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整体的思想 运动的眼光 联系的观点 |
范文 | 胡早娣 张英英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面积”的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前3个例题就是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例1是通过观察、摸等形式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作物体的面积”。例2有3个学习任务:一是通过两个长方形大小的比较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封闭图形的面积”;二是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除了观察法、重叠法以外,还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三是感悟到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例3是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材把例1、例2、例3安排了2课时(即例1、例2一课时,例3一课时),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可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同时也发现都是从静态几何的视角进行教学的。因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例1、例2、例3安排一节新授课和一节练习课,新授课从动态几何的视角进行了尝试。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能较正确地进行估测。 2.通过“线动成面”初步感知线与面、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观察、重叠、测量等比较面积的方法;通过操作、猜想、想象等活动,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合作分享的快乐,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实录】 一、理解面积的含义 (一)复习引入:度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2条长短不同的线段。 师: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同? 生:长短不同。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条线段有多长? 生:用尺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用尺量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学生测量完成后反馈) 生:第1条长5厘米,第2条长3厘米。 师:“厘米”是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厘米”是长度单位,1厘米大约这么长。(学生用手比画) 教师板书“长度单位、厘米”,并画上1厘米的线段。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除了“厘米”,还有哪些? 生:分米和米。 师:你能比画一下1分米和1米有多长吗? 教师根据学生比画板书“分米、米”,并画上1分米和1米的线段。 【思考】在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把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混淆,而且长度和面积是彼此有联系的。因此,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不能把面积和面积单位孤立起来教学,应该和长度单位进行连接。同时也为教学“线动成面”、长度单位平移变为面积单位埋下伏笔。 (二)线动成面: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5厘米和3厘米的线段。 师:现在老师把这两条线段进行平移,想象一下会得到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动态演示:5厘米的线段向下平移2厘米,3厘米的线段向下平移1厘米,得到下面两个长方形,验证学生的想法。 [①] 師:同学们的想象力真厉害!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称左边的长方形为①号长方形,右边的长方形为②号长方形。 师:比较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 生:①号长方形大,②号长方形小。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一看就知道了。 师:噢!这两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你能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吗?(学生操作:涂颜色) 师:谁能说说自己涂色长方形的大小? 生:黄色长方形大,红色长方形小。 生: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小。 师:这名学生非常棒,能用“面积”来表达长方形的大小。是的,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板书)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 师:你们能像这样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生:三角形的大小叫作三角形的面积……(同时电脑演示把图形填色) 【思考】初步感知“线动成面”的现象,同时通过想象“线段向下平移会变成什么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涂色和电脑演示把图形填色,充分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三)由形想物: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线动成面”的两个长方形。 师:你能想象一下,这两个长方形可能是什么物体的表面? 生:面积大的是教室的地面,面积小的是黑板的面。 生:面积大的是课桌的表面,面积小的是数学书的封面。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桌的表面和数学书的封面。(学生操作) 师:通过摸课桌的表面和数学书的封面,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生:课桌的表面大,数学书的封面小。 生:课桌面的面积大,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小。 师:这名学生非常棒,也能用“面积”来表达课桌面、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的,课桌面的大小叫作课桌面的面积(板书),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作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你们能像这样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生:橡皮表面的大小叫橡皮的面积。(要求学生边摸边说) 生:铅笔盒这个面的大小叫作铅笔盒这个面的面积。 【思考】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向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与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因此“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的实际物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也是为了从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过渡到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摸一摸”是感知物体表面面积不可或缺的体验。 二、比较长方形面积大小 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线动成面”的长方形,把第2个图形的长继续“线动成面”,让宽变长。 (一)重叠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通过”观察”能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生:不能。 