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主打“稻+蛙”生态养殖,坝寨乡走脱贫新路
范文

    姚进忠

    

    2019年5月14日,在黎平县坝寨乡青寨村“稻+蛙”生态养殖基地里,工人们正从货车上卸下一箱箱蛙苗,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蛙苗已全部完成采购,这次采购蛙苗有909万尾,其中青蛙41万尾,牛蛙868万尾……”黎平泉水稻蛙鱼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显诚一边细心地验苗,一边对笔者介绍。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黎平县坝寨乡围绕“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因地制宜,多次组织乡村干部外出考察产业项目。2017年该乡发挥致富能人引领带动作用,引进了健康生态,前景效益可观,成本可控的“稻+蛙”生态养殖项目,在青寨村等地建起了30亩“稻+蛙”生态养殖基地,集约了土地利用,让效益最大化,并通过培训推广,实现了产业发展带动一片、激励一方。

    “2018年8月19日,我们在青寨村稻蛙养殖基地举办钓蛙比赛,一天卖出600千克青蛙,收入3.36万元,同时按照销售一斤回馈1元给贫困户的销售模式,为20户贫困户筹集帮扶资金1 200元。”黄显诚说。

    2018年坝寨乡稻蛙生态养殖取得明显成效,年销售青蛙10 000千克,销售牛蛙7 500千克,销售额达66.5万元,盈利12万元,培育种蛙2 000只。

    尝到甜头后,蛙农对“稻+蛙”生态养殖热情高涨。在 2019年全乡经济工作会议上,乡党委政府决定落实好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争取年内完成稻蛙养殖至少100亩。目前,稻蛙生态养殖在坝寨乡掀起新热潮。

    2019年,坝寨乡获得东西部扶贫协作量化资金150万元,新建坝寨乡牛蛙养殖基地60亩,扶持贫困人口125人。

    “为让养殖户通过‘稻+蛙养殖脱贫致富,我们特选派公司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养殖技术,将引蛙苗、投放苗到察看苗等环节技术要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养殖户,确保稻田蛙苗的成活率、成活密度和蛙苗均匀度。”“带上路,送一程,共致富,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公司董事长黄显诚说。

    坝寨乡还邀请水产养殖专家给养殖户培训上课,从场地选择、蝌蚪饲喂、幼蛙、成蛙管理等方面一一详细讲授。

    2019年,坝寨乡按照“公司+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将“稻+蛙”养殖产业作为强农富民的大事来抓,由公司引领指导、合作社示范发展、大户能人带动辐射全乡各村。目前,“稻+蛙”生态养殖产业已成为该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东西部协作的主打扶贫产业。

    坝寨乡将以打造生态养蛙为契机,着力打造“稻蛙米”品牌,探索生产和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实现蛙农多渠道增收创收;同时对接好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打通生产最后“一公里”。

    “农户养蛙,有合作社预垫付蛙苗款和食料款,商品蛙由公司以市场为指导,保底价收购再扣除蛙苗款等,这样,既减小蛙农风险,保证农户的利益最大化,又提高农户散养的积极性。”提及公司运营,黄显诚全盘托出。

    “坝寨乡‘稻+蛙生态养殖项目,可实现亩产值上万元收入,比种一般农作物强多了。”前来取经的龙额镇德过村姚世勇说。

    2019年3月6日,貴州省副省长到坝寨乡调研时指出,推进产业脱贫,要算好收入账、生态环境账,将“稻+蛙”短平快产业推广做大。

    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中,坝寨乡广泛宣传动员,强化技术培训。目前,全乡蛙苗投放基本完成,“稻+蛙”生态养殖发展到312亩,其中牛蛙养殖297亩,青蛙养殖15亩,分布在5个行政村,按牛蛙亩产值1.5万元、青蛙亩产值1.2万元算,预计全乡“稻+蛙”养殖产业年产值达450多万元,让群众在脱贫路上走出了新希望。

    (作者联系地址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委宣传部邮编:5573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