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 |
范文 | 林益平 【摘 要】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可以从设计“生活”走向审美判断、从设计 “构思”走向创意实践、从设计“材质”走向图像识读、从设计“方法”走向美术表现、从设计“内涵”走向文化理解等方面来展开。力求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积蓄成长的力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 设计教学 设计·应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的品格、素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近几年,笔者在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作了尝试,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从设计“生活”走向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鉴别、评价、判断与表达。“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让学生树立“设计源于生活、设计点亮生活”的理念,设计要关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 (一)突出实用性,培养审美判断素养 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以实用为美”的设计标准是我们在“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时所要把握的方向。在教学浙美版第六册的《台灯造型设计》一课时,笔者就非常关注台灯的实用性。课前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台灯,找找自家台灯的优缺点。课堂上,笔者设计了夸夸台灯和为台灯把把脉环节。学生纷纷发表观点,有的说台灯放在桌上离桌面比较近,做作业时很亮,可以保护眼睛;有的说台灯放在床头开关比较方便;有的说我家的台灯挺漂亮的,放在房间里房间也变美了;有的说我家的台灯有个缺点就是灯柱不能动,想给它调节一下高度不行……从学生的观察中发现,学生非常关注台灯的实用功能,他们将物品紧密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从古到今台灯的发展,也让学生明白台灯种类繁多,但它们的功能是一致的,失去了为人类带来光明、使用方便的功能,台灯也就没有意义了。 (二)关注艺术性,提升审美判断素养 把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现代设计作品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既要关注实用性又要体现艺术性。让学生从小学会欣赏与判断,实用性与艺术性是设计的两大要素。 如《台灯造型设计》一课,笔者在解决了实用性设计这个要点后,展示了几种不同造型样式的台灯照片,有造型别致的,有简约而富有现代感的,有华丽而隆重的,也有最传统的、生活中常见的台灯。然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选择一盏台灯。结果没有一位学生选择最传统的台灯,而其他台灯都有学生选,一问才知学生认为那盏台灯生活中太多了,已经审美疲劳了,觉得不漂亮。这个选择让学生了解,作为设计师我们要设计人們喜欢的、美的台灯,没有美感的台灯是不受欢迎的。学生明白了道理,并与教师一起寻找让台灯富有艺术性的方法。这一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知晓,我们设计的台灯不仅要散发光芒,更要成为房间里的一道风景线。 二、从设计 “构思”走向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指创新意识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构思也叫创意,是一件好的美术设计作品产生的先决因素,是孕育作品所进行的思维活动。综观国内外美术设计作品,能给人们带来有益启示的作品,都是着力追求一种非同一般的构思和美的意境。因此,在“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树立构思的意识,并且要学会构思。这是培养创新素养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树立构思意识,培养创意实践素养 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必然是经过设计师精心的构思才会产生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缺少构思的意识,一般拿到主题就急于制作,边做边想、边想边做,比较盲目。所以,笔者在“设计·应用”教学时特别强调构思意识的建立,让学生明白构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作品更精彩。例如在教学浙美版第七册《瓶子新生代》一课时,让学生了解瓶子的特点、瓶子的“仿生”设计方法后,笔者不是让学生直接来制作,而是让学生用几分钟来构思一下,自己最想要表现的瓶子是怎样的,仿生哪种自然物,用什么材料来表现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构思,通过交流,启发、改进构思,然后再来创作。在教学中,逐渐让学生树立构思的意识,养成构思的习惯,让设计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让设计的作品呈现一个思维的过程。同时,学生也能从小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习惯和全局观念。 (二)鼓励创新精神,提升创新实践素养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设计的生命就是创新。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感受设计的与众不同、设计的魅力所在,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让每个学生成为设计美好生活的人。例如浙美版第二册《漂亮的拉花》一课。拉花是美丽的节日装饰品,学生都非常喜欢。在教学中笔者在“新”字上做文章。结合拉花特点,让学生在拉花的长度和美化上求“新”。造型新主要通过夸张、变形;装饰新关注颜色搭配等。这一系列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作品的欣赏、教师的点拨、课件的辅助等,让学生理解、明白设计的方法。通过这一主要环节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拉花的设计师。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呈现了各种各样的拉花,非常有创意。 三、从设计“材质”走向图像识读 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多种形形色色的材料进行操作实践。从中让学生学会选材,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丰富材质,培养图像识读素养 在设计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对每一课的内容都要在材质上有一个规划,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材料,为美术学习所用。培养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培养图像识读素养。 如新学期的第一堂美术课,笔者一般不上新课,而是引导学生了解新教材。在这一课中,让学生特别关注“设计·应用”领域内容。这个领域的学习需要课前准备材料,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学期初就开始收集相关材料。