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有效地体验活动快乐地感悟新知 |
范文 | 胡轶群 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有关物体轻重的问题,但由于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形象,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借助工具来感知,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日前,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张锡义执教“千克的认识”一课,感受颇深,现撷取其中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一、游戏导入,感知物体轻重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大小一样,但轻重不一样)老师这儿有两盒物品,请你们猜猜看,哪一盒重些呢? 生1:1号盒子重一些。 生2:2号盒子重一些。 生3:它们一样重。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到底谁猜得对呢? 生4:我觉得可以用手掂一掂,这样就知道谁猜得对了。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谁想动手掂一掂?(学生掂一掂后一致认为是2号盒子重一些)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后,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重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需要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体验物品的轻重。 …… 【赏析:课始,张老师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既营造了愉悦的教学氛围,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物体轻重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活动操作,建立千克概念 师:看,老师这里还有两袋物品(一袋装的是两包精盐、一袋装着1千克大米),谁愿意来掂一掂,并判断谁重谁轻?(学生通过掂一掂后感觉两袋物品的重量很接近,于是产生争论) 师:怎么回事?刚才用这种方法能掂出物品的轻重来,现在怎么行不通了?那么,是不是就分不出它们的轻重呢?(学生想到用秤来称) 师: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秤来称。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许多生活中见过的秤,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台秤。(大屏幕出示台秤,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你们桌子上都放着一袋盐,谁知道两袋这样的盐有多重? 生1:1千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包装袋上写着一袋重500克,两袋就是1000克。 师:真了不起!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秤称一称,看看是不是1千克,好吗?(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学生操作感受,体验1千克有多重) …… 【赏析:质量接近的物品,张老师仍然先放手让学生掂一掂,当掂一掂的方法行不通时,学生产生了第二次认知冲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张老师设计“先掂再称”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使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氛围里敢于质疑、探究、讨论。感受1千克有多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张老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感受、去体验,实现了千克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回归生活,估计物品质量 师:同学们都学会了用掂或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可是现在又有问题了。你们看(拿出一些鸡蛋),老师还带来了什么? 生:鸡蛋。 师:老师想称出1千克的鸡蛋,谁能告诉我该怎么称吗? 生1:拿出台秤,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指针指着1千克为止。 师:方法不错,可是有点慢。如果我们先估一估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多少个,然后再称,就省事多了。 师:大家先估计一下,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学生有的说30多个,有的说20个左右) 师:好,我们就一起数出20个鸡蛋称称看。(师生一起称鸡蛋,结果是20个鸡蛋重1千克多一点) 师: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与它们的个数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5个中等大小的香蕉差不多是1千克,小一点的香蕉大概有6个。现在我们一起来估一估1千克的苹果大约有多少个,再称一称,看谁估得准。(师拿出苹果,学生实践体验) 师: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估一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 【赏析: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后,张老师又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称鸡蛋的重量,引导学生从个数上去估计生活中的物品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估一估”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估算能力,而且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置有效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新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责编 杜 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