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手法探析 |
范文 |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改进我国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的若干手法,力求实现与幼儿行为一致的幼儿园建筑。 关键词:幼儿行为;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手法 1 引言 幼儿园是个“小”建筑,然而它却是一项重要的、大量性的公共建筑,它所承载的内容是幼儿教育,当前幼儿园设计面临的诸多问题,幼儿园空间设计如何与幼儿行为发展相适宜,如何对幼儿园建筑设计的传统的功能、空间进行更新等,对于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的研究,旨在对传统幼儿园建筑的设计尝试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中外幼儿园建筑对比分析 2.1 中外幼儿园建筑相同点 保育功能。中外幼儿园都具有保育功能,提供幼儿食宿活动的场所,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日照与色彩的运用。都有满足日照的设计要求与探索,在色彩运用上都有许多尝试;直观的造型设计。都把幼儿的形象思维,直观模拟特点应用到建筑设计中,重视丰富的造型、形象的构成和图式效果;人体功效学设计。对于人体功效学在建筑环境中的体现都给予很高的重视,成为设计尺寸、模数的来源。 2.2 中外幼儿园建筑不同点 幼儿园空间功能内容不同。西方幼儿园空间功能比我国丰富,比我国多了多功能游戏室、表演空间、共享空间、特种活动室等。 空间性质与分割方式不同。西方幼儿园空间与我国的相比更具有开敞性、多功能性、灵活流通性。活动室之间既分又合,趣味性强。 重点空间不同。我国幼儿园重点空间为幼儿活动室空间,而西方则倾向于多功能自由选择游戏室空间及共享空间、交往观察空间等。 空间自主性不同。我国幼儿园空间自主性不够,而国外建筑物结构固定而内容可变,室外有沙场、建构物,孩子们和家长参与,自由营建他们的乐园。 室内外关系处理不同。我国幼儿园室内外关系划分明确,方式比较单一。而国外幼儿园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联系更为密切,充分表达了幼儿园空间的一致性、连贯性。 3 空间设计中应注意的要点 3.1 突破单调孤立的班组空间 我国幼儿园建筑一般都采用固定的儿童活动单元模式,而国外的幼儿园采用定型单元的极少,大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许多国外开放型的幼儿园平面布置常采用围绕多功能厅来组织空间,突破孤立封闭的班组空间,改变传统的单纯交通的走廊联系各个部分的手法,原来的通行空间转化为儿童游戏、社交、互教的综合性空间。这样既扩大了儿童的活动范围,而且还增加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之间共同交往的场所,形成充满生机的儿童天地。 国外幼儿园的活动空间一般都比较大,若干幼儿班组生活在一个大活动空间里,每个班组有自己的专用活动室,但游戏室和卫生间则多个班组合用。活动室与卧室也不严格分开,空间使用灵活,适应性强,室内地面大都是木地板或铺地毯,既安全、自由,又减少噪音,利用了室内空间,同时,也影响到建筑的空间组合方面。 3.2 交往空间的设计 我国现存和新建的大量幼儿园建筑方式上,就是严格按年龄分班活动,各有各的单元,各据各的场地,各司其教,互不往来。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早己证明,儿童只有同不同年龄的儿童及成人在一起生活和游戏,才能健康地成长。在建筑方式上,应将幼儿园与其它不同性质的建筑联合建在一起,有的和中小学,有的和住宅,有的和其它的公共建筑联建,使儿童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可以比他们大的儿童和成人交往。在交往中,使儿童开阔眼界,促进儿童知识、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在建筑空间组合上也突破了分隔、封闭的格局,强调既分又合,灵活多变,并十分重视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的创造。 3.3 室内空间改进手法 3.3.1 活动室的改进 幼儿园建筑中现有活动单元卧室的利用率低,幼儿午睡时间只有两个多小时,这样将卧室设置成大面积,显得有些浪费。可将卧室外与活动室设计成连通的大间,以幼儿活动中必备的教具橱,玩具柜等作灵活隔断,或采用折叠床、地毯等来解决午睡的问题,又能节约空间。 许多幼儿园单元空间设计成两层空间,可功分为有夹层的空间。这种立体空间可以动静分区,一层为活动和游戏,二层就成为卧室;一层为绘画和制作,夹层便可成为阅览角。这样的空间视线流通,幼儿可以“人看人”,活泼了空间气氛;而且空间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功能布置也可丰富,幼儿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在空间上,也应将活动室用家具或隔墙分隔成不同的区域,使孩子们分开进行各自的活动而不受干扰,使儿童既能根据兴趣爱好去选择活动项目,又不会相互影响。通常的活动室空间都是比较规则的方形、矩形,实际上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曲线、弧线、三角形、六角形等都能成为活动室空间的构成母题,而且便于安排不同的活动区域。幼儿园活动室内应设置贮存空间,足够的贮存空间可以使幼儿园活动室保持整齐有序。 3.3.2 儿童社会化与交往空间 通常,幼儿在初入园时都具有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通过集体生活的磨炼,幼儿逐步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产生了友爱和加入集体的要求,并逐步建立起同他人一致的目标和遵守共同生活的一些准则,初步完成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过渡。 在国外,交往环境的设计出现了一些新形式。日本出现了一种多族式的活动单元,若干幼儿班生活在一个大活动单元里,每个班有自己的专用活动室,但多个班共用一个游戏室和卫生间,利用合组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集体精神。美国出现了一种称之为开放型幼儿园的新型平面布局,利用活动间突破孤立、封闭的班级空间,围绕多功能厅组织空间成为其重要的设计手法,使原来通行的空间转化为孩子们游戏、社交、互教的综合性空间。 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过分开放的平面布局是不现实的,考察国内外的经验,设计上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局部加宽的走廊。局部扩大走廊,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内聚力的室内公共空间,有利于儿童社交和雨天活动。走廊作为交通空间,宽度一般为1.5m-1.8m,如果在走廊两面活动单元交接处适当加宽,使之形成一凹空间,就为不同班级的儿童提供了交往的机会。 局部开放空间。在两个班单元之间采用灵活隔断,实行小范围的开放空间,能扩大幼儿的接触范围。管理上也很方便。或取消班游戏场地的明显界限,实行两班的联合活动,建立合班游戏场。 互相沟通的游戏场。利用走廊将几个分班活动场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互相沟通的游戏场,既保持了班活动场的秘密性,又为不同班级不同年龄儿童自由接触创造了条件。 专门的室内空间。设计一个专门的大房间供全园儿童自由接触,是一个最为直接的办法,但它更需要精心的布置。实践表明,异龄儿童的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从旁观到参与,直至被大龄儿童接纳。因此,在室内布置一些小型的家具、玩具,能大大提高空间的质量。 结语: 21世纪进行的幼儿教育改革追求一种开放性和非确定性。现有幼儿园建筑普遍存在着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与幼儿行为发展需求脱节,无法适应幼儿素质教育理论的开放性和非确定性的新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转变自身设计理念,打破既定、线性、固化、同质性,使建筑空间布局成为“建构的工具”,探求同幼儿素质培养相适宜的幼儿行为与建筑空间互动的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理念及手法,以满足幼儿的素质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郭晓君,孟文利.幼儿园建筑交往空间构成及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4. 作者简介:周轶蓉(1977-),女,本科,工程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