俊山等人对全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100所高校的11982名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人际情感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人际情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内含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有亲密感、合作感、宽恕感、恋爱感、感恩感、关爱感等。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且丰富了人际情感的内含构成,每个因素对人际情感的影响都很大,例如:自我要求高的人,对别人就会更加宽恕。 1.3 人际行为方式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种手机社交软件丰富了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柯春亮、李淑娟针对手机社交依赖现状的调查显示,高校拥有4年以上的大学生达65.81%,他们每天使用应用APP中,社交类(如QQ、微信、微博)最多,占94.84%。他们可以通过朋友圈、语音、视频聊天等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交人际行为方式已经从面对面的沟通转变为虚拟的沟通,交往对象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同学和老师,更多的依托网络的便捷延伸到社会,交往内容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学习和生活,更多的关注社会热点和兴趣爱好,多样化的人际行为方式正在满足、改变和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2 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分析 2.1 人际关系的亲密感不足 人際关系的亲密感是指个体与他人、周围环境建立、发展和维持某种类型的亲密关系的程度。新时代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手机等现代技术促进了大学生人际亲密感的建立,形成了网络亲密关系,同时,也导致传统的人际亲密能力却在下降,出现了“熟悉的陌生人”、“网络挚友”等新的亲密关系。网络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丰富了人际交往方式,却并没有拉近心与心的距,更多的表现是话题亲密,而情感亲密和社交亲密感不足。 2.2 人际关系的融洽度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当代青年的这些特点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两个方面的影响,活跃且敏捷的思维促进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的广泛和对未知的探索又决定了人际交往的稳定性和普适性。一方面他们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必然会寻求合作与分享,合适的表达以及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共赢的基础,这就需要学习、接受和理解,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另一方面他们兴趣广泛,在意见、态度、爱好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一面。个性和包容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这直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融洽度不高。 2.3 人际关系的协调性不够 人际关系的稳定程度是判断人际关系协调性的重要指针。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大学生人际关系从对象上来说,可以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亲子关系。随着年级的增长和学习生活接触的需要,关系对象会发生转变,同学关系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交往的深入,决定关系稳定的因素已经从兴趣爱好转变为性格和信任,学习压力的增加,各种关系的角色转变,父母的期望、学校和社会的要求以及就业升学的压力等都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稳定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际关系的协调性不够。 3 共青团与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与教育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责是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贡献。随着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共青团深入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核心任务显得尤为迫切。共青团应该找到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发挥团的组织优势,主动作为。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共青团必须主动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和教育。 3.1 搭建平台,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的作用 3.1.1 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龙头项目,是切实加强高校共青团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扩大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增强组织吸引力凝聚力的具体行动。深入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设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第二课堂的核心课程,赋予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同时,搭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加第二课堂教育和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课堂的大数据也可以为共青团开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与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3.1.2 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学生骨干是“火车头”、“发动机”,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是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加强对学生骨干的选拔和培养,持续深入开展学生骨干健康成长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素质拓展等方式,提升学生骨干的人际关系,进而通过学生骨干带动或者组织更多的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环境。 3.1.3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高校共青团有着独特的组织优势,具备“校团委—二级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三级组织架构,此外,还有学生社团、宿舍团支部、临时团支部等组织,以及网上共青团等组织,独特的团组织架构促进了资源和信息传导有序,从学生个体的兴趣和特点出发,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提高了学生与人交往协调能力。 3.2 组织活动,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调研思考,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共青团引导广大学生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需要学生走入社会,必然要求他们组建实践团队,共同开展活动。团队本身就是一个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区间,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形成更多样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再提升是一种锻炼。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交流和总结的环节也很重要,通过总结表彰,能够更加直观地促进交流,更好地加深对团队成员关系以及团队活动成果的提升。 3.3 凝聚青年,发挥共青团文化育人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高校共青团培育的社团文化和互联网文化,就像盐一样,凝聚着学生。一方面,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按照自愿、自主、自发的原则参加社团或者相关活动,社团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意愿,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与交往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各高校纷纷打造团属新媒体平台,用贴近学生思维方式的自媒体,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在平台上与学生交朋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作用,达到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育人效果和价值,从而高效地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先锋队,2017(32):5-24+48. [2] 熊琪,任媛媛,熊文琴.融合教育背景下听障大学生的人际认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7):9-16+47. [3] 王俊山,卢家楣,解登峰.中国当代大学生人际情感现状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16,39(6):1310-1317. [4] 柯春亮,李淑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对大学生个体影响调查与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5):160-161. [5] 刘翠英,张联社.大学生人际亲密能力研究綜述[J].现代交际,2015(1):128-129. [6]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河北),2019(05):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