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少数民族地区多功能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范文

    张郁 杨洋美娜

    

    

    

    摘 要:近年来,多功能农业理论已成为指导乡村转型发展的新理论。本文以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从耦合分析视角对其2000—2016年来农业、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多功能农业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多功能农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S-9]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45

    乡村是具有农产品生产、生态涵养、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空间,因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不同,不同地域的主导优势功能存在较大差异[1,2]。伴随着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乡村地域生产、消费和生态等多元功能的需求不断变化,驱动着乡村转型并呈现出多元化态势[3]。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功能农业理论,从功能角度探討农业部门、乡村景观和乡村空间为社会提供多元物品和服务的多功能性,成为指导乡村地域发展的新范式和新理论[4]。当前,以多功能农业理论为基础,融合农业生产及休闲、生态服务等多重功能,围绕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复合价值进行多要素整合、多业态融合、多元化开发,已成为欧洲乡村的主流发展模式,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乡村重构的路径选择[5,6]。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从乡村地域多功能视角开展的相关研究日渐丰富,如探讨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内涵[7]、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8],揭示了乡村多功能演化的影响因素[9,10]。总的来看,基于多功能农业理论的乡村转型研究还有待深入,尤其是现有的乡村多功能研究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关注较少,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发展历史、自然条件与地理区位等原因,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贫困问题较为严重,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11]。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市所辖县)为例,通过对其农业生产及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分析与评价,探讨多功能农业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尽早脱贫、乡村振兴提供启示和借鉴。

    1 分析框架

    多功能农业理论指的是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商品),还提供环境功能(如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社会功能(如扩大就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文化功能(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12],新形势下,它为乡村地域由农业生产功能主导向农业生产功能与文化功能、社会功能融合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这一理论,本文以《大庆统计年鉴》(2001—2017)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基于弹性系数的耦合分析模型,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生产、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价,进而为其创新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路径提供建议。

    1.1 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的耦合模型

    参考马历等的研究成果[13],采用农业产劳弹性系数指标,即一定时期内农业经济变化率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的比值,揭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经济的耦合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LECi为农业产劳弹性系数;ECRi、LCRi分别为第i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率、农业劳动力变化率;Ei和Li分别表示第i年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力数量;E0和L0分别为基期的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力数量。根据农业产劳弹性系数ELECi的变化,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经济与农业劳动力的耦合类型分为增长型、粗放型、集约型、滞后型、衰落型和衰退型,不同类型的耦合关系特征见表1。

    2 结果分析

    2.1 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的耦合关系评价

    2016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总人口约24.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4.9万,约占总人口的20%;非农业人口6.5万,约占总人口的26.45%。2000—2016年间,乡村从业人员由8.6万增长到10.1万,农业劳动力由6.5万增长到7.4万(表3)。人口城镇化率和乡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态势,城镇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从农业生产结构来看,2016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00年的8.66亿元增加到63.66亿元,农林牧渔产值比重分别为35.27%、0.39%、58.64%和5.59%,丰富的天然草地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牧业已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但受草场退化、良种率低以及缺乏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抵御市场波动能力差等因素困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粗放的牧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型。

    由公式(1)计算得到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耦合类型见表4。2000—2008年,农业劳动力与农业总产值均呈增加态势,且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大于农业劳动力增长率,二者的耦合关系属于增长型,这一阶段农业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格局初步形成,各项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其中,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78.02%和71.32%,农业劳动力分别增长9.68%和12.30%。2008—2012年,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减少7.32%),农业总产值增长95.72%,二者的耦合关系由增长型发展为集约型。2012—2016年,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不大,但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弱,二者的耦合类型由集约型变为增长型,农业生产尤其是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空间很大,农业劳动力面临较大的转移压力。

    2.2 县域经济-旅游的耦合关系评价

    如图1所示,2000—2008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经济增长缓慢,第一产业占比最高(5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缓慢增加,第三产业比重逐渐降低;2008—2012年,随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加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经济快速增长(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并初步形成了以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食品加工工业体系,第二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占比达到59.6%),超过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第一、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2012—2016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先增加后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此外,自2000年以來,按照“生态名县,旅游大县”的发展目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依托民族风情、养生度假和生态休闲等旅游特色,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开发旅游新项目,并借助品牌媒体的影响力,拓宽营销渠道,搭建湿地文化节、冬季捕鱼节、雪地温泉节等特色平台,拉动住宿餐饮、商贸流通等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2年起,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接待游客数量趋于稳定,但旅游收入出现波动(图2)。

