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大豆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范文

    樊秀芳

    作为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大豆也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种植的一项较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重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能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降低大豆种植的成本,能为种植大豆地区农业经济的增长带来有效动力。本文主要从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两方面入手,着重探究本地区大豆的种植情况。

    一、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1、种子处理

    种植人员在进行实际播种之前,需要对大豆种子进行晾晒和筛选,去除掉种子中那些杂粒、虫蛀粒、硬粒、病粒等之后,利用根瘤菌对种子进行混拌。种植人员可以将根瘤菌与少量清水搅匀,而后与种子进行混拌并放在通风处阴干,种植人员可以从上年大豆种植的植株中选择根瘤较多的植株进行风干,而后将其根菌摘下磨成粉使用。一般情况下,在经过拌种操作之后,大豆的产量会增加6%~12%。

    2、播种管理

    一般情况下大豆在进行播种过程中,其留苗的密度应该保持在每亩2~2.5万株,具体的密植情况还需要根据大豆种植的实际品种以及其特点进行灵活调整。若大豆植株本身分枝较多,属于晚熟品种,则应当分布的稍微稀疏;若大豆分枝较少,属于早熟品种,则可以分布的稍微密集一些;若土壤肥力较高,单棵植株生长较为旺盛,则应当分布的稍微稀疏,而土壤肥力较低,单棵植株生长的态势较为普通,则应当稍微密集一些;若播种较早,获得营养的时间较长,单棵植株的株体较大,则应当分布的稀疏一些,若相反则应当分布的密集一些。

    在进行大豆种植过程中,一般行距应当以1.2尺为准,若在高产种植区域,则应当使用大小垄的方式进行种植,以便于完成通风透光,其种植行距的具体数值,大垄为1.6尺,小垄为0.6尺。

    3、田间管理

    大豆在出苗之后,种植人员应当及时对其生长情况进行检查,对于病株和生长态势较差的植株应当及时去除,及时补充新植株,保证植株齐全。在间苗之后种植人员应当立刻进行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主要以大豆植株根系生长情况为基础,利用由浅入深再浅的方式完成除草,若田间肥力不足,种植人员应当及时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进行追肥。为保证植株生长态势较好,应当在幼苗期对其进行追肥,可以利用硝酸铵或过磷酸钙促进大豆植株分枝的形成,同时也能为其花芽分化带来有效影响作用。利用这些肥料还能促进根瘤菌的发育,为其根部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基础。若有大豆植株单单只是生长旺盛而不能丰产,则应当对其进行压苗促根,以此为基础增加大豆产量。

    二、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有霜霉病、大豆蚜虫等,种植人员需要利用科学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完成大豆病虫害防治,才能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笔者将从病害防治以及虫害防治两个方面举例进行探究,说明大豆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方式。

    1、大豆病害防治

    笔者以大豆霜霉病为例探究大豆病害防治的相关技术。大豆霜霉病主要对植株的叶片、籽粒和幼苗产生危害,当大豆的第1片真叶展开之后,叶脉两侧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褪绿状斑块,而成株叶片表面则会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黄绿色斑点,这些斑点边缘不够清晰,随着生长会逐渐变成褐色,叶子的背面也会出现灰白色的霉层。霜霉病的病粒主要是黏在这些霉层里,病菌会在种子和病叶上越冬,等来年大豆种植,在天气回暖之后将会成为大豆发生霜霉病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大豆霜霉病的发病时间为6月,7~8月是发病的高峰期,若种植地区常出现连阴雨,其发病情况将会比较严重。

    一般情况下,在对大豆病害进行防治过程中,主要会选择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两种防治方式。以大豆霜霉病为例,在对其进行农业防治时,种植人员需要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精心挑选种子并淘汰其中的病粒,在种植之前需要提前对种子进行处理以便于清除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从根本上减少大豆感染霜霉病的几率,种植人员还需要在种植区域进行2~3年的轮作,以便于清除土壤中残留的病菌,最大程度保证大豆的高质高产。而用药剂防治时,主要方式是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使用40%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的重量以0.5%的配比对其进行拌种。一旦种植区域出现大面积发病,可以使用300倍乙磷铝溶液或800倍甲霜灵溶液进行喷洒,每亩地大概使用药液40kg,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清除病菌减少对于大豆种植的危害。

    2、大豆虫害防治

    笔者以大豆蚜虫为例探究大豆虫害的防治。大豆蚜虫还可以称为腻虫、蜜虫。一般情况下,会集中在大豆的生长点,例如幼嫩叶、顶叶等背面,吸食叶片中的汁液,导致叶片出现卷曲,整个植株矮化,不但会影响大豆的产量与质量,还有可能会传播病菌,导致大豆出现减产或品质下降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在6月中下旬开始,大豆蚜虫会逐渐出现在大豆田内,当周围气候处于高温干旱状态时,对于大豆的危害较为严重。大豆蚜虫本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每个雌性大豆蚜虫可以繁殖50~60个幼虫,而若条件合适,刚刚繁殖出的幼虫经过4~5天之后便可以继续繁殖,每年在大豆上繁殖的蚜虫最少约有15代。蚜虫全年迁飞中一共有4次高峰,第1次时间是在大豆苗期,第2次时间多半为当年的6月上旬,第3次时间多半为当年的6月中旬,第4次则是在9月上旬。因此,一般在对大豆蚜虫进行防治过程中,多会选择7月上旬的时间。在对大豆蚜虫进行防治时,多半以药剂防治为主,种植人员需要使用800倍的40%乐果乳油或1000倍的40%氧化乐果乳油对其进行防治,以便于从根本上降低大豆蚜虫对大豆质量与产量的影响。除此之外,种植人员还可以积极在大豆种植园内培养七星瓢虫等益虫,利用天敌之间的捕食减少大豆蚜虫对于大豆质量与产量的危害。

    (作者单位:236600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縣双浮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