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实践与探索
范文

    程立平 李彦娇 李静婷

    

    [摘要]科研育人是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学生树立科研报国的远大理想,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在探讨科研育人理念内涵的基础上,以地方本科院校平顶山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科研育人实践为例,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工作思路,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科研育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育人;人才培养;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不断兴起,推动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又对“双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则是“双创”升级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两大基本职能所在,科研育人的理念则将高校两大职能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亦是“双创”升级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实践。本文在探讨科研育人理念内涵的基础上,以地方本科院校平顶山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科研育人实践为例,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一些工作思路。

    1 科研育人理念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相当一段时间内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同时又将人才培养工作简单等同于教学工作。20世纪末,为了实现跨世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提高国家科技竞争能力,国家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和“985计划”,来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兴起了各种版本的大学排名,其对大学科研教学水平提升、形象推广等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不论是一流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成果,还是大学排名的依据,均是以SCI论文数量、引用率,科研项目数量、资助金额、获奖等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加之高校以科研业绩为主导职称评审工作,促使从教师个体到学校整体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而忽视人才培养,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频繁发生。鉴于此,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在原有“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基础上,新增“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形成“五育人”体系,“科研育人”首次正式出现在了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中。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在“五育人”的基础上,增加“组织育人”和“文化育人”和,形成“七育人”体系;同年底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从“三育人”到“五育人”“七育人”再到“十大育人”,育人理念不断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研育人”理念从无到有,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

    2 科研育人的内涵与内容

    科研育人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环节,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科研育人应包含两层次内涵,一是通过有效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拓展学术视野;二是融思政教育与科研活动之中,提升学生科研品德和思想道德素质。通俗一点讲,科研育人不仅是让学生会做科研、会发文章,更关键在于做人。

    开展科研育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帮助学生明确科学研究的目的,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四、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五、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六、形成严谨的科学道德。

    3 科研育人实践

    在国家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必须围绕地方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需要,明确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和方向,服务地方转型发展。平顶山学院作为“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紧扣平顶山市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地方特色植物繁育的需要,将科研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3.1 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科研环节的育人功能

    教学过程中的科研环节是指结合教书育人过程中具有初步科学研究特征的教学环节,比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课程竞赛、创新实践类课程、综合实践与调查等。在不包含课程实验、论文等教学环节条件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科学研究特征的教学环节达33学分,占总学分的19.6%。这些环节虽然科学研究属性较弱,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十分重要,其关键是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育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过程中科研环节的初步训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2 充分发挥学术讲座的育人功能

    2017年1月,学校下发《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奖励绩效发放办法》,规定教授、博士每年必须面向本科生做学术报告一次,从制度上保证了学术讲座的可持续性。环境生态工程教研室目前有专任教师16名,均为博士学位。教研室每年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博士论坛”,要求讲座内容必须为主讲者近两年最新研究内容,或者相关学科方向的前沿进展。通过参加博士论坛,可以使大一学生更加了解老师学术背景,为科研导师制双向选择奠定基础;但是学生参加博士论坛更重要功能在于:一是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拓展视野,引导其对自己学习研究方向的思考;二是从老师们的科研成果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意义,激发科研热情,树立科研报国的思想;三是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有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3 充分发挥科研导师制的育人功能

    近五年来,环境生态工程教研室教师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教师科研水平居学校前列。结合教师学历高、学术水平高的特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设伊始便确立了“科研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师生双向选择和教研室调配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二开学之初确定学生指导老师,博士人均指导3-4名同学,以类似研究生培养模式指导至毕业。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参与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熟悉了科研过程和思路,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技能,提升了自身科研能力;但是科研导师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学习能力,更要在师生共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展示正确的科研作风,科研思维和学术道德素养等,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研报国的远大志向和理想,使学生在人格、知识和能力各方面均衡发展,走上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正确道路。

    3.4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类项目的育人功能

    鼓励、引导高年级学生积极组建团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等项目的申报。在项目的申请和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向学生传授文献检索方法和引用规则、学术道德等问题,指导项目申请书、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数据分析和论文的写作;学生团队则通过大量查阅本领域的中外文献,完成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开展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达成本科阶段独立进行科研创新实践的训练目标。

    4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科研育人存在问题

    4.1 科研育人理念认识不到位

    在地方本科院校,相当一部分老师甚至学校领导认为科研育人是研究型大学或者教学研究型大学才能有的育人模式,再或者是研究生教育中才能开展科研育人;在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学校或者老师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科研创新精神培养;部分老师认为育人工作是辅导员以及思想政治课老师或者管理部门的责任,缺乏科研育人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担当。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地方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校整体科研水平较低,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不能担当起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任;其次是“三全育人”理念不深入、“育人体系”不健全,尤其是科研育人的理念与内涵理解的欠缺。

    4.2 科研育人机制不健全

    首先,缺乏经费和资源的保障机制。新时代优秀的工科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有创新实践能力,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科研活动,必须有充足的经费和实验条件支撑。在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经费投入有限,研究过程中耗材和仪器得不到保障,客观上限制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自身科研经费缺乏的科研导师,没有足够的经费去指导学生做科技创新项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导师制的贯彻执行。其次,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导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成本,但是目前很少有学校对导师进行科研或教学上的补偿或奖励,使导师制成为一项基于“良心活”的义务劳动,而认真贯彻导师制的教师体现的是“责任心”和“奉献心”,因此教师做科研导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会受到打击而缺乏动力。

    4.3 功利化问题凸显

    基于职称晋升,获取奖励等个人发展的考虑,部分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仅限于研究方法的指导,以达到学生为其“干活”的目的,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发表论文、申请项目上,很少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部分学生申请、参与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功利性也相当明确,其目的就在于拿学分,为保研、落户等事项加分,而非注重个人能力和品德的培养。

    5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科研育人的建议

    5.1 普及“科研育人”理念,营造科研育人氛围

    全面深入学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普及科研育人的理念。需知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的核心职能之一。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重视科研活动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积极探索拓展科研育人新途径、新模式,高校教师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科研,广泛申请、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科研育人的氛围。

    5.2 坚持育人为本,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全过程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师是科研育人的主体,要把“科研”和“育人”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自觉将“育人”融入到日常科研工作。要将南仁东、黄大年等时代楷模人物事迹引入到科研育人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科学研究工作同祖国的建设事业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同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增强當代青年学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树立科学报国的理想。教师要通过“身教”和“言传”,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坚持学术诚信,坚守学术道德,严禁造假与抄袭,教育学生实事求是,保证实验数据真实性,引导学生恪守学术规范,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5.3 积极构建良好的科研育人政策环境

    要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必须完善政策体系,健全保障科研育人的制度,创造良好的科研育人环境,促进科研育人模式更快很好的发展。首先保障经费和资源投入,比如设立专项资金,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等项目,保障科研导师培养学生所需经费来源;同时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需的实验室、仪器等,应加大开放力度,保障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学校应对科研育人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肯定和奖励,比如将其与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和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可将科研导师制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中对在科研育人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另一方面,对科研育人过程中,尤其是科研导师执行过程中,敷衍了事的导师,应给与监督、批评乃至处分,使其认识到科研导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6 结语

    科研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模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过程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而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因此地方高校需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探索总结推广科研育人的成功经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动科研人员育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科学严谨的科研习惯和学术作风,促进地方高校科研育人整体水平提升,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炎.试论高校科研育人[J].山西科技,2018,33(05):79-82+85.

    [2] 骆郁廷.略论科研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1997(03):74-77.

    [3] 秦粉菊,刘恒蔚,袁红霞.科研导师制——生物技术专业科教协同育人探索[J].高教学刊,2019(04):14-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