如浙美版第七册“设计·应用”领域内容有《台灯设计》《材料妙用》《瓶子新生代》,让学生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来说说我们需要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台灯设计》可以准备纸杯、易拉罐、彩纸、铅丝、塑料管等;《材料妙用》准备好一些废弃物品等;《瓶子新生代》收集好瓶子、准备好彩纸等。由于学生目标明确,平时遇到相关材料就会及时收集,到教学有关内容时就可以有非常丰富的材料,让设计有的放矢,避免成为“无米之炊的巧妇”。同时,在收集材料过程中学会观察物品、处理材料,从而也培养了图像识读的素养。 (二)巧用材质,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设计·应用”领域可挖掘的材质非常丰富,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也是层出不穷。在设计时,合理地选择材质、巧用材质就成了一门学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巧用材质,让丰富的材质发挥最佳的效能,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 如浙美版第五册《绿化家园》一课教学中,先让学生课前去观察自己生活的小区。第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构思。在材质的选择上学生想了许多办法:房子,用纸盒塑造;树:用纸来塑造(卡纸、皱纸等);汽车,用盒子来完成,也可以利用家中的玩具汽车;而小区中的人,可以把杂志、宣传纸上的人物图片剪下来作为小区中的居民……第二课时,就让学生设计好方案,然后精选材料进行绿色家园的创建。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学生们已经在关注材料的妙用了。 四、从设计“方法”走向美术表现 美术表现是运用一定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图像。在实践中,笔者觉得应该关注学生的设计起点,用科学的方法增进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从而带领学生真正从设计方法走向美术表现。 (一)重视设计的原创性,培养美术表现素养 这里的原创性指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学生的原创,对于一堂“设计·应用”领域的课而言是基础,是新授的基点。所有的新课内容都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来展开。我们的新授课应该是对学生原创的完善、提升。 如浙美版第十册《椅子设计》一课教学中,笔者特别关注学生的原创性。在教学引入部分,笔者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画一个图形,可以是几何形、仿生形、抽象形等。由教师从学生所画的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将其添加几笔变成一把椅子,接着让学生也用同样的方法,将自己的图形变成一把椅子。这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美术知识在本堂课中的展示。通过学生的作品,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基础是怎样的,本课学习的起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开展椅子的设计教学和创作。笔者觉得这一原创展示是有必要的,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椅子的理解和学习本課的兴趣。 (二)关注设计的审美性,提升美术表现素养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感是它的主旋律。作为美术教学永远不能背离这一主旋律。如果设计的作品让人感觉不到美感,那一定不能轻言“成功”。在我们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教师的美术素养是基础,教师应该用自身的素养来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设计教学中应该有一个隐性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能力的提升中实现较高的美术表现能力。 五、从设计“内涵”走向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文化是艺术生存的根。”现代设计凸现的是人文性,富有人性化的设计才会是成功的设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不仅关注美术本位的内容,更关注艺术文化熏陶和美术课程具有的人文性质。让学生从设计“内涵”走向文化理解。 (一)挖掘文化内涵,培养文化理解素养 在“设计·应用”领域的教材内容中,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将隐性的文化内涵显性化,并引导学生在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让设计作品更有底蕴。 在浙美版第一册《花式“点心”》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从“小点心”看到“大饮食”,从“小饮食”看到“大文化”。教学中将点心与节日结合起来。如春节与饺子、中秋节与月饼、元宵节与汤圆、端午节与粽子,通过点心与节日的联系,了解点心的文化内涵,并以饺子为设计内容来表现。通过对饺子的全面了解,让学生明白饺子的寓意,如饺子呈现元宝形,象征着财富;饺子边刻麦穗纹,象征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在此基础上,用学生的视角来表现新时代的饺子,学生也会用中国文化作设计基础,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点心。这就是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从小与文化同行。 (二)关注人文性,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因此,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要关注人文性,让学生在设计学习中不仅学会知识和技能,更提升文化素养。 在浙美版第八册《花团锦簇》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中给学生朗诵关于花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花与诗的完美结合。给学生展示相关中外画家的美术作品,感受画家笔下的花的世界,体会花的高贵品质,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花的制作中,在师生的交谈中,认识到花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此课让学生逐渐领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内涵。实际上,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也是课程人文性质的具体体现,是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是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提升。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时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会设计创造,让设计改变学生的情感、用设计汇聚艺术精华、超越空间意境、点亮美好生活。让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中培养与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浙江省海盐县天宁小学 3143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