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教学在互动中升华
范文 丁伟炎
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就是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教师的回应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最终进行不同于教学设计的新的教学过程。为了在数学活动的推进中促进教学的生成,应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师生之间积极的、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
一、精心预设,让互动生成效率
为了形成师生间积极的、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课前的教学设计与课中的互动生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整体。教学设计是互动生成的前提准备,如果教学设计没有目的,那么课堂的互动生成可能是偶然的、盲目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案例:“圆的认识”
师(课件出示方形车轮、椭圆形车轮、圆形车轮的三辆小车):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这三辆车同时出发,哪辆小车跑得快?为什么?
生1:圆形车轮的车跑得快。因为其他两辆车开起来会上下颠簸,慢一些,而圆形车轮的车不会颠簸,一定快些。(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
师:是不是圆形车轮的车就一定不会颠簸?(出示用硬纸板做成的圆形车轮,车轴不放在圆心上)
师:要使圆形车轮的车不颠簸,车轴必须安装在哪儿?
生2:圆的中心点的位置。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找到车轮的中心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圆形纸片,把圆形纸片当车轮,动手操作找找车轮的中心点。
……
很显然,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意为学生的生成设置障碍,但又给他们一个思维支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提供了原动力。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丰富的互动性资源作为前提条件,那么课堂上就不可能出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就地取材,让互动激发效率
我们在关注教学设计之时,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努力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动态地发展和调整预设,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因师生多元互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利用和重组,才能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乘数是一位数乘法”
师:17×3等于多少?如何计算?
[请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计算,师边巡视边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计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1)17×3=31(竖式);(2)17×3=51(竖式);(3)17×3=321(竖式);(4)17×3=123(竖式);(5)10×3=30,7×3=21,30+21=51(分步用横式计算)。]
师:以小组为单位,对这几种方法展开讨论:你认为哪些方法是对的,哪些方法是错的?
生1:17×3=31是错的,忘记了进位。
生2:17×3=51是对的。我想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十位上是1×3=3,为什么积的十位上是5?
生3:因为十位上的3要加个位满二十进上来的2,所以积的十位上是5。
生4:那么,3个十和2个十为什么不相乘而是相加呢?
师:这是个好问题!谁能回答?
生5:十位上原来有3个十,又进上来2个十,合在一起用加法。
师:这是从竖式计算的角度来回答的,如果从分步用横式计算的角度来看呢?
生6:17×3就是有17个3连加,可以看作10个3连加,再加上7个3连加,即10×3=30、7×3=21、30+21=51,所以3个十加2个十再加1是51。
师:为什么把17个3拆成10个3连加和7个3连加两部分呢?拆成8个3连加和9个3连加两部分可以吗?(通过比较性的有效反问,帮助学生清晰拆分的道理)
生7:可以的。8×3=24,9×3=27,24+27=51。
生8:这样算太麻烦了!10×3的结果是整十数,与后面的21相加比较方便。
师:再比较一下竖式和分步计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帮助学生沟通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9:一样的。竖式也是分两步计算的,先算个位7×3,再算十位10×3,但很容易忘记进位。
师:说得很好!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吗?
生10:17×3=321是错的,17×3连100都不到,怎么会有300多呢?
生11:我知道他是怎么算错的。因为他将个位上的21(3×7)直接写下来,十位上的3(1×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21的前面去了,所以错了。对17×3=123,我不知道是怎么算错的。
生12:我是估算的。把17看成20,3个20是60,所以17×3不到60,怎么可能是123呢?
……
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对错误进行分析和判断,不仅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而且能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可能范围进行正确判断,这说明学生的估算意识已初步形成,并且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过程的具体表现,然而这些在教学之前是无法全都预设到的。教师在努力发现和关注学生的问题与个体差异时,要把这些反馈信息作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生成资源,使课堂出现不同的精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过程中,明白了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了如何确定计算结果的范围以及笔算要进位的算理。这样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层层递进,让互动升华效率
开放式的教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以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为目标。数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第一个层面,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结果多样化,且在解决问题时速度快,思路清晰;第二个层面,解决问题时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全部结果,即思维有序化和条理化;第三个层面,能把数学研究对象按特征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概括出每一类别独有的特点,并揭示各类别间共有的特征,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由点状向结构化提升;第四个层面,能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化,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这样既可使学生的思维由疏忽向周密、由大意向严谨、由疏漏向严密化提升,又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独特价值。
案例:“两步文字题”
第一个环节:
师(出示56×10):积是多少?
生1:560。
生2:56×10=560。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变戏法的本领,掌握了这个本领,我们就能把一步文字题转化为两步文字题。现在我们先对一步文字题中的10进行转化,想一想:10可以看成哪两个数运算后的结果?用文字表述出来。
生3:把10看作5+5,就是5与5的和。
生4:把10看成5×2,就是5与2的积。
生5:把10看成1与9的和。
师:好的,还能否转换成其他运算吗?(师在56×10的10下面板书:5+5,5×2,1+9)
生6:10可以看成20÷2。
师:他又想到了除法。还有能转换成什么运算?
生7:10可以看成12-2。(师在1+9的后面继续板书:20÷2,12-2)
师(指1+9和20÷2):请同学们互相用文字说说这两题,并列出算式。
生8:56乘以1与9的和,积是多少?算式是56×1+9。
生9:不对,1+9的和要加小括号。
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生10:56乘以1与9的和,应先算和再算积,所以要加小括号。
生11:56×1+9,先算56×1的话,就求的是和,而不是积了。
生12:这道题还可以这样说:1与9的和乘56,积是多少?
师:后面这一题怎么说?
生13:56乘以20与2的商,积是多少?算式是56×(20÷2)。
生14:还可以这样说:56乘以2除20的商,积是多少?
生15:还可以这样说:20除以2的商乘56,积是多少?
师:比较一下,现在这些题和原先的题有什么区别?
生16:原先的直接算,现在的多一步……
第二个环节:
师让学生不转化10,而是转化56,使它成为一个新问题。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基本上是刚才思考的重复。
第三个环节:
师让学生同时转化56和10,使它成为一个新问题。这时学生对数的转化更为熟练,转化的结果更加多样、丰富。
……
上述教学案例,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及时捕捉信息,引导学生就是否要加小括号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一步文字题向两步文字题转化的过程。学生虽然想得多、想得快,但思维基本上是零散的,这很正常。问题在于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的教学,教师不注意点拨和引导,导致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向更高层次提升,基本上还停留在第一层次的思维水平上。
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并要求学生有规律、不重复、不遗漏地对数字进行转化。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自己转化的算式记录在课堂练习本上,这样就使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其次,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排列无序和排列有序的算式结果作为教学资源,在黑板上同时呈现,引导学生进行差异比较,体会什么是有规律以及这样排列的好处。在转化加法运算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进行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变化,这样既能使学生继续研究两步计算变化的问题,又是对有序排列的思维方法进行变式练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及排序,思维开始逐步走向条理化。
第三个环节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变化后的问题及算式进行归类。不妨按两步运算中的加、减、乘、除运算进行归类,如下所示。
56×1056×1056×1056×10
(56+0)×10(56-0)×1056×1×1056÷1×10
(55+1)×10(57-1)×1028×2×10 112÷2×10
(54+2)×10(58-2)×1014×4×10168÷3×10
…… ………………
第四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教科书中的运算定律、公式自然是可以成为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资源,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成为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载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是在这样有序排列、整理归类和形式抽象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条理化、结构化和严密化,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在这个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
总之,在促进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智慧得到逐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也将变得更为扎实、有效!
(责编杜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