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重庆市土地生态状况综合测度
范文

    马钢

    

    

    

    摘 要:通过构建重庆市土地生态状况调查评估体系,确立各评估指标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及评估分值方法,获取各元指标数据进行了多维度评价。结果表明:渝西土地生态总体结果优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土地生态质量优良地区集中连片分布于合川、铜梁、大足、永川、万盛,渝东南地区的主要组团分布于酉阳和秀山,渝东北地区梁平、垫江为少数零星分布。从综合分析评估结果看出,重庆市土地生态状况存在土壤侵蚀、土地退化、生态压力过大等问题。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生态景观;土地生态建设;土地退化;土地生态压力

    中图分类号 F3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20-0106-07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of Land Ecological Status in Chongqing

    MA Gang

    (Northwest Branch of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Yulin 719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uilds a survey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land ecological status of Chongqing,clarifies the standardized processing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index weights and evaluation score methods,and obtains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by obtaining the data of each meta-index.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overall result of land ecology in western Chongqing is better than that in southeastern Chongq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 and northeast Chongq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zone. Areas with excellent land ecological quality are concentrated and distributed in Hechuan,Tongliang,Dazu,Yongchuan,Wansheng,and southeast Chongqing. The main groups are distributed in Youyang and Xiushan. Liangping and Dianjiang in the northeast of Chongqing are a few sporadic. From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results,the problems of land ecological status in Chongqing are as follows:soil erosion,land degradation,and excessive ecological pressure.

    Key words:Land ecological security;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L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Land degradation;Land ecological pressure

    生態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新主题[1],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城市建设的载体[2]。目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各项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出现了一系列土地资源生态问题,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着不小的压力[3-5]。如何准确评估和改善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学界的高度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探讨。刘胜华认为,土地生态安全是指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在不受破坏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6]。高桂芹认为,土地生态安全是指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健康、平衡状态,土地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安全[7]。张虹波等认为,土地生态安全是使土地生态系统保持其完整性且不受外部威胁[4]。

    国内外学者都从土地生态状况评价指标、研究方法及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面做了研究。在土地生态状况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的选择上,最常用的指标体系“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模型、DPSIR 模型以及“驱动力一状态一响应”(DSR模型),它们都体现了人类活动、经济、社会状态和环境四者之间的联系[8-10],目前也广泛用于土地生态安全研究[11-12]。刘勇[13]、高桂芹[14]、黄烈佳[15]、张小虎[16]、刘庆[17]等从自然、经济、社会概念框架模型3个方面选取典型指标构建了土地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张军以[18]、王鹏[19]、徐珊[20]等则从土地生态压力、土地生态状态和人文社会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刘娇[21]、王文萱[22]、滕佳霏[23]基于DPSIR模型,从土地生态安全驱动力-生态安全压力-土地生态状态-响应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在土地生态安全模型方法上,主要有数学模型法[24-26]、生态模型法[27-28]、景观生态模型法[29]等。

    综观国内外土地生态状况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为土地生态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目前对于土地生态的评价多基于统计数据,对于非社会经济统计类指标的选取较少,为此,本文运用大量土壤、景观、土地方面数据,弥补这一不足。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生态区域、三峡库区的重要流经地段,对其进行土地生态状况综合测度有助于土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 数据来源、评价指标体系与思路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评价的年份为2017年,所用社会经济数据来自《2017年重庆市统计年鉴》,所有的空间数据(DEM、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来自重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2 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上的生态表征不同,会表现出一定的相互脱节,即不同层次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相互联系。因此,土地生态调查与评估要确定不同层次的主要影响指标。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5,16-17],构建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土地生态基础、土地生态景观、土地污染、损毁与退化指标、土壤侵蚀状况、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效应指标组成,共包含25个指标(见表1)。

    1.3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极值法进行指标标准化,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权重具体见表1),计算过程具体如下:

    [Xij=xij-minxjmaxxj-minxj](指标属性为正向)

