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现代餐饮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
范文 | 李佳+宗平+李莹 我国传统餐饮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酒店管理教育,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断发展,已有了基本完善的餐饮管理教育体系,为餐饮业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其中本科教育在餐饮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其办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餐饮业人力资源的质量。但国内普遍存在教育供给与业界需求结构不均衡的现象。比如:餐饮业本科教育一定程度落后于产业实践,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率走低且流失率居高,酒店高素质专门人才缺口与酒店管理毕业生对接偏差等等。因此我国传统餐饮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今酒店业的要求,餐饮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展开是业界与教育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传统餐饮教育模式的不足 餐饮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诚然,酒店管理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这一点与其他专业存在明显不同。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满足酒店行业需要为目标。而现有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多根据学院情况设计,较少的考虑行业需求。同时本科阶段多注重理论教育而轻实际操作,以至于学生不能更为充分地理解本专业,在走向工作崗位时也无法灵活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加以应用。 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近几年,高校餐饮管理专业师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真正的酒店行业精英仍不能在高校中发挥作用。首先,多数学校依旧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照搬书本内容,对于理论内容难免枯燥无味,使学生丧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仍是采用到酒店挂职培训的方式,这种方法等于“学徒”教“学徒”,使其水平始终停留在理论阶段,从而导致专业教师对行业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在知识的讲授中难免有所偏颇,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地与就业所需知识技能接轨,也因此无法满足餐饮行业的实际需要。 所培养的餐饮人才服务意识较差。对于餐饮人才来说,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比其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更为重要。但由于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加上其操作程度尤为复杂,因此学校在餐饮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容易忽视。这样导致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不近不能适应企业需要,还会因自身思想落差等多种原因选择离职,最终导致餐饮人才的流失。 互联网时代餐饮人才教育模式的创新 调整课程体系,体现餐饮管理专业特色。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也呈现迅猛发展之势,现在高等院校的很多专业都是从事服务业所需要的。 加上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则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目标,使得专业归属更加明晰。其中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主要修读平台基础理论课程,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则基本安排在大三开始。由于专业课开始时间较晚,学生可能存在对专业不够理解的现象,这样在进入工作岗位容易给企业留下较差印象。因此课程体系中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在新生专业教育时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逐步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完善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增强师资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时代,传统的餐饮管理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所需。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使其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如:在餐饮市场营销课程中,可借助网络技术讲解现代营销知识;利用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途径,宣传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在酒水鉴赏课程中,借助现代化科技与人工服务相结合,对内容进行智能讲解等。与此同时,专业的师资力量也必不可少。部分高校由于专业课老师的专业素质不高,使得餐饮实践管理经验不足。因此,国家还要重视加大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投资力度,为专业老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增强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餐饮属于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极为重视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因此,各高校除了课程体系中设置的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酒店经营战略等专业必修课程外,还应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从身边一点一滴开始进行服务思维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分组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对高校餐饮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高等应用型餐饮管理人才的培养,高校要从学习、能力及实践出发,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针对性的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发展及其对高级餐饮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培养餐饮行业的专业人才,就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创新理念,为餐饮行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与高水平的优秀人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