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作展望 |
范文 | 罗锦程 陈辰 随着各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陆续出台,我国垃圾分类与综合治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其中还涌现了一批垃圾分类“明星社区”。然而,“形式化”“盆景化”“雷声大、雨点小”“脱实向虚”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部分社区的条例落地进度依然相对滞后,垃圾分类仍停留在简单的“四类桶上阵”阶段,尤其是在街乡一级,尚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标准和制度体系。此外,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针对商家和厂家的监督方式和力度依然有限,限塑令、限过度包装的执行效果有待提高。 1 以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为引领,做实做细生活垃圾综合治理顶层设计 未来,应充分协调好经济增长、消费主义、废物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鼓励公众在思想认识上突破“买了扔、扔了买”的消费主义桎梏,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面向社会遴选一批业务精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员,号召更多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努力将生活垃圾分类的旁观者、反对者逐渐引导转化为参与者、监督者、创新者。充分发挥生活垃圾分类样板街道、社区、乡镇的引领作用,推广其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取得的成熟的做法与经验,可通过定期召开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各街道(乡镇)之间在生活垃圾分类领域的交流互鉴与比学赶超,共同营造绿色环保美丽家园。 2 多措并举,促进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行业高质量发展 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凝聚海内外环保领域人才的智慧力量,注重培养专注生活垃圾现代化管理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组建生活垃圾综合治理高端人才智库,稳定并优化生活垃圾全流程管理的“教育链”“人才链”“价值链”“创新链”。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循环化利用的市场化进程,可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激发多元投资,培育一批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生活垃圾处理龙头企业。依托资源再生领域产业行业协会,共同探索构建生活垃圾处理绩效评价体系。可借助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促进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可再生利用、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工作,以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結合的方式实现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有序转运、物尽其用、无害处置”。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强化督查考核,形成监管合力,杜绝生活垃圾处理企业出现盲目布点、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情况。以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处置为突破口,通过“引资、引技、引才”等手段赋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3 以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切入点,促进生活垃圾处理跨产业合作 坚持政府导向、市场驱动的原则,打造生活垃圾处理跨产业集群。创新驱动,推进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能动性,培育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在进行充分的科学规划与评估论证后,探索生活垃圾的水泥窑协同处理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的操作规章、行业标准与应用技术。建议相关部门给予生活垃圾处理跨产业合作项目组合式政策红利支持,激发有关工业设施在生活垃圾综合处置方面的潜力。树立全局思维,努力突破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产能合作壁垒,开展相关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实现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促进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盘活现有资源,打造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配套能力强的生活垃圾综合创新处置产业集群,做到“同题共答、同频共振”,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