    [Xij=maxxj-xijmaxxj-minxj](指标属性为负向)

    式中:xij为各指标的实际值,Xij为标准化之后的各指标标准化值,max xj与min xj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熵值赋权法具体如下:

    (1)指标同度量化:[Sij=xiji=1mxij];

    (2)(2)指标信息熵:[ej=-ki=1mSijlnSij(k=1lnm)];

    (3)指标熵权:[wj熵=1-ejj=1n1-ej];

    (4)将最后得分按百分制进行等级划分,土地生态状况得分:[LESIi熵=j=1nwj熵*Xij×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生态基础状况 由图1可知,全市年均降水量分布较为均匀,各区域年均降水量分值差距不大,对土地生态状况基础评估总体分值的影响较小。渝西地区潼南、大足、永川、铜梁及荣昌年均降水量稍低,而渝东南秀山、酉阳和渝东北开县、城口降水量分值较高。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渝西区域潼南、铜梁,渝东北区域巫山、城口,渝东南区域秀山、酉阳、彭水等区县明显较高,而忠县、云阳、合川西北部等区域由于人为或土壤类型的原因,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有效土层厚度在渝西区域璧山、永川、铜梁、潼南等区县明显较高,而云阳、奉节、巫山、开县、城口及万盛等区县由于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等原因,有效土层厚度相对较低。全市坡度在渝西区域大部分区域以及长寿、垫江、梁平等区县较高,这主要是大部分地区属于低丘缓坡区所致;而渝东北区域城口、巫溪、巫山、奉节、云阳及渝东南区域酉阳、武隆、彭水、黔江等区县坡度分值相对较低。全市植被覆盖度评估分值主要在万盛、綦江、城口、彭水、丰都、石柱、酉阳、武隆、巫溪、巫山等区县较高;而渝西区域渝中、大渡口、沙坪坝、江北、九龙坡、壁山等区县植被覆盖度分值相对较低,其中渝中区植被覆盖度最低,这主要是由于渝中區城市化率全市最高导致全区植被覆盖较少所致。土地生态基础状况评价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渝西片区的合川、铜梁、大足、永川土地生态基础最好,丰都、石柱、涪陵、武隆等地既存在良好区又存在较差区,城口、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土地生态基础较差,这几个区县位于渝东北片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程度较高。

    2.2 土地生态景观状况

    2.2.1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 开县、云阳、酉阳、秀山、长寿、丰都等区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评估分值较高,而渝中、城口、江北、南岸等区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评估分值相对较低。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是全市较为重要的土地生态质量状况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并且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在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限制作用大于其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限制作用。

    2.2.2 斑块多样性指数 荣昌、九龙坡、大足、永川、大渡口、沙坪坝、江北等区县斑块多样性指数评估分值较高;而渝中、酉阳、城口、巫山、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斑块多样性指数评估分值相对较低,渝中区主要是由于其城市化率最高、大部分为城市用地导致其斑块多样性值较小,其余区县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图斑面积较大所致。斑块多样性指数是全市较为重要的土地生态质量状况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且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限制作用大于其对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限制作用。

    2.2.3 无污染高等级耕地比例 渝西区域壁山、合川、铜梁、永川、江津、长寿等区县分值相对较高,而渝东南区域彭水、武隆、黔江、酉阳分值相对较低。

    2.2.4 有林地与防护林比例 渝东南区域秀山、酉阳、武隆等区县分值相对较高,而渝西区域渝中、江北、潼南、沙坪坝、大渡口等区县评估分值较低。该指标对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限制作用大于其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限制作用。

    2.2.5 天然草地比例 零星分布在石柱、城口、武隆、彭水、丰都、涪陵等少数区县,其余区县无天然草地分布。无污染水面比例:永川、荣昌、江北、大足等区县评估分值较高;而彭水、梁平、渝中、南川、酉阳、綦江等区县评估分值相对较低。

