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问号和大括号“活”起来 |
范文 | 马晓丽 【摘 要】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用减法解决问题”时,掌握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由于情境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出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聚焦这两个新的符号,通过“说”符号、“添”符号、“比”符号等手段,帮助学生准确提取信息,切实理解题意,有效掌握方法。 【关键词】用减法解决问题;大括号;问号 【背景】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设计了简单的情境(见图1),使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教材安排了用减法解决问题(见图2),引导学生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多年来,我们发现用减法解决问题这内容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常常在这个单元学完之后,学生面对类似图2这样的情境,错误率还是很高。本学期,我们数学组在完成了减法解决问题的新授课后,对本年段496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小调查,调查内容和结果统计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看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情境图与之前单元的学习内容基本相似,只是在信息量上增加了大括号和问号这两种符号,但相比之下,学生的错误率却非常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是对减法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带着疑惑,我们数学组全体成员对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通过访谈发现,的确有约8.8%的学生因为对减法意义的不理解导致列式错误,具体表现为他们只是找到了图中的两个数据,然后把两个数据减一减,如6-3=3、5-3=2(审题不仔细)。 但是,有11.1%的学生认为,因为篮子里有6个青椒,篮子外面有3个青椒,一共有9个青椒,所以算式是6+3=9。 还有31.3%的学生认为,一共有9个青椒,左边有6个青椒,右边有3个青椒,所以算式是9-6=3。 【思考】 看来,学生出现那么多的错误,并不是不理解减法的意义,而是因为对题目要表达的意思(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很明白造成的。如列式6+3=9的学生,是因为不知道这样的图到底该怎么解读,他按照自己的审题习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解读信息,因此当看到“篮子里有6个青椒,外面有3个青椒”时,就马上想到了6+3=9。而列式9-6=3的学生,则应该是只记得教师讲过这种告诉总数的图是要用减法计算的,但是搞不清该用总数减谁,现在数出来左边有6个青椒,所以列出了9-6=3(此处也有从左往右思维定势的体现)。 对比用作调查的两幅图,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大括号”和“问号”的增加。当情境增加了这两个新的符号后,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两个符号的含义,并没有学会从中正确提取数学信息和问题,而是继续沿着自己的惯性思路进行观察和分析,由此导致各种各样错误的出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觉得在教学用减法解决问题时,要更加突出“大括号”和“问号”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形、意两方面真正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实践】 第一环节:放大“大括号”和“问号”的教学 师:(出示图3)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第一幅图是原来有5只青蛙,跳走了1只青蛙,还剩4只青蛙;第二幅图是原来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青蛙,还剩5只青蛙。 生:第二幅图还多了一个大括号和一个问号。 生:我补充一下,大括号下面还标了“7只”。 师:其实大括号会说话的。看看它的形状(用手势形象地比画),你知道它想说什么吗? 生(学着比画):它想告诉我们“一共有7只青蛙”。 師:是呀,大括号和下面的数字“7”在提示我们信息呢。那你知道是谁在悄悄提示我们问题吗?它想问的是什么? 生:是问号在提示我们问题,它想问的是“还剩几只青蛙”。 师:看来,有了大括号和问号,我们在收集信息和问题时就多了两位会说话的好朋友。那你觉得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它们都是用减法,从总数里面减去跳走的青蛙,就可以算出荷叶上还剩几只青蛙。 师:如果在第一幅图上也要标上大括号和问号,你觉得应该怎么标? 生:我觉得大括号应该标在图的下面。 生:还要在大括号下面写上“5只”。 师:为什么大括号下面要写上“5只”呢? 生:因为这个大括号表示一共有5只青蛙。 师:说得真好,看来大家真的理解了大括号!那么,问号应该标在哪里呢? 生:应该标在荷叶的上面。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跳走了一只青蛙,我们就要问“还剩几只青蛙”。 …… 第二环节:用题组对比打破解题惯性思路 练习环节,教师安排题组对比(见表中题目),请学生列式解答。 题组一,学生有两个图都列式9-6=3的,也有左边图列式9-6=3,右边图列式9-3=6的。当然,更多的学生经过对比思考后,两个图都列正确。教师呈现学生的算式,引导学生展现思路,进行讨论交流。题组二,同样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如加减法不分……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实践的效果,已从课后练习的情况以及后续的单元检测中得到了初步证实。反思取得效果的原因,笔者觉得,聚焦两个新的符号,以有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让两个符号“活”起来,或许是关键所在。 (一)“说”符号,使学生感知充分 对比小调查中的两个例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问题的关键是两个新符号的增加。我们认为,这两个符号的出现,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改变原有思维模式,顺应新的学习要求。因此,对此的处理,若不予以重视,就不利于学生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学生理解新符号的含义。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让符号“说话”的环节,让它从一个“新信息”变成了一种“启发语”,支撑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果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当然,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引导、肢体动作也非常重要),学生聚焦每个符号的形和意,充分体会着符号所传达的信息,理解着题目的要求,思考着列式的方法。因此,这样的“说”,无形之中,使符号由解题的“阻力”变成了解题的“助力”,学生也由此感知充分,表象清晰。 (二)“添”符号,使学生理解到位 在上述“说”的基础上,我们还加入了一个“添”符号(包括添加数宝宝)的挑战要求。这样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会不会在理解之后逆向地运用。因为这个逆向运用的过程,既是学生再一次体会同类题本质特征的过程,更是学生真正理解两个符号的含义并把自己内在想法外显的过程。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们还设计了一些“看算式加符号”(大括号和问号)的小练习,再次通过变化算式,引导学生添加相应的符号或调整符号的位置。在这种算式与图意的反复刺激中,学生对情境及符号的整体感知更加充分,对符号的理解及运用更加到位。 (三)“比”符号,使学生印象深刻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设计题组对比,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括号和问号的重要性,提升审题能力,打破惯性思路,真正掌握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如题组一,相同的情境图,因问号位置的不同,所列算式就不一样。这样的对比,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用减法解决问题(看图列式)的本领,更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正确列式的关键,在于明确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题组二,也是相同的情境,但又是因为问号所处位置的不同,列出的算式一道是减法7-3=4,一道是加法4+3=7。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更加清晰了加减法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打破了看见大括号和问号就用减法的惯性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再次增强了对审题重要性的深刻印象。 (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143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