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和点拨 |
范文 | 吕述如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诱导”“点拨”主要是诱导思维、点拨思路。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是条件,思是目的。所以我认为,教学机智的灵魂是循循善诱、点而不破、引而不发,同时在诱导思维、点拨思路的过程中,将激励与唤醒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问题领路,让引领“悄无声息” 1.借问题激活旧知,促进主动转移 如果学习材料是一个知识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可借助原有知识结构解决问题,那么像这样的新知教学,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激活旧知。如: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等。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可先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接着问: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有联系吗?能转化吗?怎样转化?之后就有学生根据旧知类推出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因此只要沿底面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就能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接着,我们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圆柱体萝卜切拼。在学生操作探究时,提出大问题引领学生整理思路、概括方法,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发现的快乐。 2.利用学习资源追问,启发深入思维 如果让学生先尝试,那么课前必须做充分的估计,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学生尝试时,教师要做的事情也很重要,即第一要做的是迅速在全班走一圈,把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正确率较高,要准备一个追问的问题,引发先取得成功的学生进一步思考。尝试时,如果学生无路可走,要准备一个提示的问题,等待之后,迅速走第二圈,看到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学会捕捉,这时需要教师有敏锐的判断力,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迅速分类,先分析哪种错误,后分析哪种错误,过程的逐步展开是有策略的。同时,教师还应多关注错误,把它当作资源,加以辨析、反馈。因为每一个错误就是一个个性化的疙瘩,如果不及时帮助学生解开,可能在学生的脑海里沉积很久,一旦定势,将很难清除。 二、重点点拨,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以前我支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现在我改变了这种观念。我认为学生甲带着一种方法进课堂,积极研究乙的方法,学会择优使用,这样的方式效果更好。学海无涯,教海茫茫。下面采撷的是教海中一朵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浪花——全国赛课获一等奖来自北京的赵震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的片段分析。 1.巧设情境 (1)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地记录在表格中,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如足球比赛上半场进2个球,下半场失2个球;四年级转来25人,五年级转走25人;王阿姨做生意三月份赚3000元,四月份亏3000元。 『品析』在课的开头设计了一个自主记录表示相反意义数据的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记录表示相反意义数据的过程中,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汇报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进2个,失2个)。 第二种:用笑脸、哭脸图表示。 师: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我明白,数学语言是需要交流的,怎么办? 生:要统一。 师:和数学家表达的一样,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清楚。 『品析』数学符号表达妙不妙,要引导学生想出来,要让学生知道,必要时,要告诉学生。如果学生感受不到,那么数学的魅力就失去了。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的手段非常高明,会抓住问题不放,继续追问下去,从而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3.认识正、负数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吗?+2(正数)怎么读? 生:加二。 师导读:正二。 师:像下面的数呢?-2(负数)怎么读? 生:负二。 『总评』巧设情境:课的开始设计了自主记录活动,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记录之后,进入了集体交流阶段,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与思维空间。已学习的数的范围是学生所不能及的,需要跳一跳,但能够得着,这样学习效果非常好。 充分对话:给些学生拿着自己独立记录的表格上台展示,并说明自己思考与记录的理由,其中有摘录关键词记录的,如“进2”和“丢2”;有画笑脸与哭脸表示的;也有用打“√”和打“×”表示的……教者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记录方法的同时,详细阐述自己这样记录的理由。 巧点拨:接着教师故设悬疑“大家想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来表示相反意思的数据,可是你用的符号你明白,我用的符号我明白,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学生发自内心地喊了起来:要有统一的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总有一些教师“羞”于直接用讲解法,怕被误认为是“灌输”,我认为教师的示范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学习材料是相对独立或是第一次出现且需要用新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都可以让学生尝试,但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清晰地讲解示范。 (责编 黄春香)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诱导”“点拨”主要是诱导思维、点拨思路。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是条件,思是目的。所以我认为,教学机智的灵魂是循循善诱、点而不破、引而不发,同时在诱导思维、点拨思路的过程中,将激励与唤醒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问题领路,让引领“悄无声息” 1.借问题激活旧知,促进主动转移 如果学习材料是一个知识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可借助原有知识结构解决问题,那么像这样的新知教学,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激活旧知。如: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等。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可先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接着问: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有联系吗?能转化吗?怎样转化?之后就有学生根据旧知类推出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因此只要沿底面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就能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接着,我们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圆柱体萝卜切拼。在学生操作探究时,提出大问题引领学生整理思路、概括方法,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发现的快乐。 2.利用学习资源追问,启发深入思维 如果让学生先尝试,那么课前必须做充分的估计,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学生尝试时,教师要做的事情也很重要,即第一要做的是迅速在全班走一圈,把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正确率较高,要准备一个追问的问题,引发先取得成功的学生进一步思考。尝试时,如果学生无路可走,要准备一个提示的问题,等待之后,迅速走第二圈,看到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学会捕捉,这时需要教师有敏锐的判断力,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迅速分类,先分析哪种错误,后分析哪种错误,过程的逐步展开是有策略的。同时,教师还应多关注错误,把它当作资源,加以辨析、反馈。因为每一个错误就是一个个性化的疙瘩,如果不及时帮助学生解开,可能在学生的脑海里沉积很久,一旦定势,将很难清除。 二、重点点拨,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以前我支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现在我改变了这种观念。我认为学生甲带着一种方法进课堂,积极研究乙的方法,学会择优使用,这样的方式效果更好。学海无涯,教海茫茫。下面采撷的是教海中一朵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浪花——全国赛课获一等奖来自北京的赵震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的片段分析。 