    2.2.6 生态基础设施用地比例 荣昌、铜梁、巫山、永川等区县评估分值相对较高,而大渡口、渝中、江北等区县评估分值相对较低。生态基础设施用地比例是全市较为重要的土地生态质量状况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从图2可以看到,高值区主要位于渝西的永川、铜梁、璧山,以及围绕重庆市主城九区分布以及渝东北的万州和云阳,低值区主要位于潼南、城口的集中连片分布以及巫溪、垫江的零星分布,渝东南地区发展水平中等。

    2.3 土地污染损毁退化状况与土壤侵蚀 全市挖损塌陷压占土地比例、自然灾毁土地比例、废弃撂荒土地比例各区县分布较为均匀,差距不大,对土地生态状况基础指标层的评估总体分值的影响较小。挖损塌陷压占土地比例渝西地区评估分值略低于渝东南、渝东北区域,这是由于经济发达的渝西区域工程建设项目相对较多,因而出现了更多的挖损、压占土地情况。自然灾毁土地仅零星分布在渝东北区域城口县、奉节县及渝东南彭水县等少数区县。耕地林地草地年均退化率在渝西区域评估分值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耕地撂荒所致,而渝东北区域、渝东南区域的区县评估分值相对较高。土地污染损毁退化状况综合结果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各区县差别较小,呈现组团分布的态势,渝东北和渝东南发展水平总体高于渝西地区,渝西为城市发展新区各项城市建设对土地的损害较大。

    全市土壤侵蚀面积比例在渝西区域潼南、大足、永川、巴南、璧山,渝东南酉阳、秀山平坝部分评估分值较高,而云阳、忠县、武隆、丰都、彭水等区县评估分值较低。指标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限制作用大于其对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限制作用。土壤侵蚀程度指数评估分值与土壤侵蚀面积比例评估分值分布趋势较为一致。从图4可以看出,土壤侵蚀程度总体呈现出渝西区域及渝东南平坝区域较低,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及渝东北、渝东南非平坝区域较高,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呈现集中连片高值区集聚。

    2.4 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效应状况 全市未利用土地开发与改良面积年均增加率在万盛评估分值最高,其次为巴南、长寿、彭水、潼南等区县,巫溪、城口、巫山、秀山、武隆、黔江等区县评估分值较低。生态退耕年均比例评估分值在万盛评估分值最高,其次为大渡口、城口、大足、开县、酉阳等区县,全市生态退耕年均比例分值普遍较低。湿地水域年均增加率评估分值在万盛区评估分值最高,其次为丰都、梁平、潼南、万州、酉阳等区县,全市湿地水域年均增加率分值普遍较低,而湿地、水域对于调节区域土地生态质量状况有着重要作用,故该指标对全市土地生态质量状况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损毁土地再利用与恢复年均增加率评估分值主要在0~0.53,该指标全市仅有零星分布。全市人口密度:渝东北区域城口、巫溪、巫山及渝东南区域武隆、彭水、酉阳等区域评估分值较高,这是由于渝东北、渝东南区域人口密度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小所致,而渝西区域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等区县评估分值较低,相应人口密度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可以看出,全市生态压力指数对全市土地生态质量状况限制作用较大,是全市较为重要的土地生态质量状况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人口与生态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云阳、忠县评估分值最高,其次为丰都、垫江、万州区、永川区等区县,渝中、南岸、綦江、沙坪坝、荣昌、大渡口等区县评估分值较小。地区生产总值与生态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北碚、垫江评估分值最高,其次为城口、大足、铜梁、潼南等区县,万盛、石柱、綦江、南岸、渝中、巫溪、大渡口等区县评估分值较小。总体来看(图5),全市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效应指数评估分值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綦江、万盛等地较高。但是存在部分区县区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协调程度较差,制约了土地生态状况的改善与提升。

