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链接生活数学 演绎精彩课堂 |
范文 | 江丽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实践证明,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引导他们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演绎精彩课堂。 一、采撷现实素材,引导主动参与 教师要善于挖掘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通过数学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搭配的规律”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县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吗?”生:“有东狮山、打石坑、杨梅山……”“邻县的婷婷和她的爸爸想来东狮山景区游玩。为了这次旅游,婷婷的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和3条裙子(如图1,上衣分别是黄色和紫色,裙子分别是红色、绿色、橙色)。你能帮助婷婷进行衣服搭配吗?”学生先自由尝试搭配,再交流汇报。 ■ 图1图2 然后教师出示图2,问道:“爸爸为了这次旅游,也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你认为衬衫和领带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呢?”学生运用新知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在课尾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教师再出示图3,问道:“爸爸和婷婷穿上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县城车站,准备前往东狮山景区。从车站到东狮山山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请找到规律后列式解答。” ■ 图3 这样采撷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衣服搭配的问题,既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探究过程,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模拟现实情境,抽象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迫不及待地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品尝和体验数学,并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 例如,教学“物体的体积”一课时,课伊始,教师先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杯放在桌上,然后往两个杯子里倒水,问:“谁能告诉我,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观察后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水平面在同一高度,说明水是同样多的。”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教师把一个荔枝放进一个杯里,问:“你们有何发现?”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紧接,教师又问:“这说明杯子里的水多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纷纷争着回答:“老师,您放的荔枝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学生说出“占”“挤”两字,说明他们已完全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又拿出一个桃子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现在又看到了什么?”“看见老师把一个桃子放进另一个杯子中,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超过了第一个杯子的水平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桃子一定比第一次放的荔枝大。”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上述教学,教师直观、形象的演示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逐步理解“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分”。这时,教师再揭示什么叫物体的体积,真可谓水到渠成,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主动构建知识,真正获得数学学习上的发展。 三、运用现实例子,提高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学植根于生活之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的产生过程,先让学生估计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再估计教室的占地面积。大部分学生估计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时用平方分米作单位,而估计教室的占地面积时用平方米作单位。这时,教师故作迷糊地问:“为什么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用平方分米作单位,而教室的占地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这样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或测量较大的面积时要用大的面积单位;反之,计算或测量较小的面积时要用小的面积单位。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校园平面图,让学生估计校园的占地面积。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生活空间相对狭窄,所以学生估测校园占地面积的大小有些困难。“像学校这样大的土地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就显得太小了,怎么办呢?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创造出了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公顷。”……这样就把生活素材和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知识的冲突中理解公顷的大小和产生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学习平面几何后,教师出示以下一道题:“张大伯想用18.84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鸡圈,这个鸡圈的面积最大可能是多少平方米?请你帮助张大伯想一想。”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并进行合作讨论。反馈交流时,学生出现多种答案。如下: 生1:围一个正方形鸡圈(图1),鸡圈的面积是22.1841平方米。 生2:围成一个圆形鸡圈(图2),鸡圈的面积是28.26平方米。 生3:如果张大伯家有一面墙,围成一个半圆形(图3),鸡圈的面积就是56.52平方米。 生4:如果张大伯家有两面直角墙,围成一个正方形(图4),鸡圈的面积就是88.7346平方米。 …… ■ 随着探究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善于采撷和利用生活素材,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互动和发展的环境中想学数学、乐学数学,演绎精彩课堂。 (责编杜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实践证明,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引导他们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演绎精彩课堂。 一、采撷现实素材,引导主动参与 教师要善于挖掘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通过数学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搭配的规律”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县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吗?”生:“有东狮山、打石坑、杨梅山……”“邻县的婷婷和她的爸爸想来东狮山景区游玩。为了这次旅游,婷婷的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和3条裙子(如图1,上衣分别是黄色和紫色,裙子分别是红色、绿色、橙色)。你能帮助婷婷进行衣服搭配吗?”学生先自由尝试搭配,再交流汇报。 ■ 图1图2 然后教师出示图2,问道:“爸爸为了这次旅游,也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你认为衬衫和领带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呢?”学生运用新知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在课尾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教师再出示图3,问道:“爸爸和婷婷穿上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县城车站,准备前往东狮山景区。从车站到东狮山山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请找到规律后列式解答。” ■ 图3 这样采撷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衣服搭配的问题,既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探究过程,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模拟现实情境,抽象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迫不及待地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品尝和体验数学,并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 例如,教学“物体的体积”一课时,课伊始,教师先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杯放在桌上,然后往两个杯子里倒水,问:“谁能告诉我,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观察后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水平面在同一高度,说明水是同样多的。”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教师把一个荔枝放进一个杯里,问:“你们有何发现?”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紧接,教师又问:“这说明杯子里的水多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纷纷争着回答:“老师,您放的荔枝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学生说出“占”“挤”两字,说明他们已完全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又拿出一个桃子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现在又看到了什么?”