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共点力平衡”微课设计 |
范文 | 钭方健
摘 ? 要: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在校园的普及,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选择性的“微课”逐渐成为学生喜爱的新型学习资源。针对物理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制作成“胶囊”式的微课,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可以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习的有机融合。文章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应用”的教学模式,浅谈“共点力平衡”概念的微课设计。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共点力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10-0065-3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具有自主性、选择性、针对性特点的微课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拓丰富的物理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容易出错的概念、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科技发展等内容设计微课,让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具体、生动、精彩地呈现出来,供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本文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应用”的物理教学模式,通过“物理情境的创设”“物理模型的建构”“推理过程的呈现”“物理规律的应用”对“共点力平衡”概念进行微课设计,具有拓展学生思维的独特优势。在“共点力平衡”概念的教学中,以中国传统的挂灯笼来创设情境,然后通过观察情境,提出问题,接着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方案,通过数据分析、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决问题。尝试让学生通过微课的选择性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 ? ?以趣启疑——呈现直观有趣的情境 微课之趣,是指教师结合富有趣味的生活情境来创设微课,取材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和情感态度得到优化和发展。比如,在“共点力平衡”微课设计中,就运用了中国传统特色的小灯笼与数字化DIS实验相结合,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求。同时,通过对生活情境的观察,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自主把问题中的生活情境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物理情境,建构相应的物理模型,把生活情境和物理知识相关联。 实验情境:选取四根长度为3 m的打蜡细线,颜色分别为蓝色、红色、绿色、黄色。将它们等间隔地固定在两个高度不同的铁架台上,两铁架台相距1.8 m。每根细线上方分别通过一个滑轮(摩擦可忽略不计)安装一个与细线同色的灯笼,并连接一个传感器。灯笼(包括滑轮)的质量均为70 g。 步骤一:把四个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相连,打开电源并进行调零。此时,四个力传感器的读数都为零。 步骤二:让四个不同颜色的灯笼分别从相应颜色的细线上自由滑下。灯笼稳定后,与力传感器相连的四根细线相互平行。 步骤三:记录四个力传感器的读数,分别为两个0.43 N和两个0.44 N。可见,拉力大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 步骤四:测量同一个灯笼两侧细线的夹角。可知,四个灯笼两侧细线大致对称,且四个灯笼两侧细线的夹角均大约为76°。 步骤五:四个灯笼稳定后,观察四个灯笼位置的分布情况(四个灯笼稳定后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2 ? ?问题驱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在微课制作中的情境创设要有教学目标指向,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和拓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观看情境、萌发问题。通过问题驱动促进自主探究,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得到加深和拓展,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生通过观看“挂灯笼”的实验情境,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四个力传感器显示的拉力大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相等? (2)为什么四个灯笼两侧细线夹角相等? (3)为什么挂在不同高度处的四个灯笼稳定后会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3 ? ?探究验证——感悟模型建构的思维过程 通过微课的推理验证过程,教师将作图步骤和推导过程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并在视频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有“温度”的微课,同时感悟严密的探究过程。 3.1 ? ?探究目的 研究灯笼沿光滑细线下滑后静止在细线上的位置、细线间夹角和细线的拉力大小。 3.2 ? ?模型建构 (1)探究器材 两个相距为1.8 m的铁架台,四根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长度均为3 m的打蜡光滑细线,四个相应颜色的灯笼,灯笼(包括滑轮)的质量均为70 g,四个力传感器以及DIS实验系统。 (2)探究模型 如圖1在铁架台的两端固定细线,在光滑的滑轮下端挂上小灯笼,让小灯笼保持静止。 3.3 ? ?推理过程 通过手写笔软件、电子白板的应用,结合录屏功能,把规范作图和分析过程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规范严谨的学习习惯。 3.4 ? ?问题解决 通过推理和验证得出物理规律,下面用规律解决情境中的四个问题: 问题 1:灯笼两侧细线的拉力,由灯笼和滑轮的重力和细线间夹角决定,而两者是相同的,所以拉力F相等。 问题 2:细线间的夹角,由间距和绳长决定,因此夹角相等。 问题3:细线悬挂的高度不同,但细线长度相等,而且铁架台间距也相同,所以细线夹角不变,四个不同颜色的灯笼就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4 ? ?应用迁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微课知识点的学习,形成把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联系的意识,将问题中的生活实际情境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物理情境,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实现知识迁移,从而提升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图2,从“挂灯笼”的共点力平衡问题,到生活中用光滑的挂钩晾晒衣服,观察衣服静止的位置。如将B端分别移动到B1、B2的位置或将右边的竖直杆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平衡时绳子的拉力和衣服的平衡位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一步探究挂有物体的光滑长绳在哪个位置最容易断裂?在马戏表演中,猴子通过不计摩擦的缆绳从假山A滑向假山B的过程中,在哪个位置猴子重力势能最低?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本质都是寻找平衡位置,利用上面探究的结论很快就能解决。因此,在微课学习中将情境与知识相互转化,建构相应的物理模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微课由于具有短小精致的特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从而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侯怀臻.移动学习环境下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9):165-166. [2]许秋萍,韩颖. 微课教学研究的历史追溯及展望[J]. 课程教育研究,2018(8):33. (栏目编辑 ? ?张正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