师:那你们有其他的办法来进行比较吗? 生:把两个长方形叠起来。 师:重叠是一个好办法。这两个长方形在你们桌上的①号信封里,重叠一下,比比谁的面积大? 生:重叠的方法也比较不出来。 师:那怎么办呢? (二)图形测量法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看看这些学具能不能帮到你们,请同学们拿出②号信封。(学生操作后反馈) 师:哪组学生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比较结果。 组1:我们组是用圆来摆的,①号长方形每行摆5个,摆了2行,5×2=10(个),2号长方形每行摆3个,摆了3行,3×3=9(个),所以是①号长方形的面积大。 组2:我们组是用三角形来摆的,①号长方形每行摆9个,摆了2行,9×2=18(个),2号长方形每行摆5个,摆了3行,5×3=15(个),所以是①号长方形的面积大。 组3:我们组是用正方形来摆的,①号长方形每行摆5个,摆了2行,5×2=10(个),2号长方形每行摆3个,摆了3行,3×3=9(个),所以是①号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生:用图形摆的方法也可以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是啊,要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除了用“观察”“重叠”等方法以后,还可以用同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探究。 师:比一比,用哪种图形测量最合适?为什么? 生:正方形,因为它可以铺满。 【思考】体会比较封闭图形面积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渗透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比较合适;通过“摆—数—算”图形的个数,渗透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做到前有铺垫,后有呼应。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猜想:面积单位的图形 指着板书上的长度单位。 师: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那么测量面积就要用…… 生:面积单位。 师:长度单位都是什么图形? 生:线段。 师:请学生们猜想一下,面积单位是怎样的图形? 生:正方形。 师:恭喜你猜对了。 (二)平移:长度单位变面积单位 师:面积单位是正方形,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是一些怎样的正方形呢? 生: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师适时板书) 師:“平方”是什么意思? 生:方方正正的平面图形,就是正方形。 师:那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什么意思?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电脑动态演示:1厘米——1平方厘米,1分米——1平方分米)1米纸上画不下,怎么把1米平移成1平方米呢? 师:(出示卷帘)哪名学生来操作一下,从1米变1平方米?(生操作) 【思考】从长度单位联想到面积单位,从长度单位平移成面积单位,关注了知识的形成和联系,学生在运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动中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平方”是第一次出现,对“平方”进行解释,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三)说—想—找—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 师:从2号信封里拿出1平方分米。(师把1平方分米粘在黑板上)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一下它? 生: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1平方分米的面积是多大。 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1平方分米的。 生:手掌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插座表面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分米。 师:估测课桌面有多少平方分米? 生:60平方分米。 生:20平方分米。 师:谁估测得比较正确,你有办法验证一下吗? 与同桌合作操作,反馈时教师投影展示学生摆的过程。 师:谁看明白了,他们小组是怎么测量的吗? 生:一行摆6个,摆了4行,6×4=24,课桌面大约是24平方分米。 师:摆和算结合,这是一个好办法。 师:你们再估一估,如果把全班35个同学的1平方分米拼在一起,会有多大? 生:100平方分米。 生:35平方分米。 师:谁说得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在整合学生的意见后,把一组学生的1平方分米粘到黑板上,然后推测出全班学生拼成图形的面积) 师:全班学生拼成的这个图形的面积是…… 生:35平方分米。 2.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1平方分米去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 生:老师,用平方分米测量橡皮表面太大了。 师:那用哪个面积单位合适呢? 生:平方厘米。 师: 从2号信封里拿出1平方厘米,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1平方厘米吗? 生: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1平方厘米是多大。 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1平方厘米。 生:大拇指的指甲盖大约是1平方厘米…… 师:估测橡皮的表面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8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 生:我是这样估的,一行大约可以摆4个1平方厘米,可以摆2行。 师:想象一下,每行摆几个,可以摆几行。这是一个好办法。 3.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 师:如果用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度量教室地面面积,你会选用哪个? 生:选平方分米。 生: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都太小了,我选平方米。 師:你能向大家介绍1平方米吗? 生: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1平方米是多大。 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1平方米。 生:门这个面的一半是1平方米。 生:黑板的一半是1平方米。 师:估测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50平方米。 生:教室的长是8米,说明一行可以摆8个1平方米;宽是6米,说明可以摆6行,8×6=48平方米。 师:把长度联想到面积,太厉害了,把掌声送给他。 【思考】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学习都分为四步:第1步,用语言介绍面积单位;第2步,闭上眼睛想想面积单位有多大;第3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近似于面积单位的参照物;第4步,估测物体的面积。这四步将表达、想象、观察、验证、操作、推理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四、学习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生:长度单位平移可以变成面积单位。 生:估测面积,可以想象“一行可以摆几个?可以摆几行”,再用乘法算出来。 【思考】新课程的几何教学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核心。“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是几何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尝试体现“线动成面”的思想方法, 并通过运动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建立联系,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绿城育华亲亲学校 3111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