1.巧设情境 (1)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地记录在表格中,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如足球比赛上半场进2个球,下半场失2个球;四年级转来25人,五年级转走25人;王阿姨做生意三月份赚3000元,四月份亏3000元。 『品析』在课的开头设计了一个自主记录表示相反意义数据的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记录表示相反意义数据的过程中,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汇报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进2个,失2个)。 第二种:用笑脸、哭脸图表示。 师: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我明白,数学语言是需要交流的,怎么办? 生:要统一。 师:和数学家表达的一样,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清楚。 『品析』数学符号表达妙不妙,要引导学生想出来,要让学生知道,必要时,要告诉学生。如果学生感受不到,那么数学的魅力就失去了。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的手段非常高明,会抓住问题不放,继续追问下去,从而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3.认识正、负数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吗?+2(正数)怎么读? 生:加二。 师导读:正二。 师:像下面的数呢?-2(负数)怎么读? 生:负二。 『总评』巧设情境:课的开始设计了自主记录活动,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记录之后,进入了集体交流阶段,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与思维空间。已学习的数的范围是学生所不能及的,需要跳一跳,但能够得着,这样学习效果非常好。 充分对话:给些学生拿着自己独立记录的表格上台展示,并说明自己思考与记录的理由,其中有摘录关键词记录的,如“进2”和“丢2”;有画笑脸与哭脸表示的;也有用打“√”和打“×”表示的……教者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记录方法的同时,详细阐述自己这样记录的理由。 巧点拨:接着教师故设悬疑“大家想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来表示相反意思的数据,可是你用的符号你明白,我用的符号我明白,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学生发自内心地喊了起来:要有统一的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总有一些教师“羞”于直接用讲解法,怕被误认为是“灌输”,我认为教师的示范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学习材料是相对独立或是第一次出现且需要用新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都可以让学生尝试,但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清晰地讲解示范。 (责编 黄春香)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诱导”“点拨”主要是诱导思维、点拨思路。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是条件,思是目的。所以我认为,教学机智的灵魂是循循善诱、点而不破、引而不发,同时在诱导思维、点拨思路的过程中,将激励与唤醒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问题领路,让引领“悄无声息” 1.借问题激活旧知,促进主动转移 如果学习材料是一个知识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可借助原有知识结构解决问题,那么像这样的新知教学,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激活旧知。如: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等。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可先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接着问: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有联系吗?能转化吗?怎样转化?之后就有学生根据旧知类推出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因此只要沿底面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就能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接着,我们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圆柱体萝卜切拼。在学生操作探究时,提出大问题引领学生整理思路、概括方法,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发现的快乐。 2.利用学习资源追问,启发深入思维 如果让学生先尝试,那么课前必须做充分的估计,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学生尝试时,教师要做的事情也很重要,即第一要做的是迅速在全班走一圈,把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正确率较高,要准备一个追问的问题,引发先取得成功的学生进一步思考。尝试时,如果学生无路可走,要准备一个提示的问题,等待之后,迅速走第二圈,看到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学会捕捉,这时需要教师有敏锐的判断力,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迅速分类,先分析哪种错误,后分析哪种错误,过程的逐步展开是有策略的。同时,教师还应多关注错误,把它当作资源,加以辨析、反馈。因为每一个错误就是一个个性化的疙瘩,如果不及时帮助学生解开,可能在学生的脑海里沉积很久,一旦定势,将很难清除。 二、重点点拨,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以前我支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现在我改变了这种观念。我认为学生甲带着一种方法进课堂,积极研究乙的方法,学会择优使用,这样的方式效果更好。学海无涯,教海茫茫。下面采撷的是教海中一朵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浪花——全国赛课获一等奖来自北京的赵震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的片段分析。 1.巧设情境 (1)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地记录在表格中,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如足球比赛上半场进2个球,下半场失2个球;四年级转来25人,五年级转走25人;王阿姨做生意三月份赚3000元,四月份亏3000元。 『品析』在课的开头设计了一个自主记录表示相反意义数据的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记录表示相反意义数据的过程中,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汇报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进2个,失2个)。 第二种:用笑脸、哭脸图表示。 师: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我明白,数学语言是需要交流的,怎么办? 生:要统一。 师:和数学家表达的一样,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清楚。 『品析』数学符号表达妙不妙,要引导学生想出来,要让学生知道,必要时,要告诉学生。如果学生感受不到,那么数学的魅力就失去了。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的手段非常高明,会抓住问题不放,继续追问下去,从而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3.认识正、负数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吗?+2(正数)怎么读? 生:加二。 师导读:正二。 师:像下面的数呢?-2(负数)怎么读? 生:负二。 『总评』巧设情境:课的开始设计了自主记录活动,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记录之后,进入了集体交流阶段,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与思维空间。已学习的数的范围是学生所不能及的,需要跳一跳,但能够得着,这样学习效果非常好。 充分对话:给些学生拿着自己独立记录的表格上台展示,并说明自己思考与记录的理由,其中有摘录关键词记录的,如“进2”和“丢2”;有画笑脸与哭脸表示的;也有用打“√”和打“×”表示的……教者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记录方法的同时,详细阐述自己这样记录的理由。 巧点拨:接着教师故设悬疑“大家想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来表示相反意思的数据,可是你用的符号你明白,我用的符号我明白,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学生发自内心地喊了起来:要有统一的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总有一些教师“羞”于直接用讲解法,怕被误认为是“灌输”,我认为教师的示范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学习材料是相对独立或是第一次出现且需要用新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都可以让学生尝试,但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清晰地讲解示范。 (责编 黄春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