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灵石县翠峰山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
范文 | 宋拴萍 【摘要】翠峰山滑坡的成因较为复杂,本文主要通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表水、人类活动等几方面的因素对该滑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翠峰山滑坡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治理结果十分成功,以供滑坡治理时参考。 【关键词】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Analysis LingShiXian Green Mountain landslide formation mechanism Song Shuan-ping (Thir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stitute of Shanxi ProvinceYuciShanxi030600) 【Abstract】Causes Green Mountain landslide is more complex,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is paper is analyzed by the landslide factors topography, lithology, surface water, and other aspects of human activity, and for the Green Mountain landslid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treatment results are very successful, the reference for landslide. 【Key words】Landslide;Formation mechanism;Analysis 1. 引言 (1)灵石县城处于汾河东岸、与静升河交汇处的狭窄地带。翠峰山位于灵石县城东南角,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其北坡气象局一带为一大型滑坡,长约540m,宽520m,厚约10~30m,体积约562×104m3。 (2)该滑坡为古滑坡,主要是由于静升河下切、冲刷而形成,为多级、多次、多层牵引式古滑坡,原古滑坡处于稳定状态,但自1996年7、8月该古滑坡开始复活,发生蠕滑变形,2008年变形加剧,尤以气象局一带最为严重,坡体向北西方向滑移,后缘和坡体出现大量裂缝,坡上建筑设施开裂,地表局部变形明显,滑坡体东侧前缘剪出36cm左右。 (3)翠峰山滑坡的成因较为复杂,分析其形成机理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滑坡形成的条件 2.1地质条件。 2.1.1岩性:在岩土层中,必需具有受水构造、聚水条件和软弱面(该软弱面是有隔水作用)等,可能形成滑坡。 2.1.2地质构造:岩体构造和产状对山坡的稳定、滑动面的形成、发展影响很大,一般在不同地层接触面、断层破碎带或节理裂隙密集带,易受水软化,形成软弱滑动面,且与坡向一致而又位于斜坡底部时,极易沿此面发生滑坡。 2.2气候、径流条件。 2.2.1气候条件:气候变化促使岩土风化,减少岩土体的粘聚力和结合力,当雨水渗入较多时,易发生滑坡。 2.2.2地表水作用:地表水下渗,增加山坡土体的含水量,使土达到塑性状态,降低土体的稳定性。当水渗入不透水层上时,使接触面湿润,减少摩擦力和粘聚力,使山坡失去稳定而下滑。 2.2.3地下水作用:地下水量的增加,使土体含水量增大,滑动面上的抗滑力减少而下滑。 2.3地形及地貌。 从局部地形可以看出,下陡中缓上陡的山坡和山坡上部成马鞍形的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较大时,在堆积层中或基岩面易发生滑动。 2.4其它因素。 2.4.1由于切坡不当,破坏山体的支撑部分,使山体失去平衡而下滑。 2.4.2人为地破坏自然排水系统,引起排水不畅,使坡体被浸湿。 2.4.3地震、爆破及机械振动等可能增大下滑力。 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3.1根据上述滑坡形成原因,结合翠峰山地质环境条件及人文环境,其滑坡形成机理分析如下: 3.1.1地形地貌:该滑坡微地貌呈阶梯状,有2~4级,坎高5~10m,局部20余米,阶面宽10~15m,阶面平缓,植被发育。坡体东侧为芦子坪沟,呈南北向分布,沟长约800m,沟域面积约0.31Km2,相对高差50~85m,主沟纵坡比6~10.6‰,沟型呈窄“V”字型;西侧为气象局沟,呈南北向分布,沟长约500m,高差约100 m。这两条沟谷成为滑坡的侧向切割面,是滑坡复活的有利的地貌因素。 3.1.2地层岩性:坡体上部为第四系黄土,下部为石炭系太原组及本溪组泥页岩、砂岩互层,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泥页岩地层遇水极易软化,在地下水、地表水的作用下,形成滑移面,使古滑坡的复活存在有利的地质条件。本滑坡的蠕滑面就形成于石炭系太原组泥岩中。同时,由于该坡体为古滑坡,坡体发生过滑动,坡体岩土体的结构构造被严重破坏,岩体破碎,完整性差,岩土体强度降低,也为古滑坡的复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3.1.3地表水:由于坡体呈阶梯状,阶面相对平缓,植被发育,地表雨水排水不畅,加之坡体上有人类居住,修建房屋等人类工程活动有填埋沟谷的现象,改变了坡体原始的排水路线,使降雨下渗加大。据调查,1996年灵石县降雨量较往年偏多约60mm,该年滑坡就有复活迹象,在芦子坪、东圪塔村有多户居民的房屋出现裂缝,但由于当时人们的防灾意识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见地表水的入渗对滑坡的复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4人类活动因素: (1)原古滑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修建翠峰山住宅小区的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对坡体前缘进行了大量的切坡削方,坡体前缘形成高陡临空面,使坡体失稳发生滑移,在切坡坡脚清楚可见滑移面、剪出带和滑动体。同时历史上当地村民傍山而居,在坡体上修建村庄,如芦子坪、东圪塔、陈家庄等村庄就坐落在滑坡体上。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居民进入县城,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大量的修建房屋、道路,人类活动加剧,局部有切坡现象,也有填埋沟谷现象,一方面切坡扰动坡体,另一方面填埋沟谷改变了原始的排水线路,这些人类活动是古 滑坡复活的重要因素。 (2)古滑坡的存在,说明本区具备形成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古滑坡本处于稳定状态,因坡体前缘人工挖方削坡、坡上居民房屋建设及人工填沟等人类工程活动产生了对古滑坡稳定的不利因素,近几年来罕见的连续强降雨入渗使滑带抗剪强度降低,滑体重度增加,抗滑力减小,下滑力增大,破坏了古滑坡坡原有的应力平衡,致使古滑坡复滑。 3.2综合分析,前缘人工挖方削坡及近年来罕见的连续强降雨是诱发灵石县翠峰山古滑坡复滑的主要因素;房屋修建及人工填沟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古滑坡稳定性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次要因素。 4. 滑坡治理措施 根据滑坡形成的机理,对该滑坡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为: 4.1提高滑动面的抗剪强度。 由于滑动带岩土为软质岩,风化程度较高,强度低,特别是地表水渗入后抗剪强度会进一步降低。设计设置截排水沟截排坡体的地表雨水,以减少地表雨水的渗入;设计渗水盲沟以疏排坡体地下水。 4.2设置抗滑构筑物。 在滑坡前缘部位和中部设置抗滑桩进行支挡,抗滑桩截面为3m×2m,桩间距为5m,桩长20~30m;设置桩间设置钢筋混凝土挡板墙,以增强抗滑桩的整体性、稳定性。坡脚设置浆砌石挡墙。 4.3刷坡防护。 对滑坡前缘高陡土质边坡进行刷坡防护。 4.4坡体防护。 对滑坡前缘土质坡面进行浆砌石护坡,防止地表雨水对坡体的冲刷。 4.5防治监测。 包括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动态长期监测,以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为主。 5. 结语 对滑坡形成机理的有效和正确分析,是滑坡治理的前提条件,决定着滑坡治理措施的是否合理。翠峰山滑坡的经过治理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彻底消除了隐患,确保了翠峰山住宅小区及坡体上下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10-22-8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