    运用公式(2)得到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经济-旅游的耦合类型见表5。在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2个时段,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经济增长分别达到210.1%和327.8%,旅游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65.9%和183.8%,县域经济增长的同时,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二者的耦合关系属于增长型。2008—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且旅游收入增幅大于县域经济增幅,经济发展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二者的耦合类型变为增长滞后型。2012—2016年,县域经济增长的同时,旅游收入出现负增长,二者的耦合类型转变为增长减缓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步入瓶颈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

    3 多功能农业视角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研究表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乡村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亟待提升,抵御自然灾害、防范市场波动的能力有待加强;以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尚未健全;作为民族集聚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旅游资源先天条件良好,但旅游特色开发不足、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缺乏产业融合创新路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口尚不清晰。基于此,本文借鉴发达国家乡村地域转型的多功能农业理论,围绕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多功能农业的发展目标,创建多要素整合、多产业融合、多元化开发的创新发展路径。

    3.1 在总体设计层面

    以产业培育为核心,打破传统三产界限,结合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多功能农业发展的优势资源(草场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遵循产业融合的发展规律,重塑乡村经济发展新动力。强化牧业的农业主导功能,大力发展牛羊、生猪和禽类养殖,推行良种繁育、舍饲育肥、前店后场的养殖模式,打造杜尔伯特牧业品牌,并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以牧业为基础,通过规划引领、地域分工、价值显化等多种手段,将牧业生产延伸至特色畜产品加工的食品加工业,并建立农牧业生产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的特色农业园、休闲观光牧场,打造“互联网+”产业集群,带动乡村休闲游憩和民族风情体验的旅游业发展,促进牧业-加工业-旅游业三产的横向融合。

    3.2 在实际操作层面

    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地域功能空间,培育一二三产业共同的技术基础,为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的融合提供功能空间和技术平台,构建“产业公地”[15],促进牧业-加工业-旅游业三产的纵向融合,既满足城乡居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也可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3.3 在突出民族特色方面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享有民族政策优惠,拥有相对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应发挥牧业生产、牧民生活和牧区生态“三生一体”的稀缺旅游资源[16],培育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特色旅游业,打造以蒙古族特色为主、多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休闲农业特色品牌,持续创新以少数民族民俗“农家乐”、休闲度假和乡村避暑养生为主的旅游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多功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秧分,黄修杰,王丽娟.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6):201-209.

    [2]安悦,周国华,贺艳华,毛克彪,谭雪兰.基于“三生”视角的乡村功能分区及调控——以长株潭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8(4):695-703.

    [3]Holmes J .Impulses towards a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in rural Australia: Gaps in the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6 (2):142-160.

    [4]Wilson G A.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 Transition Theory Perspective[M]. Trowbridge: Cromwell Press,2007.

    [5]房艳刚,刘继生.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J].地理学报,2015(2):257-270.

    [6]徐凯,房艳刚.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类型识别——以辽宁省78个区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9(3):482-495.

    [7]刘玉,刘彦随,郭丽英.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内涵及其政策启示[J].人文地理,2011(6):103-106.

    [8]李智,范琳芸,张小林.基于村域的乡村多功能类型划分及评价研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3):359-367.

    [9]李平星,陈雯,孙伟.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学报,2014(6):797-807.

    [10]李平星,陈诚,陈江龙.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5(7):845-851.

    [11]潘松刚,杨利春.少数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8(5):120-125.

    [12]乐波.欧盟“多功能农业”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34.

    [13]马历,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戈大专.中国县域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地理学报,2018(12):2364-2377.

    [14]何静,汪侠,刘丹丽,孙鑫,段志勇.国家级贫困县旅游发展与多维贫困的脱钩关系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9(5):191-209.

    [15]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16]许强.民族地区发展休闲观光牧场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36-38.

    (责任编辑 李媛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8: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