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宏观经济分析研究
范文

    张茹

    [摘 要]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来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宏观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实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中国经济目前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我国政府正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以保证经济再平衡。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呈良好状态,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不断好转,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本文是从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状况、制约我国宏观经济表现的因素以及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的。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1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概述

    宏观经济是指总量经济活动,也就是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与微观经济相对。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抑或是国民经济总体以及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宏观经济有着自身特质,其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以及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1 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

    从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效果来看,通过持续对低效率产能的出清,有效地促进了上游产品价格的回升,增强了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一方面极大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债务通缩风险,降低了区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对于稳定经济和金融风险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经济新动能正在形成,制造业稳步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4%,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68%,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利润率高0.3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35个百分点,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盈利能力增强。2017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6%,虽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达到年均值水平。自2016年12月以来,PMI已连续13个月维持在荣枯线上方,显示制造业持续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45元,增长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3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3.1 财政政策积极有效

    第一,2017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充满太多的不确定性,财政政策在稳增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一方面,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促进了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同时,适度扩大了支出规模,包括增加教育、医疗和扶贫等方面的公共支出,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第二,财政政策有效地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推动解决供需结构性失衡,支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包括支持中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支持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等。

    3.2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

    货币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里有着很大的作用。国家善用货币政策,可以适当地减轻经济危机,国家可以通过银行利率的优惠,通过利率的减少,使有关企业和部门得到发展,增加员工的就业量。在货币的流通过程中,维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国家减少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控制,扩大信贷规模,使金融体系拥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够更好地支撑金融机构。存款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常用工具。借助降低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提升货币在市场流通中的供应量,刺激消费,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从此前的“灵活适度”变成“稳健中性”,2017年货币政策偏紧。

    4 制约我国宏观经济表现的因素

    4.1 从“工业化中期”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变化,导致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生更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最主要的战场以及研发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等。上述结构性变化交织在一起,就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

    4.2 “中国模式”向常态增长模式转型

    本世纪前10年是“中国模式”大放异彩的黄金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发展模式的潜力逐渐消耗殆尽。“中国模式”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如:随着发展差距的缩小,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行不通了;“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对基础设施投资产生制约;公民参与意识增强,推动政府职能转型等。

    4.3 人口红利消失,“未富先老”威胁凸显

    早在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就已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是在尚未实现工业化的条件下步入老龄化的。老年人口的持续快速增加、青年劳动力数量的持续下降,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如:社会储蓄率下降、投资减少;消费心理趋于保守、创新动力削弱;养老负担加重、财政可持续性下降等。

    5 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

    5.1 结构性产能过剩

    从 2015年工信部公布的信息看,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电子、建材等产业产能过剩,消解困难,库存未能得到有效去除。经过两年各方力量介入的结构调整,许多行业如电解铝、氮肥、钢材、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依然嚴重。与此同时,产能过剩并不是全方位的,而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服务、养老服务、特殊教育以及一些小众特色服务等行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需要。

    5.2 需求不足与过剩并存

    国内市场表现的需求疲软,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供给因循旧轨无法满足社会逐渐升级的需求。当前的产能格局并不是在市场需求激励下,个体理性决策的结果。所以,宏观经济表现出来的需求相对不足与过剩并存凸显的问题,实质是价格信号准确传递的问题。宏观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失衡显然不是偶然的结构性失衡,而具有一定的制度必然性。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看,其深层的原因存在于制度背景之中。

    6 总结

    面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相关措施进行准确的把握,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区分经济变量临时性波动和趋势性变化,强化通胀预期管理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利于相关企业和部门对宏观经济进行实时的了解,并对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掌控,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措施,实现企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扬,张平,张晓晶,等.当前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对策分析[J].财贸经济,2013(01).

    [2] 陈萍.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价值取向[J].企业导报,2014(03).

    [3] 胡秋红,赵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9).

    [4] 纪志宏.我国产能过剩风险及治理[J].新金融评论,2015(01).

    [5]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新阶段[J].宏观经济管理,2015(01).

    [6] 刘伟.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演变及特点[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