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太湖县紫云英种植恢复性发展的分析与建议 |
范文 | 甘兴国 学军 摘 要:该文阐述了紫云英种植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紫云英种植的效益及作用,并提出了发展紫云英种植的建议。 关键词:紫云英;种植;效益;建议;太湖 中图分类号 S54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1-0125-02 太湖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温暖湿润,最冷月平均气温3.7℃,最热月平均气温28.4℃,近10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水量1460.1mm,相对湿度75%~80%;多年平均光照时数1937.7h,无霜期249d。太湖县丰富的光热资源条件非常适合紫云英的栽培,从维护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笔者对开发有机肥料、恢复发展绿肥生产做了专门调研,以历史资料、现实资料和实际调查为依据,全面分析太湖县紫云英种植情况,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1 紫云英种植历史与现状 紫云英在太湖县大致出现过2次较大的发展时期。第1次发展高峰是1964—1974年,全县平均每年冬种绿肥面积达0.8万hm2以上,最高的1972年达1万hm2,平均每2.4hm2耕地就种有1hm2绿肥。第2次高峰期是1990—1997年,全县平均每年种植绿肥都在0.6万hm2以上,年均达0.65万hm2,其中1991年达0.8万hm2,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为当地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随后,紫云英生产开始跌入低谷,每年紫云英种植面积仅维持在0.25万~0.4万hm2,播种面积出现断崖式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水稻种植制度改变,空间受限 紫云英是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地区主要绿肥作物之一,一般是与晚稻套播或与中稻连作,在晚稻收割前30d或中稻收获清田后直接在田间趁墒撒播。通过查阅太湖县统计年鉴发现,1980年全县水稻栽插为38000hm2,到2018年面积已减少至30000hm2,减少的8000hm2大部分为最适宜套播的双季稻面积。 1.2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时间受限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生产格局的几度变迁,农民承包土地在大幅度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业主基于效益和效率考虑,往往将排水灌溉方便的农田改种短平快作物,各种高效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复种指数。这种在有限的耕地上追求更大收益的做法对紫云英优势产区冲击较大,紫云英生长时间受限,客观上压缩了其种植面积。 1.3 自然气候条件影响,水源受限 太湖縣9、10月秋旱频发,极端气候常有发生,加上农村居民不断向集镇区搬迁,导致地形复杂山区抛荒严重,即使改种,也仅种植部分经济作物或林地作物。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投入情况也一直不容乐观。自然条件的相对恶劣及劳力远距离抗旱的困难都限制了紫云英的扩大种植生产。 1.4 高效化肥日益普及,理念受限 目前大田生产中,绿肥生产难觅踪迹,化肥使用大行其道。施用农家肥是太湖县传统农业的基础,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化肥工业的发展,化肥施用在施肥结构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多种植户以施用化肥来代替绿肥等农家肥,紫云英种植面积份额被挤占,绿肥生产已经处于或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1.5 趋利经营模式驱使,投入受限 种植紫云英主要是培肥地力,利用鲜草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直观效益不明显。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流转力度加大,在短期利益驱使下,生产主体只可能掠夺地力,不可能用种植绿肥来养地。种植绿肥过程中,清沟防渍常态化和翻耕压青耗时耗力,势必会增加成本,这也是生产者认识不足、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所在。 2 紫云英的种植效益 紫云英亦称“翘摇”,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有近1600年,是世界上利用和种植紫云英最早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紫云英面积急剧下降,传统有机肥生产和施用被取代,长期偏施化肥,导致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含量降低,农产品品质存在较大隐患。因此,紫云英种植被重新提上了发展日程,并且在低碳农业、绿色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已经显现出独特魅力,在正在开展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1 经济效益 实践表明,种植1hm2紫云英,相当于向农田提供尿素225kg、过磷酸钙120kg、氯化钾150kg和有机质2700kg。按现行化肥市场价格计算,即相当于节约化肥投资1500元。将1hm2紫云英压青作肥料,可增产稻谷750kg左右,以2.5元/kg计,可增收1875元,扣除紫云英种植成本约1575元,每1hm2紫云英田可实现节支增收1800元,效益可观。 2.2 社会效益 紫云英历来有“青贮”的做法,其主要作用是让畜禽过腹还田,不仅可肥田增产,而且其茎叶又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饲料。种植1hm2紫云英至少可提供15头猪的饲料,还可产37.5t猪厩肥。同时,紫云英是冬春季优良的地被植物,可以弥补冬春季景色缺陷,园林栽培管理粗放,适应性强,采用点缀、散植、与喷水搭配等形式,可形成美丽的多彩植被景观。 2.3 生态效益 研究表明,进入雨季或浇水之后,由于紫云英覆盖,地表径流减少27.5%。种植绿肥可以使土壤腐殖质特别是胡敏酸大量积累,对铝进行络合、吸附,从而使铝的活性降低,起到削弱铝毒的作用。同时,种植紫云英可“以肥治草”,紫云英为优势种群,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抑制率可达54%~90%,为害虫天敌提供生长场所,有利于生物防治病虫害。 3 发展紫云英种植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紫云英种植宣传力度 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大背景下,必须做好紫云英种植宣传这项基础工作。一方面要跟领导宣传,另一方面要向群众宣传。将紫云英种植列入秋种计划中,在一些涉农重大项目中,将是否种植紫云英作为项目考核内容之一。建议将其明确纳入农业补贴,用行政手段、适当投入和技术方法相结合,引导种田主体自觉种植紫云英。 3.2 坚持紫云英轻简绿色种植方向不放松 在土地流转不够充分的地区,劳力投入成本高,作业劳动强度大,更要积极推广轻简化生产模式。把水稻收割、秸秆还田、耘田开沟等结合在一起,实现播种、施肥、开沟、翻压和收种的全程机械化轻简生产。 3.3 激发种植主体种植紫云英的主观能动性 近年来,太湖县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财政项目补贴资金的支持下,在提振绿肥种植信心方面做了一些具体工作。自2012年起,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扶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规模效益、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种植绿肥作业成本较低的优势,向农民传授紫云英栽培技术,开启高产示范补贴模式,保证有种有收。 3.4 拓展紫云英种植综合开发利用空间 由于紫云英当季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必须拓展紫云英种植理念,研究紫云英赏花和食品开发项目,延长产业链条。一是发展休闲农业,鼓励休闲旅游企业连片种植紫云英,搞好田间规划,设置專门田埂供游人游览,以提高观花效果;二是根据绿肥是富硒作物特点,探索紫云英与稻米、水果、蜂蜜等产业的整合,研制紫云英富硒产品,开辟出新的发展思路。 3.5 创新紫云英种植技术推广服务 一是大量繁殖优良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彻底解决目前紫云英品种混杂、退化严重、鲜草产量低等刚性矛盾。二是抓好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和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向农民传授紫云英栽培技术。三是办好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坚持创新原则,提高示范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强其辐射力,使农民感兴趣、受启发,从而使紫云英的发展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康水英.南平市延平区紫云英种植情况分析[J].福建稻麦科技,2019,37(4):64-66. [2]方兴龙.紫云英及其发展分析[J].农技服务,2007,24(4):37,62. [3]李少泉,甘海燕,莫如平.发展广西冬种绿肥生产的对策思考[J].广西农学报,2017,27(6):1-5. [4]刘忠宽,冯伟,秦文利,等.绿肥种植的土壤肥料效应研究进展[J].草学,2017(4):1-6,17. (责编:徐世红) 作者简介:甘兴国(1964—),男,安徽太湖人,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管理和土肥工作。? 收稿日期:2020-05-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