    2.5 土地生态安全状况 按自然断点法将土地生态状况分为优、良、中等、较差、差5级,综合结果分析见图6。总体来看,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大体呈现出城市发展新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相对较好,其次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都市功能核心区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相对较差。具体分析如下:根据区域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分值,结合前述综合评估级别划定标准,得到研究区域质量优的面积为1228901.57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4.92%;质量良好的面积为2330594.24hm2,占28.29%;质量中等的面积为2343622.35hm2,占28.45%;质量较差的面积为1857389.21hm2,占22.55%;质量差的面积为476901.39hm2,占5.79%。

    2.5.1 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 由图6可知,相比之下,都市功能核心区生态状况较都市功能拓展区相对较差。咎其原因,都市功能核心区是集中体现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市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差的区域主要位于该区域,主要是由于该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且植被覆盖度差、土地景观多样性指数较差、生态建设保护与发展协调性较差。

    2.5.2 城市发展新区 该区域土地生态状况5个等级(优、良、中等、较差、差)的面积占区域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3.67%、36.24%、23.23%、13.32%和3.54%,土地生态状况为优的面积为全市之首为54895.61hm2。其中,大足、永川、璧山生态质量相对较好,其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优、质量良好的面积占到区域总面积的分别为83.00%、89.17%、83.27%,而涪陵、合川、南川生态质量相对较差,其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较差、质量差的面积占到区域总面积的分别为32.83%、31.22%、30.98%。从全市来看,城市发展新区生态状况质量最好,其生态状况质量优和质量良好比例高达59.91%。该区域是成渝城市群、城市组团发展和产业布局联动的区域。该区域内海拔较低、地势平缓、土壤侵蚀较弱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虽然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稍差、人口压力亦相对较大,但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肥力较好的土壤以及较好的景观多样性指数确保了该区域的土地生态质量状况相对较好。

    2.5.3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该区域土地生态状况5个等级(优、良、中等、较差、差)的面积占区域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5.32%、22.96%、34.38%、29.44%和7.90%,土地生态状况等级为差的面积为全市最低,267811.54hm2。其中,梁平、垫江、巫山等区域生态质量相对较好,其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优、质量良好的面积占到区域总面积的分别为51.10%、70.06%、44.38%,而云阳、奉节、城口生态质量相对较差,其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较差、质量差的面积占到区域总面积的分别为62.11%、42.72%、49.67%。该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差、质量较差的面积占到区域总面积的37.44%,在各区域中比例最高,主要是该区域自然条件较差,海拔高、坡度大,開县、云阳等区域土壤侵蚀严重,继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土壤肥力衰退,因而该区域中土壤侵蚀程度及土壤条件指数是影响该区域生态状况的重要因素。

    2.5.4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 该区域土地生态状况5个等级(优、良、中等、较差、差)的面积占区域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7.33%、29.43%、28.12%、23.59%和1.53%。其中,秀山县、酉阳县的生态质量相对较好,其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优、质量良好的面积占到区域总面积的分别为69.09%、84.99%,而黔江、石柱生态质量相对较差,其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较差、质量差的面积占到区域总面积的分别为50.77%、38.00%。可以看出,该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差、质量较差的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25.12%,而土地生态状况质量优、质量良好的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46.77%。主要是由于该区域石柱、武隆、酉阳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优化区域土地生态状况,加之区域人口、经济发展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环境的较好保护。但与此同时,该区域为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区域,石漠化严重,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较低、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程度,黔江、石柱及武隆和彭水北部区域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为严重,导致了该地区土地生态质量状况相对较差。

    3 土地生态状况存在的问题

    3.1 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程度较高 由于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部分区域海拔高,尤其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山高坡陡,区域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较大,土壤侵蚀严重。云阳、奉节、万州、开县、忠县、石柱等区县土壤侵蚀严重,其中石柱县六塘乡土壤侵蚀面积比例达25%左右,一旦遇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更进一步导致城市积涝、道路损毁、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3.2 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大,土地退化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城市周边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而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多位于自然环境较差区域,加之区域土壤侵蚀严重,土地退化趋势日益严重。

