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机制研究
范文

    翁洁玲 王伟江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梅州市兴宁市运用“三多三促”模式运营机制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三多三促”模式硬件日趋完善,但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系统化公共管理、认知度不高、文化参与意识较差、缺乏资金等主要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创新管理方式与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学,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的模式,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机制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以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效运行。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三多三促”模式;运营机制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机制建设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文化管理体制不当等问题。本文以广东梅州市兴宁市水口镇文化俱乐部模式建设为例,积极探索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渠道,以“三多三促”模式建设农村文化俱乐部,旨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实现群众就地、就近、自愿,自建、自管、自享公共文化,让公共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让客家古民居焕发生机。结合当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指出运营问题缺陷所在,提供有效的运营机制模式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思考方式与改善空间。

    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及运营机制

    1.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求的基础环节,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和改善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

    当前,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学术界并无一个明确界限,大概包括公共文化服務的主体对象、产品服务的内容体系、公共文化组织机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等。

    1.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是集目标导向机制、合理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文化交流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内在生成机制以及绩效考评机制于一体,形成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影响该机制的运行在于政府是否在运行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其次是居民参与积极性以及满意度,两大主体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对该管理机制起着重要影响,各大机制合理运行并相互协调对该体系顺利长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现状分析(以兴宁市“三多三促”模式为例)

    2.1 兴宁市“三多三促”模式内涵

    “三多三促”模式是兴宁市为满足基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客家古民居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建设多形态、多功能、多层次的公共文化基地;有效保护与传承古民居的特色、促进农村文化俱乐部惠民项目的落成。从建设规划上体现“三多”,从目的意义上实现“三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文化祠堂为载体,打造集教学、活动、宣传为一体的文化祠堂,成为当地群众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充分发挥文化祠堂在培养新型农民、倡树文明新风,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促进农村和谐的重要作用。农村文化俱乐部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使当地特色文化与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活化,带动经济滞后的乡村文化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2.2 兴宁市“三多三促”模式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当地居民对“三多三促”模式的了解程度集中在“基本不了解”,占比例高达73%,只有少数人“非常了解”,比值仅占3%。在总调查人数中,对“三多三促”模式“稍有了解”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在访谈过程中,绝大部分居民对“三多三促”模式并不熟知。

    在被调查参加农村文化俱乐部人群中,持“喜欢”态度占27%,仅有少部分居民持不喜欢态度,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保持中立态度。目前,水东村当地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知度不高,缺乏认同感,农民的文化参与意识较差,参与热情不足,多数人认为与己不相关。

    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设施种类与数量不能满足需求。包括体育器材类在内的各类设施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高的文化需求。综合分析,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活动形式、增加娱乐竞争项目三者比例相当,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改进都有一定的看法与建议,也反应现下水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娱乐竞争项目较少等现状,侧面表现了当地基础建设并不能满足居民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居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场地提出的改进方向,表示应增加种类的比例,单一种类设施暂时未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资金短缺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问题。建设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拨款,来源单一,不能形成长期的资金链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使用,因而使得文化场馆的功能和效用大打折扣。再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人才不足,基层人员的缺失、专业文化活动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管理水平也不高。

    2.3 兴宁市“三多三促”模式建设运行机制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2.3.1 管理者缺乏系统化公共文化管理手段。从管理者角度而言,欠缺系统化的运行机制管理。从根源层面到实施层面,都缺乏良好的系统性管理。调查中发现梅州市兴宁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根源上人才不足,文化宣传不到位,基层文化服务和专业文化活动服务队伍人才严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实施层面上,各职能部门不仅没有外部环境竞争压迫,而且缺乏创新与监督,这将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滞后。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的投入方向不当,管理不到位,文化市场慢慢萎缩,文化服务功能衰退,群众对文化工作不满意。

    2.3.2 参与者缺乏充分思想认识。针对个体角度来看,参与者缺乏充分思想认识。调研表明,兴宁市当地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知度不高,缺乏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一方面,反映大部分的居民对农村文化思想接受力度不高,积极性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反映了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难以组织评价反馈,工作成果没有评判标准,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工作重视度较低,从而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较为滞后,居民接受信息的来源与渠道减少,因而也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了解甚少。

    2.3.3 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客观因素的存在也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营举步维艰。在调查“三多三促”模式运行数据中显示,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像农村体育器材类等设施在量上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能吸引人的文化项目也严重不足等问题。反映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兴宁市文化俱乐部建设资金仅来源于政府的拨款与村民自发筹集,来源单一且受限制,没有长期且稳定的资金链支撑公共文化体系的运营,使得社会总体公共文化服务无法落实与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础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消耗。我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

    3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效率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求反馈机制与创新信息获取途径

    参与者的认知度不高,缺乏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根源来自当地需求与反馈机制不完善,信息获取不足。建立群众需求反馈与信息获取机制,形成完善的需求反馈机制与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是促进“三多三促”模式运营机制更为完善的关键举措。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者,应当作为提供完善该体系建设建议的第一主导人,有效和系统的需求反馈机制可以使参与者的诉求有径可循。拓宽公众信息渠道,畅通需求表达途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设置意见箱、开设服务专线,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集群众文化需求。同时,创新信息获取途径,例如在各大村口的宣传栏上进行宣传、深入住户居民宣传等方式。创新方式可以结合当下“互联网+”进行宣传,管理者借助互联网,设计电子宣传画报,AR模拟当地特色舞蹈或趣味活动,来提高宣传力度和参与度。更深入了解参与者的需求和评价,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完善与创新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有利于参与者多方面获取信息进而更加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3.2 创新制度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和运营模式

    一是通过设立不同项目所必需的日常机制运营方式,完善日常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管理使用制度,是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比如用不同展览室的日常维护规则来规范管理者行为;社区书画展览厅的强制请勿触摸、电子设备区禁止携带液体物品等字样来规范参与者的行为。二是考核机制,使用抽查或不定期清查方式来考核农村公共文化项目的开展、使用与保存情况;日常管理是否到位、居民满意度等维度来作为考核评判的标准。三是实行激励手段以引导鼓励兴办各类特色活动。针对当地特色文化来举办相关文艺活动等吸引农村群众的注意,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当地的特色文化,促进惠民项目的有效开展。

    3.3 加强文化管理,根据需求特性,垂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构建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的管理模式,就是从常规的套路模式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水东村“三多三促”模式通过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结合当地围龙屋特色,发动村民、乡贤修葺老祖屋、围龙屋,促进古民居保护。一方面,可以切实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探索文化资源共享,建立文化共享机制,扩大文化建设覆盖面。另一方面,坚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对外开放,提升服务质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增进城乡公共文化发展的均等化,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打破“城乡文化断层”的困境。

    4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深入农村,了解广大农村居民需求,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在此节点,探寻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以及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推行“三多三促”模式作为实例,分析研究了我国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深入研究中得出,我国正处于经济不断发展,农村人民文化需求亟待解决,必须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需要国家政府机关、农村各基层机关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及配合。

    [参考文献]

    [1] 王富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郭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创新路径考察——以“来宾模式”为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4(5):179-184.

    [3] 张贵凯.西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9):170-171.

    [4] 徐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低效成因及对策[J].经济师,2019(1):32-35.

    [5] 朱梦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6] 疏仁华,杨龙飞.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N].安徽日报,2019-01-22(006).

    [7] 李金良,鄧屏,杨卫武.基于公众满意度分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师,2011(6):7-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