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立德树人路径探究
范文

    杨倩

    [摘 要]随着近年社会的网络化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主旋律。当代大学生在网絡化空间里,道德失范现象频繁发生,主要表现在不文明使用网络语言,沉迷网络社交,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等。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需要依托高校从思想上、顶层设计上、培养方案上、文化建设上、网络建设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查阅相关数据获知,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达到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提升至98.3%。随着网络服务的多样化与广泛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附于网络。与此同时,网络秩序的规范,网络道德的优良状态在网络构建中显得极为重要。在众多的网络用户中,当代大学生成了中坚力量。近年来,新闻中时有报道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不良的网络社会风气,社会各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声不断。因此,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以及对此高校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路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对于网络道德问题,国外一些研究人员用“7P”来归纳:Privacy(隐私),Pornography(色情),Pricing(价格),Policing(政策制定),Psychology(心理),Protection of Network(网络保护)。国内学者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归纳为四个问题:诚信意识淡薄、网络行为失范、人际关系疏远、道德意识淡薄。大学生在自主化、多元化、开放化的网络空间中,网络道德失范表现在多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网络语言暴力,法律意识淡薄。现如今,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交流和发展的空间,更有甚者,使其成为发泄和口无遮拦的网络语言暴力场所,相比传统语言暴力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攻击性,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精神面貌和状态。研究者表示,网络语言暴力成因有多方面,开放化和虚拟化的网络空间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肆意辱骂和攻击,具有相对的隐秘性,不受传统的监督和审查,从而免受大众谴责和惩罚的心理使得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减弱。语言是一把无形的利剑,长此以往,网络语言暴力日益泛滥,法律意识逐渐淡薄,新闻中频繁出现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伤害事件。

    第二,网络社交亲密,现实情感淡漠。千里姻缘一线牵,网络社交相牵连。网络社交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能够和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人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也能与生活圈子不同的人探讨人生。现在普遍现象显示,大学生越来越依靠网络社交,即使是面对面,众多大学生也是在网络中交流,获取信息,获取网络情感。然而,在网络快餐文化时代,网络社交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淡,无限性加大了人们心理和情感的距离。长此以往,陷入虚拟美好的网络交流,表现出脱离现实社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退而避之,人情淡漠。

    第三,沉迷网络游戏,现实生活迷茫。大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旺,自制力较弱。网络游戏大多以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为题材,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来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及对刺激的渴望,成本低与速度快的特点,让大学生在游戏中找到满足感与快感,使大学生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长久地沉迷网络游戏,会产生幻觉,注意力下降,反应变差,影响智力发展,影响学习、人际交往、身体健康,现实生活迷茫。严重者甚至出现抑郁、易激惹、情绪烦躁的心理问题,导致人格异化,道德人格扭曲。

    2 立德树人路径探索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层出不穷,除了网络因素外,最本质的原因是道德问题,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知发生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强,道德知行脱节。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从德育教育着手。“立德树人”作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接班人、新时代中国人的教育任务和目标,需要的正是以中国文化中厚重的德行养成、美德教化为历史根基,延承至面向未来的社会和全球挑战。这既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体面对未来世界的依靠。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思想意识上,弘扬核心主义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说道: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此,立德树人,就需要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此建构起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高校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与崇拜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另外,要强调高校的和谐与稳定,着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高校成为安定团结的主阵地。

    教育的重点在育人。德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是社会秩序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自古以来,立德树人是历来遵循的教育理念,不仅满足个人实现,也是满足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立德树人,对教师来说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为核心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引导大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认知、道德自控能力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道: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广大教育者以德性要求自己,才能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德性,才能使学生成为未来的可靠接班人。

    第一,从顶层设计上,德育融入课堂教育。课程是教育开展的核心阵地,是学校教育活动形式的直接体现。将立德树人融入到各科课堂教育中,实现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加大对学科知识的深入探索,挖掘出其中潜在的文化内涵和德育因素,从而将教书育人落实到实处。同时,大学德育课程要始终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特征,将社会价值取向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对现有的课程结构实施优化,从而使德育教育在各个学科内得到充分、有效的渗透,真正做到全程育人。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加大学科教育的推行力度,打破以往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使教育的本质得到有效的回归,真正做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育的统一,推动学生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的同步提升。由此可见,高校教育中,专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犹如左右臂,缺一不可。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育,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第二,从教育途径上,德育网络化,网络德育化。一是德育网络化。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源于网络,通过道德教育网络化解决问题。通过网络空间,凭借网络先进技术,综合运用心理学、传播学、行为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创建网络文化阵地,发布道德教育内容,新途径开辟教育模式,延伸现有的道德教育。二是网络道德的教育。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将“网络道德”作为核心词汇来理解和诠释,通过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发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非道德行为,来培养和提高主体的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

    总之,高校应加强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立德树人,大力弘扬核心主义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将德育融入课堂教育,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相互贯通,共同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借用网络方式,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实现德育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张元,刘林.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教育策略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7(05).

    [2] 王元科.推进民法在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中的意义与思路[J].法制与社会,2019(01).

    [3] 宋劲松,周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精神力量[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4] 黑平生.论高校教师政治修养[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8(12).

    [收稿日期]2019-01-0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