    3.3 土地损毁严重 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育,地表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造成山体坡面极不稳定,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同时,随着近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剧,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尤其是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出现了大量挖损塌陷压占土地,荣昌区 昌洲街道部分村组土地损毁比例高达50%左右,土地损毁现象日趋严重。

    3.4 区域生态压力大,生态建设保护与发展协调性差 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中的库区核心区县产业结构层次低,大部分属于山区贫困县,人口增长过快,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不高。加之不断毁林开荒,区域生态压力大。生态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超越环境容量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目前,重庆市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区域环境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人力、财力、物力主要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了,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变为不协调水平的可能,生态建设保护与发展协调性差。

    4 结论

    重庆市区域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分值分布大致呈正态分布,中间分布较为集中,两端分布较少,全市生态状况评估分值主要集中在48~58,两端38~48、58~62的分值分布较少。将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分值分为5级分别为优、良好、中等、较差和差。在区域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中区域质量中等面积占比>良好面积占比>较差面积占比>优面积占比>差面占比。结合重庆市5大功能区来看,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大体呈现出城市发展新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相对较好,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其次,都市功能核心区相对较差。综合分析评估结果可知,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土地生态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程度较高,土地退化严重;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大,土地损毁严重、区域生态压力大,生态建设保护与发展协调性差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6):8-20.

    [2]陈璐璐,敖琦,陈曦.基于GIS的哈尔滨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43(S1):169-173.

    [3]李昊,李世平,银敏华.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9):50-56.

    [4]张虹波,刘黎明,张军连,等.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J].资源科学,2007(4):193-200.

    [5]黄烈佳,杨鹏.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8):1780-1790.

    [6]刘胜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立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2):53-56.

    [7]桂斧,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一一以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71-273.

    [8]Allen H.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on Environmental Policy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USA:World Resource Institute,1995.

    [9]The Workshop Organized by the Land and Water Development Division FAO.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and their use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J].Agriculture Development,1997,1:2-5.

    [10]向文,涂建軍,李琪,等.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J].生态科学,2018,37(2):78-88.

    [11]张茹,戴文婷,刘兆顺,等.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白城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59-266.

    [12]丁翔,白中科.煤矿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J].中国矿业,2018,27(3):81-86.

    [13]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03):69-76.

    [14]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05):271-273.

    [15]黄烈佳,杨鹏.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08):1780-1790.

    [16]张小虎,雷国平,袁磊,等.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88-93.

    [17]刘庆,陈利根,舒帮荣,等.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0):1192-1197.

    [18]张军以,苏维词,张凤太.基于PSR模型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06):1039-1044.

    [19]王鹏,王亚娟,刘小鹏,等.基于PSR模型的青铜峡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J].水土保持通报,2018,38(02):148-153,159.

    [20]徐珊,杨光,张承舟,等.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青岛市为例[J].环境工程,2019,37(09):199-204.

    [21]刘娇,张超,孙晓莉,等.基于DPSIR模型的云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OL].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2020-07-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218.S.20200528.0933.002.html.

    [22]王文萱,李明孝.基于DPSIR的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J/OL].生态学杂志:1-13[2020-07-03]. https://doi.org/10.13292/j.1000-4890.202008.031.

    [23]滕佳霏,周腾禹.基于DPSIR模型的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03):36-37.

    [24]姚燕怡,谢小英,姚兰怡,等.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20,47(04):139-146.

    [25]冯科,吴次芳,劉勇.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究——以PSR与主成分分析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7(2):102-108.

    [26]李悦,张合兵,张小虎,等.基于熵值法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38(12):242-247.

    [27]许典舟,何如海,高采烈,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5):35-44.

    [28]余万军,吴次芳.贵阳市生态足迹与土地利用持续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31-136.

    [29]王媛,周长威.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35(9):1111-1117.

    [30]梁留科,张运生,方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理论研究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81-86. (责编:张宏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6: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