“看见老师把一个桃子放进另一个杯子中,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超过了第一个杯子的水平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桃子一定比第一次放的荔枝大。”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上述教学,教师直观、形象的演示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逐步理解“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分”。这时,教师再揭示什么叫物体的体积,真可谓水到渠成,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主动构建知识,真正获得数学学习上的发展。 三、运用现实例子,提高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学植根于生活之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的产生过程,先让学生估计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再估计教室的占地面积。大部分学生估计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时用平方分米作单位,而估计教室的占地面积时用平方米作单位。这时,教师故作迷糊地问:“为什么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用平方分米作单位,而教室的占地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这样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或测量较大的面积时要用大的面积单位;反之,计算或测量较小的面积时要用小的面积单位。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校园平面图,让学生估计校园的占地面积。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生活空间相对狭窄,所以学生估测校园占地面积的大小有些困难。“像学校这样大的土地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就显得太小了,怎么办呢?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创造出了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公顷。”……这样就把生活素材和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知识的冲突中理解公顷的大小和产生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学习平面几何后,教师出示以下一道题:“张大伯想用18.84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鸡圈,这个鸡圈的面积最大可能是多少平方米?请你帮助张大伯想一想。”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并进行合作讨论。反馈交流时,学生出现多种答案。如下: 生1:围一个正方形鸡圈(图1),鸡圈的面积是22.1841平方米。 生2:围成一个圆形鸡圈(图2),鸡圈的面积是28.26平方米。 生3:如果张大伯家有一面墙,围成一个半圆形(图3),鸡圈的面积就是56.52平方米。 生4:如果张大伯家有两面直角墙,围成一个正方形(图4),鸡圈的面积就是88.7346平方米。 …… ■ 随着探究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善于采撷和利用生活素材,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互动和发展的环境中想学数学、乐学数学,演绎精彩课堂。 (责编杜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实践证明,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引导他们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演绎精彩课堂。 一、采撷现实素材,引导主动参与 教师要善于挖掘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通过数学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搭配的规律”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县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吗?”生:“有东狮山、打石坑、杨梅山……”“邻县的婷婷和她的爸爸想来东狮山景区游玩。为了这次旅游,婷婷的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和3条裙子(如图1,上衣分别是黄色和紫色,裙子分别是红色、绿色、橙色)。你能帮助婷婷进行衣服搭配吗?”学生先自由尝试搭配,再交流汇报。 ■ 图1图2 然后教师出示图2,问道:“爸爸为了这次旅游,也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你认为衬衫和领带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呢?”学生运用新知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在课尾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教师再出示图3,问道:“爸爸和婷婷穿上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县城车站,准备前往东狮山景区。从车站到东狮山山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请找到规律后列式解答。” ■ 图3 这样采撷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衣服搭配的问题,既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探究过程,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模拟现实情境,抽象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迫不及待地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品尝和体验数学,并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 例如,教学“物体的体积”一课时,课伊始,教师先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杯放在桌上,然后往两个杯子里倒水,问:“谁能告诉我,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观察后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水平面在同一高度,说明水是同样多的。”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教师把一个荔枝放进一个杯里,问:“你们有何发现?”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紧接,教师又问:“这说明杯子里的水多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纷纷争着回答:“老师,您放的荔枝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学生说出“占”“挤”两字,说明他们已完全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又拿出一个桃子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现在又看到了什么?”“看见老师把一个桃子放进另一个杯子中,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超过了第一个杯子的水平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桃子一定比第一次放的荔枝大。”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上述教学,教师直观、形象的演示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逐步理解“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分”。这时,教师再揭示什么叫物体的体积,真可谓水到渠成,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主动构建知识,真正获得数学学习上的发展。 三、运用现实例子,提高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学植根于生活之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的产生过程,先让学生估计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再估计教室的占地面积。大部分学生估计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时用平方分米作单位,而估计教室的占地面积时用平方米作单位。这时,教师故作迷糊地问:“为什么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用平方分米作单位,而教室的占地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这样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或测量较大的面积时要用大的面积单位;反之,计算或测量较小的面积时要用小的面积单位。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校园平面图,让学生估计校园的占地面积。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生活空间相对狭窄,所以学生估测校园占地面积的大小有些困难。“像学校这样大的土地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就显得太小了,怎么办呢?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创造出了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公顷。”……这样就把生活素材和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知识的冲突中理解公顷的大小和产生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学习平面几何后,教师出示以下一道题:“张大伯想用18.84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鸡圈,这个鸡圈的面积最大可能是多少平方米?请你帮助张大伯想一想。”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并进行合作讨论。反馈交流时,学生出现多种答案。如下: 生1:围一个正方形鸡圈(图1),鸡圈的面积是22.1841平方米。 生2:围成一个圆形鸡圈(图2),鸡圈的面积是28.26平方米。 生3:如果张大伯家有一面墙,围成一个半圆形(图3),鸡圈的面积就是56.52平方米。 生4:如果张大伯家有两面直角墙,围成一个正方形(图4),鸡圈的面积就是88.7346平方米。 …… ■ 随着探究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善于采撷和利用生活素材,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互动和发展的环境中想学数学、乐学数学,演绎精彩课堂。 (责编杜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